情系幸福柳
孟祥宾

我喜爱柳树,不仅因为柳树是济南的市树,还因人们对柳树的赞美,诸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等等,在这些赞美济南的经典语句中,柳树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之一,更重要的是,在我上中学期间,曾在一棵被人们誉为“幸福柳”的大树下,洗耳恭听了毛主席两次视察大辛庄的感人故事。
那是1972年4月暑假前的夏天,我就读的学校响应毛主席“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的号召,组织学生分期分批到王舍人镇的大辛庄村学农,我作为班里的团支部书记,荣幸地参加了首批学农活动。学农的第一堂课是思想教育课,我和同学们席地端坐在“幸福柳”树下,大辛大队第二生产队党支部书记张印水,满怀深情的为我们讲述了毛主席两次视察大辛庄的感人情景。
毛主席第一次视察大辛庄村是1959年的4月13日下午,主席到达济南后,首先听取了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白如冰和历城县东郊人民公社党委第一书记郑松的简要汇报。然后,在省委书记白如冰和济南市委书记处书记秦和珍的陪同下,乘车来到东郊公社大辛庄大队第七生产队察看冬季小麦的生长情况。毛主席下车后,看到一片葱绿茁壮的麦苗非常高兴。他每走到一块麦地,都要仔细看看,并详细询问麦地的深翻、播种量、施肥、浇水和今后的管理措施等情况。毛主席对麦田的管理工作十分关心,他说一定要很好地管理,细心的管理,氮、磷、钾肥料合理使用,防止倒伏和其他灾害,搞好通风透光,争取今年的小麦大丰收。并对东郊公社第一书记郑松说:到小麦收获时,你们要亲自组织一批干部收割和验收,仔细称一称,看一亩地究竟能产多少斤?毛主席走近麦田和社员们亲切握手,并向麦田里的社员们招手致意。当主席走到地头时,看到田间插着一块上写“计划指标亩产1000斤”的牌子,他问道:“这里的小麦一亩能打多少斤?”公社负责人回答说:“1000斤”。然后主席回头又问:“白如冰同志,你看麦子一亩地能打1000斤吗?”当白如冰回答麦子长得很好,亩产能到1000斤时,主席摇头说:“别说每亩打1000斤,恐怕连500斤都收不到吧。打下来的时候,我才相信嘛。”毛主席严肃地对大家说:“做事情一定要留有余地,要实事求是,不要空口讲白话,秋后我要再来看看亩产小麦到底多少斤!”主席沿着田埂继续往前走,一条还流淌着水的水垄沟挡住了大家的去路。此时大家都转向西去,而惟独毛主席没有转,他纵身一跃,跨过了水沟,水沟沿上留下了他的两个深深的脚印。那年,毛主席已66岁了,可他身体还是那样的健壮,在场的人都为之惊叹和高兴。主席往前走了几步,弯腰从路旁拾起一把被锄掉的发黄的麦苗,拿在手里仔细地观察,并微笑着问社员群众:“把这墩麦子送给我好不好?”社员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毛主席非常珍惜地把这墩麦苗带在身旁,并在这块麦田里观察了半个多小时……
5个月后的9月21日下午,毛主席再一次来到大辛庄村,察看了大辛庄村的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接见了历城县正在召开的县、社、队三级干部会议的代表,当得知每亩小麦只收了400.6斤后,主席非常严肃的对党员干部强调,要大力倡导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反对浮夸风。……
毛主席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作风,对促进党员干部转变思想,反对浮夸,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典范作用。后来,村民们每当走到这棵柳树下,都不由自主的想起当年毛主席的亲切教诲,关怀百姓的情景,并把这棵柳树誉为“幸福柳”。为了铭记教诲,追思“幸福柳”下聆听主席教导的情景,以纪念1959年4月13日和9月21日毛泽东主席两次来这里视察,在此树下会见群众,与群众亲切交谈的珍贵历史,同时也为了更好的教育后人,王舍人镇大辛庄村在这棵树高13.8米,被列为山东省古树名木目录的“幸福柳”前竖立了一块黑色花岗岩纪念碑,上面镌刻着“幸福柳”三个大字和“幸福柳”的来历。2000年9月21日,村里投资1200万元,兴建幸福柳广场,经过一年的施工,占地8公顷(120亩)的“幸福柳广场”于2001年9月23日建成投用,并成为当时济南市颇有影响的第二大广场。2006年12月26日,经大辛庄村党员大会讨论决定,在广场的南部矗立起身材高大、手持麦穗、神态亲切的毛主席塑像,这更使幸福柳广场栩栩生辉。
如今的“幸福柳广场”成了人们追溯历史,缅怀领袖、教育后人的红色教育基地,供人们参观学习,接受教育。曾在“幸福柳”树下亲耳聆听毛主席两次视察的我,一直都想再回到“幸福柳”树下重新感受对领袖的那份深情,直到退休后的2018年9月,才择机专程到幸福柳广场重温旧梦。时值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之际,我再次来到“幸福柳”广场,只见有着70多年树龄的“幸福柳”躯干粗壮、枝繁叶茂,长势良好。高高耸立的毛泽东塑像,更是令人肃然起敬。
走进大辛庄村,探访中获知大辛庄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大辛庄商代遗址”发掘认定的资料,就揭示了大辛庄及其周边具有典型的“后李文化遗存”,距今已有7500年至8000年的历史。自那时起,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几千年来,由于自然界沧海桑田之变,人为战乱和瘟疫等原因,当地的居民村落亦有消失重建。明洪武年间(公元1382年)有移民自山西洪洞县、河北枣强县等地陆续迁来。(据大辛庄几户大姓人家的族谱记载)先人们为表达当时村民生活的艰辛,采用了辛苦的“辛”字为“大辛”庄名。后来人们生活渐渐变好,试改“大辛”庄为“大新”庄却未成功,“大辛”庄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今日的大辛庄村相较于往昔可谓今非昔比,据了解,得益于毛主席两次视察的鼓励和鞭策,大辛庄村获得了很大发展,并屡获先进村、文明村、明星村等荣誉称号。从高耸壮观的大辛庄社区牌坊前看到,社区内高楼林立,14栋33层的居民楼鳞次栉比,5000多户村民绝大多数都已住进高层住宅,过上了当年规划建设的幸福生活。目前,大辛庄村剩余耕地不足300亩,在济南市的统一规划下,大部分土地已拍卖开发,如:距村南0.5千米的19世纪90年代修建的胶济铁路从“大辛庄商代遗址”上穿过。据悉,历城区就“大辛庄考古遗址保护规划和公园规划”已编制完成,力争2023年年底前开工建设。光大水务(济南历城)有限公司、济南市山师附中幸福柳分校等单位已陆续入驻,大辛庄村村民的幸福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时至今日,领袖的教导我们仍记忆犹新,铭记心上。人们追思着“幸福柳”下聆听主席教导的情景,更加敬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
2023年12月







作者简介:
孟祥宾,男,中共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和剪纸作品多发表于国家及省、市媒体并多次获奖。剪纸《一大归来》被山东省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诗文《一大归来》入选《文脉中国》并获文曲星奖章。还获得“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杰出诗人”和“中华民族宝贵民俗传承与守护者”称号。最近在第一届“中华辞赋家文学奖”全国诗词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