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嘉伟/“通感”刘春潮漆画作品展暨春潮、沈建“诗.歌”汇观后(观剧/随笔)
中山市工贸高级技工学校公共教育系/田嘉伟
最近一段时间,一则别开生面的文艺活动消息,在中山文艺界流传、发酵。
“通感”——刘春潮漆画作品展暨春潮、沈建“诗.歌”汇,系列活动,将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展开。

紧接着,在中山市各个文艺团体群内,传来接龙抢票的消息。我所在的中山市朗诵协会,正在开始抢票接龙,不到5分钟的时间,群内十张配额争抢一空,颇有洛阳纸贵的感觉;就是我十分想看,也只有望洋兴叹了。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也称为“移觉”,是指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将听觉、味觉、嗅觉等不同感觉相互转移,这种方法,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使用得较多。
刘春潮先生是云南人,和我算是老乡,我和他有过一面之交,那是在去年中山市朗诵协会的一次年终总结会上。春潮先生中等个子,眉毛浓黑,一架玳瑁金丝边眼镜,没有锁住他诗意而充满艺术气质的目光。和他寒暄几句,互留微信,随即告别。
刘春潮先生原为中山美术馆馆长,现在是珠海古元美术馆馆长,中国作协及中国美协会员,他诗歌绘画两栖并进,正值中年已获奖无数。直接找他寻票,我有些冒昧地在微信对话框里留言一试。
春潮老师第一次微信留言回复:“票很紧张,接龙一天就没有了,我看看沈老师在统筹,有了就告诉你”,
我似乎不抱希望了,第二天语音留言中传来春潮老师亲切地话语“准备了两张,晚七点半左右来,报名取票即可!”
进入剧场,蓝色灯光为主色调,神秘中蕴含典雅。
中山市朗诵协会九位实力朗诵家,正在演绎刘春潮先生创作的《英雄组诗》,“公元某年某月某日,阴雨,饮马河边,一颗飞旋的子弹,被轻轻弹回,射击者倒下的时刻,留下两个字...”不能不说,作为诗人的刘春潮,遣词是非常简洁的,三个意象,两个动词,把古代英雄征战沙场,英勇献身的那一刻,描绘得非常传神。
《故乡和意向之间的沉默》是刘春潮先生的代表作,当他这首发表于《人民日报》并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的诗歌,被朗诵名家精彩演绎时,我分明感到了一种强烈的共鸣和震撼:“我早已习惯,把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叫做故乡,但我生活的异乡,不答应。我想以故乡人的身份,回到故乡;生我养我的故乡,也不答应。我只能永远以异乡人的身份在故乡和异乡之间,沉默。我相信记忆可以选择,我同样相信命运不能逆转,宁愿是亘古的月亮,跟随我,从一个地方,到了另外一个地方。”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大陆出现了各层次人员的大迁徙,出国、南下、
北漂、东进;岁月不停脚步,岁月熬白了青春的头。乡愁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其中多少往事,有谁能知。这种矛盾与无奈的情绪,刘春潮先生的《故乡与异乡之间的沉默》这首诗,反映了人们在故乡与他乡之间的矛盾徘徊与痛苦挣扎,因而它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共鸣。
刘春潮先生的诗歌,往往都有一个极具诗意的名字,无论是《一朵桃花路过春天》,还是《空椅子》,或者是《水》,都会使你在看到这个名字时,就想迫不及待地想去阅读这首诗。
刘春潮的诗歌,还极具爱心地关怀着少年儿童们。比如《异想天开》,“小白兔啊快过来,大灰狼也别走开,让我们一起来唱歌,让我们一起异想天开”。还有《妈妈的孩子》:“每一颗星星都是天空的孩子。每一棵小草都有自己的影子,每一个妈妈都有自己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闪亮的名字......”可以看出刘春潮的一颗善良和悲悯之心。刘春潮先生的诗歌,还有关注环境的,比如《怎么了》......
当我收到一份《才子佳人》的精美礼物(CD)时,才知道沈建老师是刘春潮先生的妻子,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沈建,将刘春潮的每一首诗谱曲,更大程度上传播了刘春潮先生的诗歌。
“颜色有温度,味道有形象,冷暖有重量,情感有喜悲”,我想,在广东的中山的文化史上,一定会记住这一天,2023年12月16日晚上,严冬骤降。“通感”-刘春潮漆画作品展暨春潮、沈建“诗.歌”汇成功举办。诗、画、歌、舞和谐交融,犹如朱自清笔下:“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铃上奏着的渺茫的歌声!”

作者简介:田嘉伟(秋峰),祖籍山东,原籍云南,现居中山。中山市作协会员、教师书协会员。中山市工贸高级技工学校工作,诗文书法作品数百篇发表于《中山日报》、《新时代湾区文学》等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