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战友
——痛惜新华社解放军军分社原社长、高级记者刘声东
作者:谢国振
(本文讨教采访了著名记者郑宗群等老师)

一
声东西去,
再也不能击西了。
一颗中国军事名记之星,
最后一束强光,
剌向苍穹,
显得格外闪烁。
他以他的拼劲,完美地践行了:
生如夏花之绚烂,
死如秋叶之静美。
二
连日来,我食之无味,寝之难安,
止不住的泪水直往下淌,
直到在众人面前失态。
此刻我才感觉到战友之情似亲情,
我接连写了三首短诗、四幅书法
托付哀思。
但还觉得不足以表达,还须赘言。
让时光回到四十一年前那个春天,
我与你在万里挑一中胜出,
代表各自的建制师,
走进了福州大军区新闻干部班。
二十刚出头的我们,乘着和熙的惠风,
志得意满、豪情万丈,
我们有幸同班同桌,
同学习、同训练,
并且我们都是军训的困难户,
拉双单杠时,常常成为吊“吊死鬼”。
复旦大学新闻高材刘昆源曾形容:
二十人的骨干精英班是个“神奇的存在”,
而我们二人又是被同学们搞笑的“活宝”,
我们惺惺相惜,
互相鼓励,共度难关,
不过你曾吓唬我,训练成绩是事关穿草鞋还是皮鞋的问题。
在艰苦的日子里,
我们憧憬着理想、事业、爱情,
交换着姑娘的照片,
分享初恋的甜蜜,
规划人生的愿景。
在朝夕相处中,
我们同喝一壶白开水,
同饮一瓶麦乳精。
我说你衣服的汗酸味,
你嫌我的脚气臭。
不过他这样辩说,杰出的人物,都是不拘小节的,
事业家的生活总是窝烂的,
现在我对此话感同身受。
当时频密的相处、紧张的生活,
恕我有眼无珠,
并没有看出这个日后的新闻奇才,
更没想到他会成为受到中宣部表彰的优秀干部。
他说过,“每一件事都可以成为新闻”,
这应该是属于他的经典名言,
建议编入新闻学教科书,
善于小中见大,由滴水窥视太阳的光辉,
这应该是他成功的秘诀。
都说我俩同穿一条裤子,
我们也自认蛇鼠一窝、臭味相投,
实则是二个客家子弟出身的放牛娃心灵同频共振。
可又有谁知道,
我俩是一对势不两立,针尖对麦芒的争辩对手,
我曾痛斥他是“声东击西”恶作剧的高手,
围绕着一些重要的理论是非,
他批判我,我指正他,
总是各执一词、争得不可开交,
直到十年前,双方才服软,
他总结道:我是务实理性型,他是激进狂热派。
我们亲密无间,
彼此不分你我
当我得知他还在看小黑白时,
我把高清大彩电送上。
我曾玩笑说,你在中国的最高层,我在中国的最基层,
突然有一天,他从天而降,
从北京直飞广东,到我任职的白花镇探我来了,
我戏说:中央领导到田头地尾检查生产,难能可贵,
他微微点头称是,哥俩笑得是那样的开心爽朗。
没有利益的纠葛、权利的角逐、物质的叠加,
只有事业的比拼、甘苦的共享、生命的相依,
这就是纯真的战友情、同学爱。
三
你走了,网上对你评价甚高,其中,有实也有虚。
说你是天生的新闻才子,我不敢苟同,
我看到的那一叠叠厚厚的剪帖本,
见证着你的辛勤,
说你是天才诗人,我认可,
你的祭母诗连同孝心,感天动地,
感动了六亿国人。
称你是天生书法家,我也赞同,
你那随意而书的文字,
线条雄强,充满激情,
正如其人。
我潜心修炼了三十年,力度还不如你,
说你是社交怪才,我拍手,
我曾首称你是社会活动家
无论是大将军,还是小战士,
都能顷刻对你袒露心扉。
你衔授大校,才胜将官。
在你身上,
傲骨与风骨交织,
理性和秉性并存。
四
兄弟,你走了,
我们几十年的赛跑也只有告一段落了。
本来我们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你上前线报多,我上军报强,
你能时书万言,
我可一目十行,
彼此不分伯仲,
现在看来我输了,输在终点,输得服服贴贴,
你拼到了崇高,问鼎辉煌,
我走向了平庸,贪图安逸。
我只能把追逐新闻事业的梦想全托付给你。
难忘十五年前的那次聚会,
你是活跃分子,
我们奋力走上山头找寻到当年摸爬滚打的战壕,
全情演绎:
你对我发出战斗指令,我向你分配战斗任务的战术情景,
然后深情地紧握双手,成为最后的握别。
那一时,那一刻,千金难买,万镑难求。
最近的一次聚会,你病入膏肓,仍心存挂念,
我们师生在一起高喊《我是一个兵》,
唱着《打靶归来》,享受着人生盛宴,
我想如果有你的参与,定会更加精彩,
不会重演一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遗憾。
好在将军的同窗向你转达了盛况,
你听得专注,眼含热泪。
由于南北一方,聚少离多,
我们只能建立私属的“新闻热线”。
每一次通话都充满哲理和情趣,
每一次聊天都是人生的一种享受,
我们总是推心置腹,互诉衷肠,
真是情话绵绵说不完呀!
既说列车偶遇成良缘的浪漫,
也说家庭往事的辛酸,
你曾多次说人生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故事,
有一次在川藏线上采访遭遇重特大车祸,
你的腿装上了钢板,仍然健步如飞,
因为比钢铁更坚韧的是你的意志,
事不过三,这次你没能熬过来,
真是天妒英才呀!
五
兄弟,让我们再一次作最后的闲聊吧,
生命有限,岁月无情。
年逾花甲,生命的时钟就进入了倒计时,
每过一天就向终点靠前一步。
近年来,我有五个亲兄弟、好兄弟都走了。
每天醒来第一时间我都要确认一下,
是不是真切的活着,
如果没有半夜被送走,随你而去,
我觉得还幸运,
真是过得苟且偷生啊,
传说中的纳米机器人进入人体,
清除病灶,能大幅延长生命,
还是一种奢望,
每过一天都是最后一天,
都必须算计着过,
大事做不了啦,就做点小事吧,
做点公益,积点功德,
写点文字,留给后世,
练练书法,修修心、养养性,
总之要留一点美好,
想必你会认可我这悲观的奇谈怪论。
因为我曾经说过,
要给大地留下一片绿荫,
你完全赞同,并且还要参股。
如今再也不能摸一摸你的大屁股了,
再也看不到你那双小眼精明的目光了,
再也不能与你窈窈私语、各自暗笑了,
世界上再也看不到你签发的中国军事新闻了。
六
你从瑞金红色故都走来,
共和国的摇篮孕育了你的红色基因,
你一直赓续着传统血脉,
十八岁当少共国际师长的肖华将军是你的偶像,
你指挥的中国边海巡礼重大采访战役,
战斗正未有穷期,
你策划的“记者岭南行”,
任重道远,曙光在前!
兄弟,你奋斗过,你拼搏过
你无怨、也无悔,
你所到之处,永远有光
还是用你最后的真情告白,
来为你送行吧,
长空万里,大地平沉,
相对于茫茫宇宙,相较于往来古今,
有哪个不是匆匆过客?
然而同为过客,你在中国的大地上,在边海防线里,
留下了一长串深深的脚印,
三百多万文字,十枚军功章,
尚在人世间仍然熠熠闪亮。
好兄弟,愿你无病无痛,无灾无难
定能在天国里续写出最美的华章。
永远地安息吧!
含泪草于 2023年12月25日
作者简介
谢国振 ,广东省连平人 ,1960 年 12 月出生。 1978 年 入伍到福建前线 ,先后任战士报道员、专职新闻干部 ,获全 军新闻一等奖 ,转业惠东后 ,在党委、人大、政府、纪委等 部门工作。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前线报》、 《中国纪检监察报》、《南方日报》等发表诗文 1000 多篇 , 创作书法 2000 多副 ,多次参加全国拍卖会被收藏 ,是中国 文化进万家、文艺家、收藏家、书法家等协会会员 ,十次立 功受奖 ,并聘为智库专家、 国学讲师 ,担任八个机构的文化顾问 ,时常参与文化公益活动。不必讳言 ,年轻时写作带些名利思想 ,实际也获得了一些。如今则是真情流露 ,客观记述。
(图文供稿:谢国振)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