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舍得
-----《道德经》启示录之七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释: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
第7章原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7章译文:天地永远都存在;天地所以能长久,是因为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才永远都存在;懂规律的人,凡事都让别人占先,反而能赢得爱戴;凡事把自身的安危置之度外,生命反而能得以保全,这不是无私,而是舍弃自私,却反而能成全了自私。
思绪流萤:
老子曰:“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是说尊重客观规律的人,凡事都善于让别人占先,自己不仅没吃亏,反而赢得了人们的爱戴,这便是“舍得”二字践行的人生辩证法。
走在生路上的中国人,做事或追求事业,就需要接壤中国的人文“地气”,否则路上就会处处受阻;而中国的这种人文“地气”,首先讲究的便是“受恩与回报”的“舍得”;因为,人生的做事和成长,一生都在“相互帮助和回馈”中度过,没人离得开;所以“获得帮助”和“给予回馈”,便成了中国人生“得到”与“给予”的交互常态。
沿着这个角度思想下去,就会发现:父母给予生命,抚养自己成人,自己就须孝敬和赡养父母;同样,伴侣给予温暖,陪伴走过风雨,就须谦让、呵护、尊重自己的爱人;朋友填补友谊,温暖生命,共同抗寒,就须回馈朋友的真诚情意……红尘阡陌,有人陪一程、有人帮解困、有人扶成长、有人给指路、有人给照亮……每个人都是身边另一个人的恩人;所以,人人要心怀感恩,适时回报情意,这是中国最实际的特有人文情怀;并且,也只有遵循了这种互助的传统,才能累积自己的福分,积攒自己的功德,进而获得所到之处“菩提花开,芬芳盈怀”的效应。
那么,家人或朋友,无私地为自己付出,自己就应不负期待、用心回馈,这样才能换来良性的持续互助;于是,“感恩”二字便成了人间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的代名词……接着,还出现了“获得温暖,报以真诚;得到帮助,及时感激;赢得支持,施以合作;吸收指导,回馈成长;拥有陪伴,互爱前行”等不拖不欠和循环往复的互助发展链条……这是中国“人人遵守、人人珍惜”的约定俗成规则和无字天书。
如若不然,挚热的心怀,就会发凉;寒冷的交际,亦会透心;再强的呼唤,也难回头;真情的付出,遭遇漠视……而且,人若一旦忘记感恩,就是负债;有了负债,不管再怎样的哀叹和挽留,都会被定格在记忆的门中,出现无法追回的失去,也无法再回到“大家认同的从前”;正因为此,为官的,家业开始凋零;富贵的,金银开始散尽;欠恩的,寿命开始缩短;无情的,开始出现报应;欠命的,恶运追随叠加;欠泪的,前途跟着劫难……可谓皆是“种下善良,收获温暖;酿下苦酒,自己品尝”。
“风光者,常越激流;成功者,总在攀登”;人生的路,没有一马平川;面对生命的盛宴,快食者会被噎着,吃多了会被撑着,得少了心会不宁……做到利弊均衡互补的人,才会一生安宁;于是,人们强调“以德为先、以和为贵、以恩图报”的问心无愧和平静安然。可是,人无完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谁都有马失前蹄的失误;如此,既便颜面扫地,名誉受损,也要及时道歉,但不是所有错误都可道歉化解;所以,人们当时刻谨慎,避免失误。
同时,回馈也可能付出代价,但仍要继续偿还,因为是在弥补人生的缺口,填满生命的漏洞,以求自己的灵魂,重新闪烁出圣洁的光芒。人生在世,皆处在给予和偿还的旅途上,接到给予,不能受之坦然,因为别人没有为自己付出的义务;是恩惠就得偿还,否则曾经的拥有,就会化为泡影,曾经得到的,也将失去;因此,感恩图报,贯穿了中国人的一生,融入了血液,形成了人人遵崇的文化基因。
生活或追求事业的路上,不仅时常风雪交加,而且也十分残酷,甚至有时养不起“快乐”,拿得起、放得下的,只有筷子;并且,经济基础几乎决定了一切,虽然都知距离产生美,可在利益面前,产生的常常不是美,而是不堪一击的沉默或离散;所以,对一些普通人而言,有什么别有事、没什么别没钱、动什么别动情,因为承受不起;慢慢长大了,却变得沉默了;懂得多了,却没有了快乐;还因为,水不试,不知深浅;人不交,不知好坏;时间验证了人心、见证了人性;人与人之间,表面都是心连心,背后都在玩脑筋,小时候哭着哭着,就笑了;而长大后,却笑着笑着就哭了;于是,人们渐渐明白了:短期交往看脾气、长期交往看德行、一生交往看人品……虚伪换不来真心,看错人,不是因为瞎,而是因为善良;帮错人,不是因为蠢,而是因为把感情看得太重;能忍受,不是因为没理,而是不愿去争了。
当然,大家也晓知:朋友是条路,选对了得到帮助,选错了被绕死;真诚的人,走着走着,就走进了心里;虚伪的人,走着走着,就淡出了视线;说了不做的,都是虚情假意的鬼;做了不说的,才是真心实意的给;所以,事不出,不知谁近谁远;人不品,不知谁浓谁淡;利不尽,不知谁聚谁散;人不穷,不知谁冷谁暖……在由人组成的社会里,相遇和相识,争不过天,缘来缘去算不出,聚聚散散不强求,只能随缘。
因为有缘,才会穿越茫茫人海遇见;因为相欠,才会跨越千山万水相见;因为无缘,才会迎面走来擦肩错过;因为不欠,才会匆匆走过勿需再见……不管是陪伴,还是转身,不管是一程,还是一生,遇见就是缘,既便从此一别不见,也是一份留念……陪伴自己的人,知道了什么叫温暖;离开自己的人,明白了什么叫心酸;伤害自己的人,懂得了什么叫防备;讨厌自己的人,感受了什么叫冷淡……生命里出现的每个人,都是为了给自己上一课:让自己知道,自己曾经有多傻、多逗和多好。
太阳不能直视,因为会刺眼;人心不能直视,因为会失望;花开花落,是规律;缘来缘去,是自然;无缘之人,莫留恋;有缘之人,多陪伴;属于自己的,要珍惜;不是自己的,莫纠缠;不管结局如何,感恩遇见,不负不欠。王阳明认为:“人心本善,良知自存,是欲望遮蔽了良知”;人可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现在,商品社会琳琅满目,白条和借贷满天飞,年轻人盲目轻信“提前享受”,可欲望之门一旦打开,就难收手;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学好很难,学坏却极容易,不要试图去考验自己和别人。
韩信年轻时家贫,常去亭长家吃饭,亭长对他很照顾,可时间一长,亭长妻子厌烦了,不再为他提供白食;不得已,他就钓鱼维生,溪边的老婆婆见他可怜,给了他一碗饭,这碗饭却让韩信记了一辈子;后来,韩信被封侯,以千金回报老婆婆;然而,那位帮助他很长时间的亭长,却只得了一个“小人”的评价。这说明,小恩养贵人,大恩养仇人;人心不足,得到的越多,想要的更多;而且,苍蝇贪吃蜂蜜,终究会溺死在蜜浆里;贪婪的人,虽得一时“好处”,可最终仍会把自己搭进去。庄子认为:“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在人人不断逐利的今天,虽然人们没有了“知足常乐”的满足,但也应从王阳明“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的叹息中,悟得节制“私欲膨胀”的豁然。
那么,生活中有一种现象:定期打扫家庭卫生,只留下必备的东西,就会慢慢发现,许多东西不是必需品;同样,定期审视自己的人生,亦会发现:许多占据心神的东西,其实并无价值;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为“事业”奔走了一生,退休后才知:孩子竟是自己内心最柔软的温情。
由此看来,人生从来不是全做加法,偶而也要做做减法,不断抛弃一些不合时宜的过分欲望,内心才不会遮蔽阳光,获得照射,进而看清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并且,亦会在“舍得”的辩证处理中,获益人生的持续补益。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人,在北京工作近30(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官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题材的作品,主要著作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