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恩节日话感恩
文|陈希文
翻开日历,今天是Ⅱ月23日,是夲月第四个星期四,标注为感恩节。查阅資料,此节日是美国等西方国家设立的节日,中国没有固定的感恩节。
据网络資料提供:感恩节是美国独创的节日。1620年,英国的清教徒因不满教会的迫害,百余人乘船抵达美洲,在美国普利茅斯建立了殖民地。当初他们遇到了灾害疾病等生存危机,在美国的印第安人全力营救,使其度过难关,安定生活,并学会了种植等生存之道。1621年,清教徒与当地印第安人共同举办一场感恩节的大餐,感谢印第安人的救助之恩。以后每年这个时侯,美国人都要聚集庆祝。1863年美国独立后,林肯总统宣布感恩节为全国性节日,1941年美国国会正式宣布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四设定为感恩节。后来殖民统治者为了自已的利益,驱赶、迫害甚至战争屠杀印第安人,使其沦为奴隶或被灭族。统治者对印第安人“大恩不言谢,必灭族以报之”的血腥镇压,是丧尽天良之举,中国人称其为"西方世界的东郭先生与狼"。看来,历史上美国的殖民统治者早期就是披着人皮的恶狼。
感恩节源于西方,中国虽未设固定的感恩节,但中国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将感恩作为重要的内容。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感恩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格外看重"恩情″。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施恩、报恩是中国历来推崇的普世价值。
老祖宗们早就昭告天下:报父母养育之恩,叫做"孝″。孟子曰:"孝子之至,大于尊亲”。唐朝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写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其意是:谁敢说子女小草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么春晖普泽的慈母的恩情呢?
报知遇之恩叫做"忠″。司马光说:"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已曰信″。其意是为别人尽心叫忠,不违背自已良心叫信。
报朋友之恩叫做"义″。陶渊明诗说“落地为兄弟,何必⻣肉亲"。其意是世人都可以为兄弟,何必是亲生的才是兄弟呢!
夫妻之情,也是夫妻之恩情。"一日夫妻百日恩″。
中国传统的感恩文化早在国学经典中就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像《三字经》提到的"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学礼仪,香九龄,能温蓆,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又如《弟子规》中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等。经典古训也孕育和传扬着感恩报恩的人文故事。如民间传颂的“投桃报李″"寸草春晖""结草衔环″"知愚之恩"、"漂母一饭之恩"等。这些都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的知恩必报、莫忘根脉的人性良知,展示着中华民族的崇高理念和行为风范,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的灵魂。必然世代传扬,延续至今。
新中国建立后,优良的传统习俗,灿烂的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扬。尤其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既快速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又更加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经常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教育,家国情怀教育,荣辱观教育,文明礼貌行为规范教育,良好的家教家风教育等,这些都使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多年来,全国开展的感动中国人物,中国好人评比,劳动模范,道德标兵,行业先进,孝老爱亲,助人为乐,扶贫帮困等大型评比表彰活动,在全国反响強烈,影响深远,让国民深受鼓舞。一个学先进,讲文明,树新风的社会氛围骤然兴起。当下的中国,政治清明,世风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诚然,在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下,受私欲的驱使,也会出现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如见利忘义,诚信缺失,忘恩负义,有悖孝道等等。但要看到这仅是社会大潮中的支流,切莫以偏概全。最近,我从网络信息看到,一些心怀叵测者蓄意放大社会污秽,恶意攻击,肆意诋毁,将社会风气说得一团漆黑。譬如:说什么"当今社会道德沦丧,每况愈下,一代不如一代,50和60年代出生的是人世上行孝的最后一代″,还有什么"当今社会十大怪"等等,这些言论过分偏激,显失公允,暗流涌动,渙散人心。当今社会允许言论自由,但我们也不能对这些惟恐天下不乱的奇谈怪论任意放纵不管。要采取強硬手段清理网络环境,彻底取缔舆论污染。我相信随着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孝节义的祟高理念,文明和谐的自律风范必将大大发扬,永续传承。
作者简介:
陈希文,陕西乾县人。大学本科,高级政工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員,咸阳市职工作家协会顾问。一生务过农,当过铁路工人,从事党政工作四十三年。曾先后任过乾县团县委书记,乡镇长,党委书记,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委宣传部长。后又调任永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县人大主任等职。多年的职场生涯养成了酷爱学习,勤于思老,务实敬业,笔耕不辍的好习惯。曾出版文论专集《情怀》和纪实文学《驿路心雨》。《品茗幽香》《人到中年》《青出于蓝》是作者花甲年后的散文诗歌专集,真实地记录了退休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人生感悟,弘扬了主旋律,充满了正能量,对后代人的学习、成长、进歩、做人有一定的励志作用。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