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回忆录系列播讲之六
作者:赵洪洋 播讲:杨建松
中国改革开放十余年,走出国门,我们这些人大开了眼界,原来我们过去认为那些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深受资本家剥削的人,是我们要唱着《国际歌》去解救的人,可眼下看到的是,他们的生活比我们要富足许多。拉开面纱展现在西方人眼里的中国,也使西方世界充满了对之前封闭神秘中国的好奇感,而面对我们这些刚刚从中国走出的人,正是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对象。
神经外科实验中心的毛特博士,我在《出国》回忆录之二提及,她是精明能干又漂亮的哲学博士,她的丈夫也是哲学博士。听闻中国的春节相当于西方的圣诞节,而我又没回国过节,毛特博士说她的父母很想见一下我这个中国医生,热情地邀请我在中国春节的一个周末去她父母家做客。


听毛特博士给我说过她的母亲有风湿性关节痛,我给她母亲带了一盒星加坡风湿油,老太太还特别喜欢,当场试用很有效。毛特博士送我一双手套,她说,大冷天的,看我没戴手套,就买了一双送我。我确实需要一双手套,心想毛特博士怪细心的。冰雪寒冬,进到屋里暖烘烘的,也看的出毛特博士和她的父母対我十分热情,但毛特博士的丈夫有点不冷不热。

吃过三道菜,喝了酒,脸红嘴热,该说的家常话也聊的差不多了。毛特的母亲问毛特夫妻俩准备什么时候要孩子,小俩口相继回答都说手头忙的事太多,近期不打算要孩子。毛特母亲转而问我有几个孩子,我说有一个儿子,5岁了,她又问我,还想要一个孩子吗?我说,还想要,但中国有计划生育政策,一对夫妇只能要一个孩子。毛特母亲脸露诧异之色。毛特丈夫接过话茬说:“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我们很难理解,特别是我们欧美政府极力反对。”毛特母亲听着女婿的口气不对,想要转换话题,但毛特的父亲笑着说:“年轻人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展开讨论,我们乐见其闻,这没什么不好。”毛特丈夫朝他老丈人点点头继续说道:“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生儿育女是上帝赐予人类的自由和福音,怎么会有一国之策去阻止上帝的意志呢?”听了毛特丈夫的质疑,我感觉这涉及到了政治问题,出国前培训部的老师说了,与外国人文谈,涉及政治问题最好避而不谈。所以,我对他的质疑未予回答。毛特父亲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他对我说,他的女婿是研究国际关系学的,所以对外国朋友喜欢问一些外国的风土人情和政策法规。今天是家庭聚会,如果我愿意就此话题讨论就聊此话题,如不愿意,可以换一个话题。毛特丈夫又接过话说:“我接触过的大多数中国朋友对聊专业口若悬河,一提到国计民生就寡言少语,是怕回国后受指责吗?”这又一问,让我忍不住要说话了。我说:“我不是学文科的,你问的问题我怕回答不好产生误解,所以要考虑一下。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思想解放,言论自由,只要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人人都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也不会因提出不同意见而受罚的。”毛特丈夫看着我,打了个请的手势,说:“那就请你就此问题说说你的看法。”我顿了一下慢慢说道:“中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共产党是无神论者,《国际歌》里唱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信神仙皇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既然我们的执政党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也就谈不上阻止上帝的意志。中国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以孔孟之道为主流,孔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这个“后”字更强调是男丁,作为传宗接代之人。可见中国人对繁衍后代是很重视的。近百年来,从鸦片战争到军阀混战,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饥寒交迫使中国人口剧减。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采取的是鼓励生育政策,人口随之增长很快,经济也快速发展起来。但后来随着三年自然灾害,特别是十年动乱使中国经济受到了破坏性打击,中国重新回到了贫穷国之列。一方面是太多年青人没有了就业机会,养家糊口困难,另一方面,中国的传宗接代传统既使再穷也要不停地生,特别是没有生男孩的,一直要生到男孩为止。这样下来,特别在农村,大量出生的孩子温饱都成了问题,何谈教育。基于这一国情,国家把城市的高中毕业生推向农村,同时施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城市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农村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对这一政策,大多数中国老百姓可能并不太赞成,比如我,有了一个儿子,还很想有个姑娘,中国有个字叫“好”,就是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组成。它表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混元,阴阳平衡。而一个家庭如果有一个女孩,会更渴望有个男孩。虽然大多数老百姓能理解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为国家着想,为家庭的优生优育着想,但具体到每个家庭,还是存在对这一政策的扺触情绪。所以,这一政策是出于目前国家实情的一种迫不得已的政策。相信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政策会相应改变。”

毛特父母对我的讲解频频点头。毛特丈夫听的很认真,见我停顿下来,他接着问:“你刚才说,计划生育政策是基于国家贫穷,人口增长快的原因,但为什么农村允许一对夫妻生两个孩子,城市只许一个?是因为农村比城市要富裕些吗?”我稍犹豫了一下回答:“农村人普遍比城市人是要穷一些,但中国农村人口比城市要稀少很多,大片耕地需要人去耕作,不像欧美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对人数要求不高。所以农村家庭允许多生一胎,可能是这么一个原因。”“你的说法是矛盾的,一方面说多生孩子会导致贫困加重,另一方面又说农村可多生一胎增加劳力促进生产。”毛特丈夫听出了我讲的逻辑有问题。我愣了一下,马上辩解道:“粮食生产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国策,国家要保证耕地要有人种粮食,绝不允许荒废,可能家庭多一个孩子种地并不能给家里增加多少收入,但能保证田地有人耕种。中国与德国不同,饱受了被封锁的痛苦,而且西方一直视中国为异己,随时可能对中国再次施加封锁,所以粮食自给自足要保证,德国可以荒废大量的土地让野草丛生,粮食全靠进口,不担心被封锁。中国则不同,要时刻防范被再次封锁的风险,不管再穷,要保证十亿以上人民有饭吃。”毛特丈夫对我笑了一下,挥挥手说:“你的解释让我对你的国家的这一政策增加了理解,但我仍然不认为这是一个合理的政策。”我双手摊开说:“也许将来中国的经济水平发展到德国现在的水平,就不需要计划生育政策了,甚至因为劳动力不足,还会鼓励生育,更有甚者,中国经济水平和知识水平提升后,改变传宗接代旧思维,也许会像现在很多德国青年一样,出现不愿生养孩子的情况。”
一直没说话的毛特博士,这时开了口:“平常看你就是一书生气重的小青年,谈起国家大事还是满有自己的见解嘛。”
我的脸红了,不知是屋内暖气的关系还是刚才一番凝心聚力的讲解,或是喝了葡萄酒的关系。总之有一吐为快的感觉,走出祖国大门的中国人,不能总给人谨小慎微,寡言少语的感觉。要做挺起胸脯,坦然迈开大步走进外国人群并乐在其中的人。
(感谢关注!待续……)

作者:赵洪洋,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协和医院二级教授、主任医师、硕、博士导师 、 德国萨尔州立大学带薪教授。湖北省第八届神经外科学会主任委员、湖北省第一届神经外科医师协会主任委员、湖北省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副会长。近两年在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发表诗歌、散文及朗诵作品6篇,获得2020全国抗疫征文“逆风奔跑的人”一等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江日报、武汉春秋杂志、今日头条、湖北朗诵艺术家公众平台、都市头条、北京天合朗诵艺术团平台发表文学作品十余篇。参编两部抗疫诗文集。

播读: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编辑:杨建松 图片采自网络

请扫描关注《都市头条》
《铁马豪歌》主页
欢迎关注
赵洪洋更多精彩作品
《我与上甘岭英雄连长相处的日子》
《上甘岭战地护士的七天七夜》
《我家里的弹药箱》
长篇报告文学《危机时刻》目录索引、音频总汇
《武汉战疫记事》目录索引、音频总汇
《出国》回忆录
之一 初到德国的惊叹与尴尬
之二 我在德国做科学实验工作
之三 我在神经外科监护室
之四 德国神经外科临床见闻——我的全新体验
之五 在柯曼达夫人家过元旦
之六 《让德国年轻人理解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