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卜算子·咏梅
南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 :驿亭之外的断桥边,梅花自开自落,无人理睬。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有关美德和忌妒的外国名人名言)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赏析: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上片写梅花的遭遇,下片写梅花的品格
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咏物寓志,表达了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该词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已将梅花人格化。“咏梅”,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给人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赏读】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宋代林逋,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很多吟唱梅花的诗篇。以“妻梅子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
毛泽东的这首词作于1961年12月。这一年12月27日,毛泽东批示党内印发自己的《咏梅》词时,对陆游的原词作了如下说明:“作者北伐主张失败,皇帝不信任他,卖国分子打击他,自己陷于孤立,感到苍凉寂寞,因作此词。”毛泽东这首《卜算子·咏梅》的主题,他曾作说明:“近作咏梅词一首,是反修正主义的。”
上阕首二句写季节的变化。“风雨送春归”,意谓暮春时节,风雨交加,送走了美好的春光。“飞雪迎春到”,意谓隆冬时节,飞雪漫天,却已隐隐地透出春讯。一“送”一“迎”,“春归”“春到”,自然界节序在嬗变,虽有“春归”的暂时失落,却还有“春到”的希望。这两句,虽写的是自然现象,反映的却是诗人对前景的乐观情绪。“已是悬崖百丈冰”,是对当时世界局势的象征性概括。在严寒的日子里,“犹有花枝俏”,一个“俏”字,写尽了玉骨冰心的梅花敢于傲霜抗寒、迎难怒放的神韵,而与陆词“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的梅花心性全然相反。“俏”,是诗人对马克思主义者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依然能够坚韧不拔的赞颂。

下阕,针顶上阕末句的“俏”字,进一步刻画梅花的精神风貌:“俏也不争春”。陆词说,“无意苦争春",“争春”是可以“争”的,只不过“无意苦争”而已。此词“俏也不争春”,反用其意,梅花的精神境界比陆词中的更高了一层。本词中“只把春来报”,则写梅花本能地把“报春”当成自己的神圣天职,精神境界又得到了提升。再看“不争”“只报”,一正一反,在“俏”的基础上,进一步赞颂了梅花的志节和情操。“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两句再塑梅花甘心奉献、隐身群芳的品格。陆词中有“群芳”,此词中有“山花”,二者的字面意义相同,而象征意义却迥然不同。陆词以“群芳”比喻权臣,梅花“一任群芳妒”,是陆游自明心境,表示任凭权贵如何妒忌,仍然孤芳自赏,清香如故。本词则以“山花”比喻革命者,“她在丛中笑”,表示中国共产党人虽然是“报春”的先行者,但只是“山花”中的一朵,笑在胜利的“丛中”。“她在丛中笑”与陆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大异其趣。它极耐人寻味,既是胜利者的笑,也是对革命前景的璨然的笑。这一句,使梅花的形象升华到了极点,全诗达到了高潮,戛然收尾,余韵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