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阳,地处河南省西部,黄河中下游,伊洛河盆地。是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他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上特殊地位,在全国交通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桥梁是连接道路的纽带,洛阳市在大力建设道路的同时,不同时期修建了不同的桥梁。民国时期,河南共修建大桥九座,洛阳占三座。天津桥、林森桥、七里河桥。这些桥有的毁于洪水,有的毁于战火。
1948年,洛阳解放时大桥无一保留。经过六十年全市人民的奋斗,在洛河上现共建大桥九座,即洛阳桥、洛河桥、新洛阳桥、新建洛阳桥、牡丹桥、王城桥、西苑桥、瀛州桥、凌波桥。这九座桥把洛阳市的交通和各个区的道路连为一体,达到了四通八达。使洛阳市工业、交通、水利、军队、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洛阳将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世人面前。

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八月,炀帝从东京乘龙舟到江都,船队连绵二百余里。当时东京洛阳城内街道纵横,仅郭城内就有二十五条道路。主干道为天津桥,北起皇城端门,南至定鼎门,长九里,宽一百步。过黄道桥二百步至洛水,上建天津浮桥一座,跨水长一百三十步,天津桥从此始。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隋恭帝义宁元年。李密遭裴仁基、孟让率领义军两万人袭回龙仓,破仓后,挥军杀向外郭城,火烧天津桥。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李世民派人修洛河天津桥。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六月,洛河涨大水,天津桥被水冲毁。唐高宗开耀二年(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五月,东都洛阳降大雨,水溢,修成的天津桥,第三次被毁,城内淹千余家。唐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武则天命李昭德甃石为脚,重修天津桥。武则天圣历二年(公元699年)七月,神都大雨倾盆,洛水冲毁天津桥。
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四月,洛水冲毁天津桥。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四月二十一日改造天津桥,毁皇津桥,两桥合一桥,名天津桥。
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七月,洛水暴涨冲毁天津桥。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公元925年)七月,洛水四溢冲毁天津桥。庄宗行猎于河南伊川白沙,以河南尹罗贯桥道不修为罪,将其杖死。后晋高祖天福四年(公元939年)七月,洛阳各地水涨,毁天津桥。历史上天津桥屡毁屡建,说明桥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各个统治阶级都要为建桥修路而不断努力。

隋代洛阳天津桥复原图
天津桥(俗称老吴桥),位于东下池与对岸西杨村之间的洛河上。在隋天津桥遗址,上游1160余米处,为民国初期河南省建成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梁。


1921年,南通张謇来洛阳组织举办工赈。任职豫鲁巡阅副使兼两湖巡阅使的吴佩孚,劝说该会资助建桥。在洛河上建成了第一座双柱式现浇钢筋混凝土墩台,简支梁桥,取名“天津桥”。桥名置于桥的中孔两侧,内侧两边为蓝色水磨石隶书大字,上款为“上海北方工赈协会重建”,下款为“民国十年”两行阴小字。桥外两边依稀记得为行书,下游水泥粉刷层已完全剥落,上有“天津桥”三字亦不完整,为“西蜀谭中书”。桥共23孔,中间21米,孔单跨9.2米,两边孔各6米,全长206米,桥宽6.1米,桥面净宽5.6米。

民国时期天津桥残桥
民国十一年(1922年)六月二十八日,吴佩孚上桥验工,逢洛水暴涨,引道被洪水冲断,桥南冲毁三孔,河道南移,桥被搁浅。吴佩孚又兴工修复了北头引桥,南边筑成土坡,并向南接长。以跨过主河道,后因吴兵败而停工,在洛河上留下一段废桥残基。后于1980年7月炸毁9孔,至今存残桥11孔,是洛河上历经沧桑的历史见证。

民国时期林森桥桥亭
中正桥和林森桥,1932年1月28日夜,日军突然进攻上海,企图进逼南京,著名的“一、二八”事变发生了。事变发生当夜,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立即迁都洛阳,定洛阳为战时行都。以与日军“周旋”,南京政府的官员都开始向洛阳进发。
此时的千年帝都洛阳,因战争原因破败不堪。一没有政府人员的办公场所,二缺乏政府的居住房屋,三更缺少交通工具,四从洛阳市中心区到龙门、关林洛河上还是便桥。在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提议下,洛阳成立“行都建设委员会”,打算在洛河和伊河上修建大桥。
1932年年底,国民政府迁回南京。洛阳行都建设也随之而停,这一停就是4年。1936年2月15日,两桥才又开始建设。

民国时期伊河中正桥旧照
中正桥,位于伊河龙门段。按设计,跨伊河大桥一共17孔,跨径为15.2米,桥全长258.4米,桥面净宽6米,双车道。下部为双柱式钢筋混凝土基础,伊河大桥由豫西桥梁工程处督修,由上海私营“合兴成”建筑公司承建。伊河桥于1937年8月建成通车,命名“中正桥”。这两座桥成为当时洛阳重要的交通枢纽。

民国时期林森桥遗迹
林森桥,位于公周庙南一里的洛河上,在隋唐天津桥遗址下游7米处,是洛阳通向界首,嵩县、韶关的主要桥梁。由河南公路局豫西桥梁工程处督办,私商复元公司承建,造价20万元。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双悬臂式梁桥。有九孔双悬臂加10孔挂梁,共长380米,两桥台间共520米,中部有桥台一座。中间似有路堤一段,长140米。
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七月一日,《全国经济委员会公路处档案第5817号便函》称“洛阳桥(林森桥)长300米,板宽以两车并行之。余用石堤及涵洞以利排泄……”可见,有路堤是无疑的。桥面宽6.9米,下部为沉井扩大基础双柱式混凝土桥墩,活动支座连接桥梁与墩台。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二月十五日动工,于民国二十六年(1939年)八月建成。桥建成后,以国民党主席林森名命名为“林森桥”。桥上游7米有拱桥一孔,传为宋代天津桥的遗址。将其改建为亭,当时河南省主席商震撰有《创建天津桥新亭记》。至前洛河上还建有木桥一座,为114孔,长344米,于1936年3月完工。
1940年夏洛河涨水,将北段冲毁约100米,同年10月动工,将被毁部分改为6-15米,石台上承式木桩架桥,于1940年通车。
1944年5月9日,日军沿洛卢公路进发,国民党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工兵团团长方松龄于5月7日(农历四月十五),将中正桥和林森桥炸毁,至今还可看到残桥遗迹。

洛阳桥
洛阳桥位于林森桥西94米处。1954年4月26日,委托中央交通部公路局设计局第二分局设计。于5月17日开始钻探测量,6月26日结束。7月20日设计方案初步完成,9月底审核批准。11月至年底拿出技术设计。1954年12月30日委托中央建筑工程部机械局第一机械化工程公司,洛阳工程处负责施工,1955年12月建成通车。是洛阳建国后建设较早的桥梁。
洛阳桥,设计为钢筋混凝土桥。设计规范,载重等级汽-10,挂-60。桥型结构为两边孔跨径各12.6米,中间12孔洛33米,悬臂式梁桥,全长421.2米,总宽10.4米。下部为沉井扩大基础,双柱式钢筋混凝土桥墩。连接桥南头的是长180米长的犁型土坝。造价232万元。
对洛阳桥的维修,主要对桥两侧1000多米的护栏进行更换,新护栏选用不锈钢材质,投资80多万元。

洛河桥
位于洛阳市郊魏屯村北,由涧西南昌路横跨洛河,通向龙门的一座装配式钢筋混凝土T型桥梁,是建国后在洛河上建的第二座公路大桥。计22孔,每孔跨度20米,全长440米。桥面行车道宽11米,人行道1.62米。下部为钻孔灌注桩基础,双柱式桥墩。由河南省设计院设计,载荷标准为汽-13,挂-60。大桥两端各设一座四角岗楼,两边有照明装置和栏杆。1971年12月30日动工,主体工程由市建筑工程公司机械化施工队承担,市政工程处负责引道及附属工程,投237.4万元。1972年7月1日建成通车,成为洛阳市西部跨洛河进入龙门地区的主要桥梁。

新洛阳桥
位于旧洛阳桥的东侧,两桥南北并列,中心距34.3米。自1977年洛河黄河公路大桥通车后,交通受堵。旧桥承载不了昼夜8000次/辆的压力,市革委会于1979年2月23日批准增建新洛阳桥,由省六建工程公司承建。1980年4月动工,1982年12月29日建成通车。结构为16孔跨径33米和1孔跨径25米予应力钢筋混凝土T型简支桥梁。下部为钻孔灌注桩,三桩式桥墩,全长558.22米,行车道宽14米,两边设人行道,各2.5米。设计负载为汽-20,挂-100。新桥建成后,改变了往日堵塞状况。交通行进如流,经济运行进入快车道。

新建洛阳桥
位于现有“新洛阳桥”东侧。新建桥面宽19米,其中设有0.5米的防撞墙,行车道宽15.75米,人行道宽2.75米,全长559米。新桥上部采用和现有桥梁布置相同的连续箱梁设计,下部采用柱式墩台。钻孔为灌注桩基。桥梁设计使用年限100年,为一级公路,防7级震度,结构安全等级为1级,设计时速为每小时40公里。
新建洛阳桥,建成后将对现有洛阳桥进行部分改造,使其桥布置和新建桥相对称。拆除即有桥东侧人行道,破除人行道范围内的桥面钢筋面全铺装,保留其钢筋破除部分的铺装层,恢复浇筑防撞墙。改造后桥梁横断面布置为0.5m防撞墙+15.69米行车道,人行道2.75米,宽为18.94米。
洛阳桥是西工、老城、廛河,前往洛阳新区的必经之路。新建的洛阳桥和改建的洛阳桥将是一条双向六车道,设置有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快车道和防撞墙。从2010年5月开始施工,2010年12月底竣工使用。

西苑桥
西苑桥改建扩建工程,这座桥是1972建成的老桥。西苑大桥改扩建工程全面建成通车,该桥北接南昌路,南接古城路,为左、右对称的分离式双幅桥梁布局。桥载负荷标准按城市A级设计,投资7000万元,每小时限速为50公里。全长1151米(含引桥)分上下行,双向六车道,桥长555米,桥面总宽36米。南北总长596米,其中北引道长331米,南引道长265米。改扩建的西苑大桥比原桥高1.3米,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比原桥多四条车道,有效载重量提高到9吨,还是连接洛阳新区和涧西区的便捷通道。对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优化运输,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瀛州大桥
在西苑桥上游2.5公里处新建了瀛州大桥。2007年2月9日动工兴建,2009年4月6日竣工通车。
瀛洲大桥线路全长1543.1米,桥梁长1160米,跨河主桥长610米,引桥桥长550米,大桥连接线道路长383.1米,桥梁总宽31米。主拱肋直径1.5米,矢跨比约1/3.5米;副拱肋直径1.2米,拱竖向平面内矢跨比约为1/3.0;拱顶处中心线横向距主拱肋拱顶中心线10米,竖向局里5.7米。斜撑腹板高600至900毫米,厚20毫米,翼缘板宽300毫米,厚10毫米,横撑外径299毫米,壁厚30毫米。
瀛州大桥北起洛阳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河洛路,南至洛阳新区的洛宜南路,是国内首座空间组合式倒三角抛物线拱圈桥,结合周围环境设计。为集交通、休闲为一体的景观桥梁。
瀛洲大桥建筑创意取材于洛阳八景之一的“天津晓月”,在设计方案中以月亮为主题,并且桥式布置为“一主拱及八小连拱”,即象征着洛阳“九朝古都”的文化底蕴,有彰显了该桥的优美、靓丽的时代风情,主桥主跨仰望如大鹏展翅,侧看如新月临波,和主桥边跨的连拱造型交相呼应,形成水上生明月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寓意着中原崛起,洛阳的经济文化向新的高度腾飞,蒸蒸日上。在结构上体现了桥梁技术与建筑艺术的结合。
瀛州桥的建成,将华山北路、天津路、瀛州北路、瀛州南路连成一片。交通四通八达。

凌波大桥
在瀛州大桥上游四公里,修建一座凌波大桥。2007年12月30日开工建设,(原名孙辛大桥)2010年2月10日竣工通车。这是洛河上最长的大桥,全长2345米。它是偃师至洛宁城市快速通道的跨洛河桥梁工程,向南7公里,接通了规划的125公里长洛阳至栾川的快速通道,向西南将连通规划中的洛阳至卢氏的高速公路。该主桥为双幅式大桥,长1256米,高16米,宽34米,共66孔。采用双塔双索面斜拉式设计,桥面为双向8车道,总投资2.3亿元。是目前洛河上投资最多,桥面最宽的大桥。
西苑、瀛州、凌波三桥将涧西、新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连为一体,成为交通枢纽。南昌路、西苑桥、古城路贯通,使华山北路、天津路、瀛州北路、南路和瀛州桥连成一线。衡山路、长安路、龙鳞路、孙辛路、凌波桥、开元大道形成市区西部三条南北交通大动脉。洛阳由原来的70平方公里拓展了480平方公里,使洛阳市区总面积拓展为544平方公里,等于再造了一个新洛阳。

牡丹桥
牡丹桥做“升降大手术”。牡丹桥,始建于1992年10月,大桥和北引线主体于1996年4月完工。1999年四月复工建设,大桥全长1369.65米,桥宽34米,设计车速每小时70公里,主体跨洛河,连接解放路的旱地高架桥。它是连接洛南地区与九都路、解放路等主要交通枢纽。
牡丹桥通车以来,一直在高强度使用,在2009年的一次“体检”中,牡丹桥被查出“病痛缠身”。“体检报告”显示,牡丹桥呈现出裂缝、支座老化、桥台沉陷等“病症”。具体“病情”为:引桥桥台、桥墩等均出现多处裂缝,部分裂缝贯穿梁底;桥墩支座中间钢板外的橡胶密封圈也出现老化开裂,经检测有113个密封圈老化需要更换;桥台柱顶发生不均匀沉陷,东西两侧边柱分别下沉2.1厘米、2.7厘米,由于地基沉陷较大,产生超过盖梁承载力的附加力,导致桥台盖梁也出现裂缝,支座磨损、缺失等。
由于需要更换支座的牡丹桥引桥部分长达612米,为21跨桥梁,如果全桥同时顶升需要安装1006台千斤顶,此次抬升采取了分段抬升的方式,即在桥梁施工允许范围内桥体间可以出现不超过14毫米的高度差,如果选取其中5跨首先抬升14毫米并不会破坏桥体结构,然后再将已抬升的5跨桥梁中间的3跨再次抬升14毫米,这样,中间3跨桥梁与原桥梁间将有28毫米的高度差,而这个高度已足够施工人员更换支座。
整个顶升过程由电脑控制,顶升速度最高可达每分钟10毫米,一天最多长高50厘米,但牡丹大桥只需长高28毫米即可,整个桥梁分段长高过程将持续50天左右。
施工采取2套液压同步顶升控制系统,16台液压泵房,32个控制点,150台千斤顶同时发力,每个千斤顶最大承重力达80吨。
如果新建一座桥需一亿元,而牡丹桥的手术只需1495万元,既省了钱又引进了新技术,保证牡丹桥的安全和延长使用寿命。

王城大桥
王城大桥,位于牡丹桥西300米处。它南连洛阳新区,北接中州路、九都路、纱厂路、王城路是一条集旅游、经济文化相连的主要道路。王城大桥长556米,双向六车道,宽34米,人行道2.75米。于2007年底开始施工,2009年10月通车。
洛阳为历史上十三朝古都,而交通是每个朝代中的重中之重。现今洛通十分畅通,在洛河上架大桥九座,为洛阳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它还将以城乡一体化,带动城乡发展建设,促进洛阳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的战略性,转移性发展。新时代将赋予洛阳新的更大的历史使命。
《创天津桥新亭记》
出洛阳城而南为洛水,有断桥,其孔一、隋之天津桥也。累古为址,历千余年。河水冲契隳其两端,而中孔不坏,屹然有灵光之遗焉。民国二十六年,建桥于洛水上,以国民政府主席林公之名名之。而天津桥址在其侧,不数武。承桥工者曰复元公司,愿斥赀葺旧址建亭,复为之阁道属之林森桥。于是,洛人士女与夫四方来游者,徘徊瞻眺,穆然想见汉唐之遗烈。余惟洛之邑,成周之下代称名都。至宋,而洛为西京,贤士大夫,栖迟养老;或托之吟咏,写爱国忧民之思;其文流风采,至今照耀在人耳目。史言:郡康节在天津桥闻鹃声知天下,将乱,物理人事,盖有感于无形者,今国家承否运之极,无智愚贤不肖,然幡然思奋,而复元公司亦出其余力,赞国家兴废举堕之功。人心向治,此其验乎。明月之夜,清露之晨,登是亭者,吾知无康节之感,而隐隐闻弯风之音者也。
绍兴商 震撰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八月 日
(注: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