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中发现力量,寻找写作的好方法——“阅读有力量,写作有方法”十月少年文学创享会在青举行

12月23日上午10时,“阅读有力量,写作有方法”十月少年文学创享会在良友书坊·塔楼1901举行。来自十月少年文学杂志社的编辑们与青岛本土作家、评论家及少年良友们展开对话、交流,嘉宾与同学们一起赏析文本、聆听故事、探讨写作,带领少年们深度沉浸一个少年英雄的故事,一个文学构建的世界。

“阅读有力量,写作有方法”十月少年文学创享会是《十月少年文学》的重要品牌活动,致力于帮助广大读者更好、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杂志上的作品,在作家和读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每期都会邀请作家针对杂志上的作品做深度分享。据介绍,十月少年文学创享会一般选择在头条文章的作者家乡举办,2023年12期新刊头条刊发的中篇小说《少年刺客行》正是由青岛儿童文学作家刘耀辉创作的,因而有了本次十月少年文学创享会的青岛之行。

创享会上,《十月少年文学》副主编冷林蔚和编辑童子、石帆首先为大家介绍了这本儿童文学刊物的整体情况、栏目设置及特色、各部分稿件要求等,为少年解读了2023年12期杂志中重点作品的文学魅力,帮助孩子们开启属于自己的阅读与写作之路。在编辑们娓娓道来的介绍中,精彩的小说、恬静的诗歌、深情的散文、飞扬的童话,每一种文学体裁都各具魅力,吸引着孩子们进入奇妙的文学世界。

冷林蔚介绍说,《十月少年文学》是一本专门是给孩子们看的文学类杂志,刊登的都是儿童文学作家专门写给孩子写的作品。今天大家欢聚一堂,都是为了文学走到一起,希望用《十月少年文学》作为桥梁和纽带,把作家们和读者们联系在一起,通过作家们的创作分享,给小朋友们提供一些阅读和写作的建议。“《十月少年文学》和现在市面上所有儿童文学类的杂志不太一样的,是我们这个杂志是长篇、中篇、短篇都刊登的,我们刊登的最长的有7万字,基本上是一本图书的体量。”冷林蔚表示,“那么很多孩子在我们的杂志上读过的一些长篇作品,过了没多久就变成了图书,所以你们会先睹为快。这也是孩子们迷恋我们杂志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以提前读到非常著名的儿童学作家们最新出炉的作品。”

杂志编辑童子和石帆介绍了《十月少年文学》的各个栏目,并以2023年12期杂志为例,带领大家赏鉴了相关作品及版面内容,结合栏目选稿要求也提出了相关稿件创作的要求,为现场爱好文学的师生们提供了更为直观的“征稿要求”。据两位编辑介绍,《十月少年文学》包括童诗微绘本、互动手册及正刊三部分,正刊栏目包括封面诗章、成长如蜕、风中吟唱、短笛横吹、异彩纷呈、天涯芳草、雏凤清音,刊发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类型文学、外文译作、学生原创作品等,涵盖儿童文学所有门类,既有国内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也有大中小学生的原创习作,为孩子们提供阅读的优秀文本,指导孩子们的写作技巧,也提供展示孩子们文采的舞台。活动还邀请了几位同学进行了上刊作品的现场朗诵。

作为荣登12月刊头条的中篇小说《少年刺客行》的作者,青岛儿童文学作家刘耀辉为现场书友们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历程和感悟、心得。刘耀辉介绍道,《少年刺客行》讲述的是史书上一带而过的少年刺客秦舞阳的悲壮故事,表达了对这个悲情少年深切的同情与理解。他以“在孤独的最深处”为创作谈标题,认为秦舞阳是处在孤独的最深处的。“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写到他两句话,其中有一句说在秦王的大殿上‘色变振恐’,用这四个字把刺秦失败的原因归咎在了秦舞阳身上。但当年的秦舞阳只有十三四岁,他还是一个孩子,稚嫩的肩膀哪能肩负得起如此沉重的历史责任?”刘耀辉表示,“其实这部作品带给大家的感动,应该是在于‘爱’这个词,而不是在于‘死’。我们知道文学的两大主题就是‘爱’和‘死’,这个作品既然是刺秦,当然会涉及到‘死’,但是我用‘爱’把‘死’字罩起来,给了秦舞阳一个合理的结局。我们写历史作品的时候不能改变历史的进程,只能把那些叹息、扼腕、难过、悲凉都放到他的心里去。”

在青岛市作协名誉主席、作家高建刚看来,刘耀辉的小说《少年刺客行》刊发于《十月少年文学》的头条,相当于是获奖,是很难的,可见其价值所在。读了《少年刺客行》后,高建刚对秦舞阳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感动和钦佩,他认为个故事既适合小朋友们阅读,也适合成人来读,他自己读来就爱不释手。以从事专业写作的作家的阅读层面,高建刚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收获。高建刚认为,这篇小说尽管历史题材的小说,但刘耀辉把历史题材的小说写出了当代精神,获得了阅读精神层面的享受,是很难得的。“这篇小说具有经典的色彩,我觉得一个作品要得到经典性很难,它必须具有一定的反复打磨才会有的坚定性,每一个环节都有铺垫,每一个情节都有设计,这样推进,每一个章节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你就挑不出瑕疵了。”高建刚表示,“好的作品在阅读的时候会让人觉得就是经典,是值得完味、品味的,可以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中国海洋大学文新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儿童文学评论家徐妍认为,刘耀辉的这个中篇小说能够进入小十月头条,是因其具有三个方面的特质:首先是挑战性,“中国本来就是个重史的国家,我们当代文学特别重要的就是史诗传统,所以历史作为叙述题材的挑战性就摆在那里,那是非常高难度的。因此我说的第一点是巨大的挑战性。”在徐妍看来,刘耀辉小说创作上至少两支笔,“一支是我们青岛这种淡蓝的天空、海水的诗性之笔,另一支笔就是这种有铁锈红色彩的传奇儿童历史叙事之笔,这个是很难的。耀辉教授的两支笔让人钦佩。”其次是探索性,“挑战性与探索性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文学的生命在于探索,小说中首先把正史中人们熟知的主角荆轲变化为少年秦舞阳做主人公,作者‘附体’在少年身上以第一人称写,以及如何讲述故事都具有探索性,刘耀辉整个细节、情节都做得非常精湛。”其三,新时代性。“这个少年是个失败的少年,这个作品其实就是个失败者之歌,那么其实也提出一个问题:21 世纪包括我们新时代中国的少年应该什么样?”徐妍认为,“我觉得新时代的少年要不怕失败,前提是我们伟大的爱,对世界的理解和同情,这是我们对中国少年理想的期待。如何能塑造出这样的少年?首先他同情心,或者叫悲悯心,还有少年气,只有这样的心灵才能塑造出这样的少年。”

青岛儿童文学作家于潇湉分享了一个朋友的读书方法:分板块阅读,“先读文学经典,读了经典至少对至纯至美的文学有一个基本的欣赏;第二块要读哲学,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组成一个人世界观的基本;第三块是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我今年因为在做一些科普方面的图书,读了几乎一年海洋方面的教材,”于潇湉表示,科普阅读为她“打开了一个完全崭新的天地”,“我知道了很多关于青岛海洋的特色。比如说只有黄海的沙滩是最细的,你在其他的地方都不可能踩到这么细的沙子。我们这个沙滩叫淤泥质沙滩,石老人是一种特殊的地理地貌,叫海石洞。比如说渤海的海洋污染最严重……这些知识短时间内看起来好像跟文学创作没有什么关联,但我觉得如果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更多一些,那你以后写作时描摹就可以更细致一点。”同时于潇湉表示,在写作的时候沉淀自己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我想写作的过程就像吃饭一样,多补充一些营养总是有益处的。”

青岛海洋大学副教授、诗人宁拉分享了自己一种创作方式: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就趴在床上抓起旁边放着的本子和笔,脑子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写完以后当时不看,可能过几天你看那就是一首诗,”宁拉表示,“这是一种非自觉的创作状态。你可以选择一天中的任何一个时刻,比如晚上睡觉前半小时,不受一些理性思维的影响,就捕捉你思维中或者日常生活当中瞬间的状态,用语言把它记录下来。你可你选择这样一个时间段,半个小时,哪怕一刻钟、十分钟,想到哪就写到哪,脑洞大开,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练习写作的方式。”

儿童文学作家常笑予表示,自己小说写得比较多,素材来自自身生活经验,第一本书是因为小时候的一个疑问,就写了《黑猫叫醒我》,后来因为一次看牙的经历,写了《宇宙牙齿》;因做了多年编辑,想写一个书里书外的实践,就写了《多彩的世界》。“这些探索可能不是非常有章法,或者就是有点想到什么写什么。但我觉得这种比较随意的方式,可能小朋友们是可以借鉴的。因为你们平时生活中真正接触到的事情,可能写出来,在这上面加以想象是比较容易的,也会比较有真情实感,也比较好入手。”常笑予认为,除了真实的人自身的经验,可以从阅读中寻找写作灵感,还可借鉴别的经验,“比如读书、看电影、听别人讲故事,其实有时候想要了解一个陌生的事物,我们可以把读书和观影结合起来。”

作家陈蕾分享了她写作过程中的发现,“原来当我留心去写的时候,发现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值得去写、值得去思考、值得去留意的事情,这个感觉是非常美妙的。”陈蕾是小学老师,也是孩子的妈妈,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从孩子三岁起开始留心记录和整理孩子的童言童语,“孩子的语言非常天然清澈,非常美好。在他和我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这种没有经过学习和锻炼的纯天然的语文的美。”陈蕾表示,“写作最重要的是要处处地去留心我们的语言,留心我们心中这种最直接的感受。这可能既需要孩子的智慧,更需要大人的智慧。阅读和写作,文学真的是非常的让我们增长智慧的一件事情,会让我们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在作家们纷纷为孩子们支招、授技的基础上,活动最后,冷林蔚总结道:“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的旅途里,写作其实是一种自我的表达,不是一定要成为作家,但是你进行了表达,你的内心就会有一种非常的愉悦,这种愉悦和你去吃好吃的、去玩游戏都是完全不一样的。阅读也是这个样子。即将来迎来新的 2024 年的时候,每一个孩子包括我们每一个成人心中都有一个对未来的期许,那么我希望在 2024 年每个人都能够与阅读相伴,我们一起去读更多的优秀的作品。我们不一定要像作家老师一样写出非常成型的庞大的作品,但是每一天我们可以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下几句话,把你内心深处最想表达的东西写出来,我相信这是生命中最好的一个纪念,也是你每年到了年底送给自己的一个最好的礼物。”

(来源:大众报业·半岛新闻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孟秀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