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陈继业(建新),笔名:雨巷(藍調),双子座,独立诗人。
浙江省杭州市人。
1969届 杭州开元中学(6607班)毕业。
1983级 浙江电大经济类管理专业毕业。
长期从事外贸专业工作,曾担任多家省级外贸公司中层干部。
现任《雨巷文学》社长,《杭州鲁迅读书会》文学专栏创立人,认证编辑。
英国《英国文学》签约作家。

弘一法师 - 李叔同
散文:读李叔同先生的《送别》
作者:雨巷(藍調)- 杭州
李叔同先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才子,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师。
他的《送别》百看而多思,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多少年来,每当读《送别》,都会有新的感悟。
送别
作者: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那年3月,西南大学外语学院孫態教授自剑桥大学作访问学者归来后,来杭州看望我们。
他特别希望去拜访李叔同最初出家的虎跑寺。
他与我说,自己很想知道李叔同出家时的思想和住持的生活状况。
我们去的那天清晨,天是阴天,但雨没有下,风有点急且冷。
我和夫人陪孫態教授一起去参观了杭州的西湖景区虎跑,那是李叔同先生剃度、出家的地方。

原先的虎跑寺,早就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煙没了。原址,现在森林茂密,成为今天著名的西湖游览景区。在原来虎跑寺的一进殿、二进殿的原庙宇处,有李叔同先生的纪念馆。那里陈列、记录了李叔同先生一生的踪迹。
李叔同先生曾有两次婚姻,他与俞蓉儿和日本姑娘淑子。另有两段红颜恋情,天津的初恋、上海的萍水相逢,当然都是绝代佳人。他一生全部的情感都在那里,随着世事而浮沉。
从剃度到圆寂,李叔同以弘一法师的身份修行二十四年,这二十四年里他严以律己,严守纪律,生活极其朴素。真正地做到了“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
李叔同的出身、经历、出家的结局都与《红楼梦》中主人公贾宝玉非常相似,纵观他的一生,真如一块美玉,在红尘中往来一遭,最后翩然离开。
李叔同的学生有很多且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都起了很好的传承作用。譬如丰子恺、潘天寿、吴梦非、钱君陶、刘质平、李鸿梁、蔡丐因等。

李叔同先生剧照
5月,我和夫人去重庆。参观了原中央研究院西部分院等历史遗迹。后又去了成都、长沙等地游历。
离开重庆时,孫態教授与我说,杭州李叔同先生纪念馆的印象太深刻了。当然这里是指李叔同先生的哲学思想,以及出家去的舍得。
有时,与夫人漫步在杭州的山水、树林的深处,在茂密的森林里散步;有时也会在淅沥的春雨、绵绵秋雨的雨丝里,撑着一把伞去品味雨点敲击的声音。那时,心底里会涌出些许的遐想和无数的感概。
走在那山坳里,仿佛听到了《送别》的歌声。委婉、凄清的声音,有种无奈、有种不舍。这与当年看《城南旧事》里的故事一样,那么遥远,却仿佛就在身旁、眼前,置身于其中一般。

在西湖山水、树林的深处,品尝这些许的词汇,你会感受到《送别》歌曲所给与自己的缥缈,心底里浮起了前所未有过的思绪的纷飞、情绪的张扬以及丝丝的情愫。
我觉得,《送别》的词里涵括了李叔同先生对于所认知社会的感慨,还有自已的省悟以及对于人生的所有情感。
不知李叔同先生是否也从这小路走过,在风过树林的呼啸声里、脚踩在柔软的落叶上行走的那种感觉、曾经被意识的内心所感染到?于是有了出家的最初恋想?
不得而知,不得而知.....
远处,传来了夫人的声音。望过去,她向我扬起了手.....
注:那年是指2019年
2021年11月16日
此文2021年11月18日发表在《英国文学》。

杭州李叔同弘一法师纪念馆

雨巷文学
责任编辑:陈继业
2023年12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