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散文|药王树纪事‖文/樊荣海
在我老家门前有一棵很大的药王树,树高八丈,树冠半亩,树杆直径五尺,可称为是一棵苍天大树。有了年代,国家鉴定为三百年树史。
至于这棵树的实际历史,我们只能从自己小时候说起,再往前就没人知道了。小时候,听我的父辈们讲:在他们小时它就生长在这里,枝繁叶茂,开花结果,它的叶子像柳树叶,叶面光滑,叶边无刺。春夏是绿色的,到了秋天就慢慢变黄,随着气温的变化,到了冬天就落叶了。它的果子像豌豆,外表有坚硬不催的外壳,香甜可口漂亮的果仁包在其中,可以食用。每逢到秋天大人就用竹竿将其采下,通过加工可以压油吃,还可以炒熟和大豆一样吃,香甜可口,越嚼越香,回味无穷。木料可以用锯子改成厚木板,做寿材使用,总之它的用途比较广泛。

今天,我想说的是在这棵大树下所发生的一些故事。在我们大山区,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时条件很差,人都很穷,没有饭吃,饿肚子那是家常便饭。因为那个时候国家经过多年的战争,才成立的新中国是很脆弱的,什么都没有,只有我们个人的自立精神维持生活。这棵树挺立在这里,朝夕相处,不怕风吹雨打,霜雪施压,从不屈服的精神给了我们前辈的生存精神和力量,他使我们前辈鼓起了一个生存的希望和拼搏的勇气。树是有魂灵的。不怕困难,敢于向前,奔向美好的精神,克服一切的韧性就是魂。
当时社会属性是集体制,按劳分配。我们家人口多,没有太多劳力,大都是吃饭的消费者。我父母每天都是起早贪黑,晚上经常半夜不能入睡。因为队里有规定男劳力每月出勤28天,女劳力每月出勤23天。如果少一天还要罚一天,就这样迫使每个人不得不忙。就这样起早贪黑干,还没有多大的收入,好多人经常饿饭、生病、导致死亡。可是我的父母不怕辛苦,从不让我们饿饭和受冻。母亲每天在队里干完活,回到家里还要给我们兄妹做饭吃,搞家务,忙完后又得出工。所以她一天很忙,总有干不完的活,晚上在桐油灯下给我们做衣服,缝缝补补。记得那时我们根本没有新衣服穿,因兄妹比较多,都是小的捡大的退下来穿不上穿。到了冬天天冷了,母亲就找来两件衣服,缝补好在中间夹的棉花缝合穿上过冬,还用实在没办法缝补的旧衣服,拆下来给做鞋和袜子。就这样,通过用我母亲的一双手缝缝补补的度过多少个春夏秋冬。父亲更是辛苦,他每天都是鸡鸣第四遍大约就是四点就起床干活了。他挑着大粪桶到镇上厕所,去给生产队里挑大粪补充出勤日,只要出勤日够了,就能多一点收入。他还到镇上一个翻翻砂厂去干活挣钱,补充家里的柴米油盐。这个翻砂厂说起来过去的人懂,现在的人不一定知道。他是干啥的,他是为人民服务的,是制造为农民种地使用的那个犁上用的铧。犁是用木头做的一个像弓形的农具,将这个铧套在犁的舌头上耕地,要把土层下面的死土翻起来,他起这个作用的。还有一个农具叫耙,什么叫耙呢,就是用两个长木板,四个短板做成一个长一米八,宽七十公分长方形的木架,下面安装二十四个铁牙,绑好绳索,套好牛在前面拉,人站在上面加负重,将犁过来不平整的地拖平,便于第二年地里成熟的庄稼收割。父亲就是去干这个活的,翻砂可是一个很艰苦的活,我也干过,不分冬夏,跟烧化的铁水打交道,一不小心就被铁水烫伤难易恢复,一天下来手脸的皮都脱掉一层父亲有时还做点小生意填补家用,做生意可要偷着做,一免被政府知道了说你是投机倒把,晚上开群众大会站到木棒上批斗。说你是不听政府的反革命分子,有一次我父亲带着兄弟,晚上把自己家柴扒挖了开成地,种红薯,放到红薯窖里,第二年又种地里长的红薯秧子,卖给后山缺秧子的老百姓,可他们没钱就给了我们一条有七十多斤重(羊),可是让工作队姓陈的知道了,第二天他就派民兵把我们羊拉走了。当天晚上就把我那可怜的父拉去关在生产队仓库里批判,这是惹怒了我们兄弟二人,毫不客气的将姓陈的揍了一顿,他被打怕了连夜就跑了,后来也就没人再提了。 我们把羊也杀了,杀的羊肉父亲给邻居都拿了一些,让他们炖的羊肉喝汤,因长期缺油缺粮让他们也补补 。父母亲的为人处事给我们做了好榜样。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还有我亲眼目睹的一些事,在我们那个穷山区,出行都是靠肩挑和背笼背,也没有公路 ,来往商人和担脚的都是要经过我们家门口给后山各乡镇送货,每次走到我们这个大树下,都要放下肩上的行李,在树下乘凉休息。见此情景,我母亲总是把自己家来之不易的水给大家送去让大家喝,有时还给做些饭让大家吃,吃饱喝好才走。为什么说我们的水来之不易呢,因为我们那时没接自来水,都是靠山泉取水,天旱水井没有水了,只有下到我们门下小河去挑水。我们距小河有一公路的羊肠小道还是一直向上爬行,中途没有休息的地方,只有来回换肩,坚持行走回家。担一趟水一去一回需要一个多小时,但我们伟大母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的辛苦,她从无怨言,盼望着子女们养大成人,只想着多做好事,多做善事,让众人对她有一个好的评价。
还好在天不负有心人,更不负辛劳的人。终于盼到好日子的来临,八零年土地就分为组作业,地里的庄稼在大家共同努力下长势也好了,产量也日益增高。八一年国家见成效就直接分到了各户,有农民都有了自己的田地,兴趣也高了,个个也更有劲了,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了,油盐、面条、菜样样不缺。收的粮食给国家把公粮一交,剩下的全都入了自己家的粮仓。到了夏天干旱,无水吃和浇菜,我四爸就带领大家下河挑水抗旱浇菜,一行二十多大大小小好有声势。他每次走在最前面,因他那时还是生产队的队长,大家都得听他号令,往下走时他总是给大家讲一定要注意脚下,小心滑倒,滑倒后水桶将会滚入河下摔坏,不能使用了。往上走时他在前面喊着号子,很有乐趣,慢慢上呀嗨哟。不要怕呀嗨哟,看脚下呀嗨哟,就这样一步步的走到了终点,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家菜园都是绿郁葱葱,后来条件比较好了,我们院里自发摊钱也把自来水引进了各家各户。

接下来,我小爸从公社把翻砂厂也牵了回去,给我们院创造了财富资源。但运输量比较大,他就号召大家修了一条通往院落的一条农用三轮车能过的土路,运输就便利多了,可是土路抗压不行又加上路窄,下雨毁坏成度高,经常出事故。就在二零一九年的冬天,也就是腊月二十六的下午出了一场大事故。当时我在西安做生意,听母亲说家里过年没柴烧,所以我就提前回去了,在离三十多公里地山上买了人家一些柴,我需要农用三轮车往回运。当我找车时我的一个表弟很高兴的说去给我拉,这当然是一种好事,不管让谁拉都要给出运费。就让他拉,结果一次恶性事件发生了,他失去了生命,我接受了一批很大的经济损失。通过各级层领导的调解,我出了三万元的安葬费,可他家人对我还有成见。事过多年我的脑海里始终还是忘记不了这件伤心事。后来动员大家要吸取这个痛心的教训,又让大家摊钱出力,在二零一九年夏季动工修建和加固这条路,现在已成了一条宽敞水泥大道,降低了安全隐患,现在还准备安装护栏和路灯,在我们大家的相互协助下,终于会成功的。
在一九五八年大炼钢铁时,有人说要把这棵树伐了当木材烧。我们父辈强力制止,最后才保下来了。可是后来因大风原因造成几个大树枝断了,我小爸用锯锯了,得了一场大病一年多才恢复,从此后再也无人敢动了。每逢到了春天就开始发芽,生长结果,到了夏天它的叶子都长好了,枝繁叶茂,果实累累,郁郁葱葱。每到大家吃饭时都端着饭碗陆续的来到树下四周坐下,边吃着可口的饭菜边聊天,谈笑风生,笑口常开,看似像吃会餐一样热闹,甚是开心。

树下就是一个大稻场,面积大约有一亩地那么大,那时没有水泥是用土平的,表面平整很硬,因为是人工夯实而成的。在集体农业合作社时就在这里打粮食,收割小麦时将小麦从地割回来放稻场里晒干,人工用镰加拍打,又靠牛拉着一个重捌佰斤的碌轴压,人在后面用扬叉翻,要翻好多遍才能翻碾干净,然后将麦草移走,下面全是麦糠和麦粒,又将麦糠用簸其簸出。在用风车车一道才干净,但麦粒不干,队长安排两人睡在大树下等第二天晒干后方可入库。庄稼收完后那就是我们的乐园了,有掏鸟窝的,有跳大绳的,有斗牛的,还有赶羊的,一天心无压力,活泼可爱,玩的开心,也是锻炼身体的好方法。
到了冬天树上的叶子即将落完,果子也成熟了。大人就用竹竿将树上果子采下来处理干净,拿去压油,它的油可以炒菜,可煎饼,炒熟后还可以当糖豆一样吃,香甜可口,越嚼越香,回味无穷。药王树更是解决了生活用油问题,更是旅游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转眼间一年四季,三季已经过去了,冬季来临,阵阵冷风吹进了各家门庭,也就很少去陪伴大树了。除非太阳出,天气变暖人们又和已往一样在此相聚。很快到了年底又要过年了,每年腊月二十八,也就是我这些少儿准备日,要在大树枝上制作一副秋千,我们有我们的安排和分工,有的去搞粗绳子,有的去山上找野月季,树根围成木环套在粗树枝上,然后又将粗绳绑好,一副秋千就算是在我们大伙的努力下完成了,大家就能享受秋千的乐趣了,大人小孩都可以玩。小孩坐在上面大人在后面推,自由自在的在空荡漾,很是开心。大一点孩子自己站在上面往前踩,自由飞翔,好不快乐,享尽天伦之乐。那种美感心境格外的舒畅,如今回想起来,好像一切都在昨天。在眼前,可是这一切都是梦,是不可能再回到天真的少年,因为我们都老了,也只能是梦中渴望。
七十年代在国家正确领导下,人民生活也慢慢的有所好转,社会也在不断地改革,政府发动群众的力量,修建了一条条公路。各乡镇也成立了拖拉机站,配了不少拖拉机司机,人们的生活和运输也得到一定的改善,所以我们门前的这条小路也渐渐的走的人就少了。但是这棵大树依然昂首不屈的矗立在那里,他是我们周边人的形象。 他依然是像有灵魂似的陪伴着大家。还在默默的萌芽,默默的生长,从不怕大雨来袭击和狂风大雪捕压,总是坚强不屈,坚韧不拨的为人类做榜样。可我们周边的人确实也都和这棵树一样,发扬艰苦奋斗,力争上进的精神,克服困难,努力进取,大多都是受了这棵树的影响。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土地承包到户,产量也是不断的提高了,人们都利用闲余时间出外打工挣钱,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都过好了。有时我回到老家,站在门口望着大树,心中很不是滋味,只能默默的向大树祈祷,愿你能够坚强,一定要坚持,永远不能倒,因为一棵大树的茁壮成长 ,它也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更是一个国家形象,说小一点也是我们当地百姓风水和期望。因他给带来勇气,提醒我们做人的道理,看这一棵树,你看着它好像在和你讲话,它在为你指导你做人的道理和生存的方向。一直向前不怕艰难困苦,提起脊梁,遇到再大的困难也毫不屈服,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这是多么的真实,有它的存在人们就有了生存的希望。
现在我们五零后和六零后,为了生活在外漂泊多年也要告老还乡。可是我们最心痛而又最敬仰的大树已变成了这样,让人无不悲哀和伤感,多么想回到童年,回到那心里无虑无忧的年代,也重新在这下做我们童年时代的游戏和开心的斗牛,相互牵着手一起欢唱那些红色歌曲,比如《东方红太阳升》《大海航行靠舵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可现在这一切都变成了梦和幻想,能像从前而回不到的从前,是多么的悲伤。
但是我们虽然老了,做不了少儿时代的一些开心事,可我响应了党的号召,各乡村搞起了文艺的团。现在又开始走我们老人的娱乐路子,也组织了一个文化娱乐班,唱起我们陕南花鼓,敲起了我们古老的锣鼓乐器也很热闹,平时搞一些文化宣传。唱一些关于政治宣传,到了过年大家都聚到一块,有唱的有打乐器的,也有在大树下说古论今的,为社会文化宣传又拉开了大幕。每天到了下午五点后,大家好像有规定时间都陆续的报到。男人打起了锣鼓,年轻妇女们跳起了广场舞,音响放起了好听的舞曲,小孩们玩起了跳绳,小狗和小猫也旁边助着热闹,虽然我们年龄上长了,但是我们娱乐方面的心还在,不减当年。在这个太平盛世的年代,我们活的很开心,兄弟各自都有自己的事业发展。
比如:我哥搞起了自己酿酒的一套本事,在自己的地载上甘蔗,买的烧锅,酒镜子,酒缸,酒坛子等配套设备,到了后半年甘蔗快要成熟了,我哥就请些劳力将小麦弄到面粉加工厂,就做成像土胚大的长方块,然后放到一个大缸里用黄蒿覆盖,在用塑料布封闭半月才能使用。半月后又请人把地里的甘蔗砍回来拨皮捣碎,又在地里挖一个土坑,长3米,宽2米,深1.5米这样一个土制的发酵池,将下面夯实然后用塑料布把整个池子封好以防漏水,酒味散发。做好后就将剁好后的甘蔗倒入池中,但是技巧的要求是一层甘蔗一层曲,在放第二次甘蔗,放完后人要下去用脚踏实以免影响发酵。下来以此类推和前面一样去做,直到池子装满为止,在将压实,然后用塑料布封盖,塑料上面还要泥封注,用抹子抹光,在土池中间弄一个盆大的窝子,将里面装上水,以免泥层干裂透气,透气了就影响出酒的度数和出酒率。一般的情况下要在28天后才能开池开始酿酒,到了开池酿酒时间,他提前做好准备,把炉灶弄好,把底锅放好,放上草圈,又把酒镜子架到上面,酒镜子上面放一个草圈,然后在把发酵好酿酒料放进去,在放一个草圈上在放上天锅,加好上下锅的水,炉灶里开始烧火,不一会香喷喷的我们有名的甘蔗酒就从酒溜子里面潺潺流出。那酒像是从一个小水渠里流出来的一样冒着热气腾腾的清香浓烟。闻起来很是爽快,然后我二哥拿个小酒盅品尝了一下很满意,大声喊到大家快来。今年酒在大家辛苦的帮忙下终于成功了,因此大家都品尝后,给他举个大拇指称赞他不愧是大家认可的酿酒大师,我哥喜出望外,然后对大家说,以后谁要酿酒就来请我去做导师,就这样他的酿酒技术在当地给传开了,在我们那里他就有了酿酒技术名气,也在当地成了酿酒师傅了,可喜可贺。
我堂弟搞得更有名堂,人家在家里成立了一个过事服务队,不管谁红白喜事都请他去主持和做饭菜。有一次是我一个堂弟结婚请我回去主持,招呼客人管理事务。我就点他果真有两把刷子,人家在舞台上讲的条条有序,津津乐道,比城里受过培训的司仪讲的不差半分,学历也不高,这就是农民的智慧。做饭的师傅更是一筹,做出来饭菜可称为美味佳肴,香甜可口,回味无穷。他开了一个散养鸡厂,全是用土鸡烧的鸡汤调的味道,当然好吃不厌。
他的小弟开了一个猪厂,每年要三十头猪,不给猪饲料,全是两口子辛勤的在地里劳动种植的玉米、红薯、黄豆和野草饲养而成,那猪肉就是吃起来肥而不腻,正宗的土猪肉味道,过年了大家坐在一起吃着土猪肉,喝着甘蔗酒一起聊天,一起欢心鼓舞享受着满载丰收的喜悦,谈论着今年的丰收,明年的准备及理想追求。
还有几个年龄比我大的侄儿,也毫不示弱,也有他们的想法。为什么我的侄儿比我大呢?他现在都七十多岁了,因为我的父亲他们有弟兄六人,他们是大门,我们腰门,所以他们还得叫我叔父,班辈倒了,他们不认也不行,他们呢,儿子都外地打工常年不在家,他们在家给儿看门,另外在种些蔬菜供自己生活所用,剩下吃不完的拿到镇上集市去买点钱,买日用品使用,也还是很舒服的。
上述所讲的这么多也都是归功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是他们领导有方,才使我们这些五零后和六零后,才能在这个太平盛世里过上幸福的生活。也不可排除这棵大树在生长过程中,给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做人道理和生存的力量。
最终还是希望各级领导能从正义出发,早日对于这个大树进行修缮保护,消除隐患,让我们这些人能在有生之年还能看到这棵树,重新恢复正常,各家各户的自我发展也蒸蒸日上,特别是我们院的各位兄弟也都一天一个样,草房扒了盖瓦房,瓦房拆了盖楼房,家家都是高楼洋房,家家都是有存款几十万的生活条件,这也都是仰仗我们大树形象。而取得有所成绩和结果,但是人们欲望是无限的,现在大家也都奔向全国大城市的里拼搏挣钱,还有的在各大城市里买了自己称心如意洋楼,小日子过得是有起有色,可我们的大树依然在家乡照看着我们的家园。
九十年代国家园林局在全国统计民间古树,将这棵药王树定位三百年树史,属国家园林局统一管理。统一保护,不许任何人动,还给树身挂了保护古树名木牌子。
改革开放以来,五十年代的老人已无几人,我们五十年和六十年代的人也都在各大城市里挣钱,家里有妻儿老小在家种地和照看家园,主体劳力所剩无几,树也没有人管理和浇水,现在出现了好多枯枝,有时还自己掉下来落在地上,树叶也没过去那么茂盛了。更重要的是树悬空处,石墙因年代太久石头风化,树根生长,石墙已经垮塌。多年现无人管理和修缮,发生这事后我曾多次找当地管林业的有关部门,他们说向上反映,可到现在还无动于衷,迟迟无人照管。现在的树身已向悬崖边倾斜,大约在五十公分左右,让看真是心痛,如果树倒了将会酿成大祸,因树下有四根高压电线,电线下面就是我回家路,一旦出事就是大事了。为这事我曾多次向当地林业管理部门汇报,但他们只是去看了看不做决定,近期又问他们,对方说:修缮需一批费用局里没钱,就这样放下了。现在还是那样,有时候我在想,社会不断在改革,人的思想也不断在进步,为什么我们当地领导们对这件事就是不闻不问,究竟是为何。作为我们一个老百姓来说只看在眼里,而心里想不通也没什么办法解决,难道说领导们就把毛主席曾经说的为人民服务,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只是挂在嘴上,唱高调。认为山高皇帝远,经管咋做无所事事的态度吗?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都要离去,离开这个美好社会,离开这个曾经和一块生长的大树。让他一直生长在这里,我们今天所做的这一切让我们后人去分析,去回味,更让他去评价吧。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记住乡愁,感恩药王树!无论你走的多远,我们都是药王树的儿女。蜀河悠悠,古镇长新。月夜,梦里的药王树的柔情似水。望着明月,就不由得掉下眼泪,想起生我养我的父老乡亲!想起药王树下的悲欢离合和奋斗筑梦故事。

作者:樊荣海·陕西省旬阳市蜀河古镇高桥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