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家心声】《格律诗避不避重字》郭培友诗歌创作谈(二十三)点评精选
按:
巜格律诗避不避重字》一文发表后,海内外的数百名诗友竞相在各学会微信群、朋友圈转发,阅读量达二十五万多,文后点赞369人,留言215条。有的学会、诗社转载。大家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了诠释、补充,现精选部分点评结集刊发,或对大家深入探讨格律诗避不避重字方面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赵玉华:
拜读郭培友老师精彩力作:格律诗避不避重字:《郭培友诗歌创作谈二十三》
文章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用古文中的重字,古诗中的重字作为充分论据,用古往今来的名家诗作论述重字不是诗病。又用刘勰《文心雕龙·练字》说:重出者,同字相犯者也,《诗》、《骚》适会,而近世忌同。若两字俱要,则宁在相犯。意思是说:《诗经》和《楚辞》善于融汇贯通,并不在意于重出和相犯的问题。
郭培友老师强调指出:“格律诗避重字”说法过于太武断,也不严谨。用他自己的一组诗抛砖引玉,论述如果重字不得不要时,则是可以相犯的。我非常赞同郭培友老师格律诗不避重字的观点。正如王力先生所言:“重字避免,至多只能说是一种技巧,不能说是一种规律。”也就是说,倘有重字也不算诗病。
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我铭记真正的诗坛名家叶嘉莹先生诗论“凡是最好的诗人,都不是用文字写诗,而是用自己整个生命去写诗的。” 所以,我写诗绝不因律害意,重复字虽不是优点,但绝不是诗病。诗写真情,好诗取决于意境超拔感人,凡是意境需要重复的字就重复。比如: 2005年我的诗作七绝被选入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中学编撰出版的诗教课本教材·背诵篇。(从古李白开始至今共选150首) 《七绝·女儿心》 今生庆幸女儿身,出水芙蓉不染尘。 卓尔不群多养眼,醉了多少看花人。 【专家点评:集形态美、心灵美、距离美于一绝】 又如七绝《清明祭母亲》 纸灰旋转我撕心,跪在坟前欲断魂。 世上无娘春不暖,万千心事对风吟。 【这首小诗深受社会各界读者好评。】 纵观中国历史上那些伟大诗篇的高度都不仅在于诗歌的艺术,更在于作者光明磊落的人格对读者的感动。 吴冠中先生说:“笔墨等于零”标准化技巧没有价值,艺术的生命在于感情。格律诗是因美而生,并非因律生诗,因此不能因律而害意。 综上所述是我学习郭培友老师精彩论文的 真实体会,愿与有缘诗友共勉!
孙义福:
格律诗避不避重字,培友先生讲的很好!
实际上,有些格律诗不是避之,而是故意为之。如崔颢的《黄鹤楼》,黄鹤二字,在前三句中,用了三次。但这首诗,被称为是登临怀古的佳作,有“唐人七言律诗第一”的美誉。 至于词,就更不用说了。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用了七个叠字,遂成千古绝唱。有的词牌,则必须重复,《如梦令》即是。还有的为了突出意境,强化主题,则反复用一字,如毛泽东的《咏梅》,上下阙各用两次“春”字,一首小令四用春,突出了梅花的坚贞与高洁。 总之,诗言志,贵在立意与境界!格律诗的三要素当然得遵守,但不能越弄规矩越多。自明清以来,枷锁增加不少,但好诗却不多,值得深思! 祝身康笔健!诸事顺达!
姚崇实:
古人大家名作的格律诗有重字者可以找出一大堆!
邓世广:所见略同!
何树华:
针对性强,好文章!
王安全:
郭老师的诗论旁证博引,言简意赅,读之受益。格律诗本身就是带着镣铐的舞蹈,今人没必要再添加绳索,增其难度。重字与否,以诗意裁量。
王荐:讲的好!我完全赞同!我特喜欢用叠字和一句中重字入诗,我觉得重字用好是对用字的简省,是增加意趣的方法,同时容易让人记住!
郭锦华:欣赏学习,讲得很有道理。
张立中(澳大利亚):
重字用不用,好例在文中。重字怎么用,学诗基本功。
孙国静:
好!系统,完整,全面,富于指导意义。
张慧杰:
这是个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尤其对于初学者。郭老师这篇文章发布的很及时。
军歌:
惊喜连连!又一篇郭总编对诗词创作鉴赏具有指导意义的论文! 加入《中国文苑》数年来,分享了各位老师和文友千万首有文采高质量的稿件,全国各地的文人墨客争相比艺,可喜可贺! 我同时感触最深的是,除了版块和内容的策划,创新不断,还有一个值得敬佩的是,郭培友总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推出文学诗词创作的指导性论文,对一些学术探讨,学员疑惑,普遍关心的问题通过论文、语句录等给予指导和探索,发表了几十篇论述。这些才华横溢的文献,对于文友提高写作水平无疑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学到了諸多的理论知识和写作技巧! 这一篇关于重字的论文,恰当时,恰合意,令人振奋和清晰。 郭总编说古论今,主题鲜明、论述严谨,层层深入,举例恰切,尤其是自己的体会通过自己独到的角度新颖的诗词总结归纳,耳目一新,钦佩不已! 言犹未尽,期望郭总编更多更深刻更令我们叫绝的论文不断推广,致敬!辛苦您啦!
杨兴强:
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内容详实,实乃佳作,很具有指导意义,学习了!
王柱林:
今早欣喜仔细欣赏阅读了郭院长引经据典的又一诗词理论佳作《格律诗避不避重字》,收获颇多感慨万千,是他对诗词理论创作领域的又一大贡献!为郭院长矢志不渝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点赞!期待郭院长不断有新的诗词理论文章问世,为弘扬祖国经典传承优秀做出更大贡献!
王靖云:
郭老师细致、详尽的总结,为诗词领域带来清晰方向,不在为重字纠结,从而,让诗友们创作更优质作品!
邵德库:
读郭培友先生《格律诗避不避重字》文章之感想 郭文标题醒目,一箭中的,把所讨论的问题——重字,限定在格律诗上,这非常正确,因为只有格律诗才重视这个问题,古体诗无此限制,可以略而不论,就词而言,不论是长调还是小令,是不要求规避重字的,一般作品如此,大家名作亦复如是,比较典型的如苏东坡名作巜念奴娇/赤壁怀古》竞用了十六个重字,(包括一字多用)但这并未令该词逊色,应响其在词史中的光辉地位。但我个人认为,词作为字数受限的文体,字数夲就不多,为精严起见,重字能避的还是尽量的避,避不了的也不能强避,替字不当,反而害意。 话归夲题:格律诗的字数更少,七绝二十八个字,五绝二十个字,七律五十六个字,五律四十个字,就凭这少许的字要表达多多许的内容,哪容得下不必要的重字?那真得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字字精准才行。我所说的不必要的重字,是指非修辞需要而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字。至于说叠字,叠词,复句,词字复现,顶针等,那是修辞技巧,写作方法,与重字是两码事,不但无须避,反之应大胆使用,灵活的使用,如此则能使诗句熠熠生辉,韵律回环往复,意蕴勾连绵密。有的诗友的作品之所以显得刻板呆滞,就是缺乏上述技巧的使用所致。 关于重字的问题,郭先生在文章中已经条明理皙,分析的十分清皙透彻了,我无话可说的了,只有举双手赞成,望初入此道的诗友,跟着郭老师走,没错。 下面列几首与夲文相关的拙作,也算是抛磚引玉吧。 (一)七绝/咏承德双塔山(折腰格) 劈就双峰吊影寒, 相依相伴更相怜。 暮暮朝朝情切切, 風風雨雨度年年。 (二)七律/李白衣冠冢 翠螺山上白云飞, 翠螺山中挹翠薇。 片片残花遮古墓, 丝丝衰草掩残碑。 逝川浩浩谪仙意, 落日迟迟吊客悲。 白也痴情何太甚? 月中捉月岂能归。 (三)七绝/咏东施 闻道东施善效颦, 频来古巷访斯人。 斯人已在村头立, 立向当途手捧心。 (四)七绝/扬州二分明月楼 二分明月一分楼, 夕照飞霜迎月秋。 月冷三楼潭底影, 梅溪吟榭月幽幽。
庹修尚:
赞同郭主编的观点。本文引用了大量古诗为论据证明其论点的正确性。其实,从古至今,重字诗不少,细细品味,多数都使意境更加美好使文字更加流畅更加朗朗上口。而忌重字为格律诗规则的观点,我历来就不苟同,认为此观点系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的表现,此文已把理由讲得很透彻了。
白云:
首先谢谢总编先生尊师又给诗者开了心锁,解决了多年疑虑且不敢越雷池的大问题! 记得2022年初,我写了一首绝句,其中有一个字重复了。收审老师提出修改意见。我当时觉得自己没有错。因为那时正是刚刚学习了晚妆初了(张慧杰)尊师讲的绝句五十六法。绝句五十六法中的例句为了好地表情达意重复字不仅一个,还可以多个。 但是在哪些情况下用重字、用叠字还是不精准。今天学习了总编尊师不仅引经据点,而且用自恰当的例句深入浅出的阐述论点。让我这读者恰如醍醐灌顶,再不怕重字了!
邢凤成:
认真阅读。学习消化。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不辜负总编的希望。写出更多人民群众和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作品。愿中国文苑更上一层楼。
赵宗明:
郭主编之格律诗避不避重字,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诸君心有心心心印处,月看月月月圆时。评论区热闹非凡是也。我们来看看张交姬《溪口云》,溶溶溪口云,才向溪中吐。不复归溪中,化作溪中雨。溪字,中字,一霎时的景色,言外别有含意存焉,耐人寻味。再看看陈后主《戏赠沈后》,留人不留人?不留人去也。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由是观之诗境,结论是什么?好诗是不必避重字的。
宋彩功:
郭培友老师的文章《格律诗避不避重字》讲解的好!这个问题确实是诗词创作中经常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 就我自己来说每次完成诗作初稿,都会注意一下稿件中是否有疏忽的,或不该出现的重字现象。在“律诗校验”中,若经指出,一定推敲更换。所以说,郭培友老师的文章是很有针对性的,很实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王玉霞:
郭总编关于律诗避不避重字的论述,主题鲜明,观点正确,结构严謹,层层深入,引经据典,说服力强,让人耳目一新。 这篇文章对诗歌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一读。从记叙文,论文,散文,这些体裁的写作不可避免有这字,否则无法完整地表述作者的观点与情感。诗词运用重字也是常见的。但因律诗字数有限,滥用重字是不可取的。律诗运用重字,要讲究技巧,讲究艺术,要起到烘托诗歌气氛,强调重点,增进意境,加强其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效果,但滥用重字,会破坏律诗的文学艺术,是可取的。这是我的一点浅见。
王开天:
重字韵生斓 一读郭培友诗歌创作谈二十三《格律诗避不避重字》 王开天 最近,有幸阅读著名评论家、诗人郭培友老师《格律诗避不避重字》一文深受启发。关于格律诗重字犯病一说,信守蒙胧。格律诗字数有限,忌讳重字故然无可厚非。但长期以来,众多诗刊平台把重字列为诗病而不予录用。沉默多年从未有人批评讨论,至今无人提及。似有大莫勿言之禁势。 面对困惑,郭培友老师率先提出“格律诗避不避重字”,一针见血,直击核心,展开论述,并肯定古今存在的重字应用。郭老师从古文字到古诗词客观存在的重字现象,有理有据,公正科学评价了重字在诗文中广泛运用的优点。 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诗仙李白名篇“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的月、头都是重字。如果把月与头变成单字,这首千古绝唱未必能流传到今天,其中的韵味也荡然无存。 郭老师从修辞、语音角度论述重字运用的八种可能性与必然性;抛砖引玉,娓娓道来,生动形象,情趣盎然,令人拍案叫绝,惊叹不已。为我们今后写诗作文合理运用重字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奠定了基础。也为弘扬发展诗词国粹做出巨大贡献。可歌可泣!
五律·读郭培友《格律诗避不避重字》感吟
王开天
诗情笔墨妍,重字韵生斓。 避忌生重字,修辞扬远帆。 引经推正论,合理建宏言。 荡气长虹舞,文惊写巨篇。 2023年12月20日晚于呼和浩特市
赵西云:
下笔直陈争议处,
难题善解浅谈中。
郭培友老师专心好学、敢于探索的精神值得学习。拜读力作,受益匪浅。
黄炳芹:
探究重字贵探究, 功绩活用铸功绩。
笔耕久远拓笔耕, 情痴学问赓情痴。
俊彦培友赏俊彦, 传奇文苑写传奇。
评论出炉尚评论, 诗意挥洒更诗意。
风平浪静:
郭老师关于“格律诗避不避重字”一文写得好!有理有据,旁证博引分析到位。恰到好处的“重字”不但不影响诗意的表达,而且还能帮助诗意表达,渲染诗情画意,引起读者的共鸣。郭老师所举《诗经》中的诗句,还有李白的《静夜思》等等诗句,根据王力教授的观点,可归为古体诗或称为古风。在格律上较今体诗(格律诗)宽松。所以,因文害意时,我们就写古风就行。也就无所谓“重字”不“重字”了。如李白的《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古风,都千古绝唱!
邱若悟:
郭总编这一篇论文对诗词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关于是否重字,结合古今和自己的创作实践作了精辟的论述。的确,在一首诗中,是否需要使用重字,则是得根据创作时的具体意境而定。有的时候,使用重字恰恰能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意境的表达力。
書生依舊衣舊:
我闻如是:格律诗出现在唐朝,严於宋。所以诗、雅、颂、风、楚辞等不是格律诗,就算在宋以后也有律、绝中也有重字。而且还规定在同一句中出现同一个字不算重字,如: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作重字。但重字不能规范行与歌如:张若虚《春光花月夜》;白居易《长恨歌》、《卖炭翁》明*唐寅《桃花庵》等严格来说他是歌。同时还有律不伤义之说,在诗中必须用到的字,也斟酌放宽限制,但有一种情况是不能有半点放松。就是科举考试,必须要严格尊守,如出现格律失误、重字等,批卷官员会将整卷作废。鉴之、慎之。
大华:
郭总编的论文观点鲜明,条理清晰,说理引经据典,客观充分,结论令人信服。学后感觉豁然开朗,对重字问题有了深入的了解,解决了许多不解和疑惑。
虞慧:
非常赞同郭老师的观点,之所以用重字是想强调某种意思。郭老师给了诗歌创作者有理有据的提供了一个方向,让诗者可以大胆的运用重字在格律诗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识。为老师的观点点大赞!
故乡的草原:
特别感谢主编老师的论文,为诗词爱好者拓宽了创作之路,期待让人耳目一新的精品问世。
李培忠:
拜读了郭老师的佳作 ,在“格律诗避不避重字”方面长期困惑学生的问题就彻底明了啦!这样在今后的写作中就可以放手大胆胆地按照郭老师的论述使用重字!郭老师的佳作就是学生写作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学生为您的佳作点赞!
东方欲晓:
赞成先生观点 !重字与否,并非衡量诗的标准 ,当用则用,当避则避。我写诗从不受这些所谓的诗病束缚 。
浮云一朵:
郭总编的论著,有理有据,论述精辟,通俗易懂。解开了长时间关于重字的疑惑。点赞学习!
肖寒:
郭总编谈诗词创作是否避免重字的问题,讲得很好,受益匪浅。他列举了大量的诗词名句名言,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重字在诗词中的妙用。我以前总觉得在一首诗词中用了重字就是触碰了诗词的红线,裹足不前,不敢乱用。读了郭总编的论文,心胸开朗,一目了然。只要用的恰当,更能增加诗词的魅力。通过昨天晚上军哥院长的详细讲解,回过头来又重温了郭总编的论文,心里更有了底气,对以后的诗词创作增添了无穷无尽的力量。感谢郭总编的指导,您真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专家,向您学习,向您致敬!
日月明:
看了郭主编的格律诗避还避重字的文章,引古论今,举例贴切,讲的非常好。可根据作品的需要,可用重字,值得好好学习。艺云文海1
郭老师细致、详尽的总结,为诗词领域带来清晰方向,不在为重字纠结,从而,让诗友们创作更优质作品!
张弘:
拜读欣赏郭陪友老师的精彩论著! 老师对诗词研究颇深,且笔力钢劲细致。所言句句是理,亮人心智。 谢谢郭老师一向以彩卷谆谆教诲,用贤智循循善诱!在此群中深受教诲。祝郭老师俊笔更加昂扬!诗赋再著辉煌!
杜文明:
郭培友主编的格律诗避不避重字。老师引古论今,举例贴切,讲的非常好。可根据作品的表达需要,不拘一格的用重岀字。值得收藏,学习。
李天星:
善避重字是技能,巧用重字是水平;
偶有重字非诗病,叠字妙用意境浓。
曹福山:
叠字入诗最煽情
曹福山
叠字从诗若晚虹,祥云加彩彩桥弓。
谁评重复难成雅,请读名言昨夜风。
赵徳芹:
郭老师的这篇文章非常好。对学习写诗的诗友有非常及时的指导作用。希望各诗群能推广和借鉴。能成为大家都认可就好了。我个人觉得此文章有理有据,说的详细明白。我赞成郭老师的观点。
一江春水:
抛砖引玉的艺术指导,
博古通今的文化修养。
言传身教的国学担当,
文雅正气的教授风格。
宝玉:
仔仔细细学习了郭老师的这篇文章,受益匪浅,以前写诗真的是对于重字不知道改不改,确实是改了意思不能准确表达,不改一检查它又说你重字,通过这次学习知道了,改了好就改,不好就不改。
杉林:
一字重用甚为难,而今郭师解迷团! 摆出古今多少例,犹如石破点开天!点赞!
心如蓝天:
格律诗要避不必要的重字的,但必要时,重字反道可以增强艺术效果。郭老师讲的理由很充分。
李文颖:
郭先生力耕诗田,不辞劳苦,炳蔚诗论,且通达普济。如果不是因词穷而重字,为在赋比兴中加强语气,强化意境,烘托气氛,着意重字,当然不是病。
晨曦轻风:
讲的非常好,我们在诗词创作中,有时非重字不能表达原意,不用重字有时害义,郭老师这次讲的很明白。
草漭:
培友先生讲得很好!寻源追古意,据理说新诗!该重则重,该避即避,总结到位,大有补益!为君点赞!
乔维祖 :
老师字字入人心,规矩可遵可不尊。
世上庸人假再行,抱着诗律瞎胡为。
老师:这种現象常出現在一些不懂行的人手下。自身不懂装懂律,座在群里当评委。指手画脚笑胡闹,诗词传承愁死人。(这里指的是一些群的主编,自已被某培训学校培训了一次,半懂半不懂就被有些群聘为主编,副主编,修改群里学员的诗词,害人不线浅。照着这些人的路走下去,会误人子弟。) 这些人为了一个主编,副主编的虚名,让一些好诗词走偏路了。再加当会长的又不懂行,任由胡闹,害人不浅。 现在是不懂行的管着懂行的,所以要加强学习研究,自己要有主张。
天涯孤旅:
支持这种声音!有点诗词比赛,刻意强调重字,只要重字,一票否决。那是对作者最大的不公!
烟 雨:
不能一概而论,必要的重字,又无伤大雅,且比其它字效果更好的话,何必在乎重字呢?
冯长兴(伏牛居士):
郭老师查询了大量资料,例举古今,为律诗解禁重字,很有建树,可谓是对律诗发展的一大贡献。
李清发:
好诗重意境不落俗套,纠着什么重字呀!孤平呀!三平尾呀!四平头呀等都无聊的,不益于格律诗词的发展,像囚者比带枷锁无疑
郭成才:
赞同郭培友主编关于格律诗诗重字的论述。不重字固然好,但有规则的重字恰恰突出了它的艺术性。
泰山笠翁:
读后感:读郭总编的论文,很受教益。完全赞同!一首诗词不能单纯以“重”字作结论,而是要看它的诗魂,看它的意境。尤其现代文言文的特点,确实遇到了“重”字意境更美好,而受格律限制,不“重”又难以表达此意境。源于生活,讴歌生活,高于生活是文艺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既研习传承格律,又不拘于格律的限制,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把握格律的规律,从而不断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实践,不断反复循环到更高水平,创作出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