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校与恩师
邯郸市十六中学 73届校友:李富田


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峰峰矿区曾流传过“一中的球(指篮球比赛领先)、二中的楼(指学校美观的楼房少见)、三中四中在山沟” 的说法。这四所中学是当时的峰峰矿区仅有的比较好的国办中学,我所在的四中(俗称)就是1956年建校的“峰峰矿区第四初级中学”,它座落在和村镇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四矿南侧、龙池沟旁、矸石山下、原杜庄村西一华里处,曾有过五易其名三次搬迁的过往和历史。1956年建校时,最早校址在和村高小,仅有两个班,次年迁入新校址。1961年改名为“峰峰矿区和村中学”,1967年改名为“红卫中学”,1972年又改为“邯郸市第十一中学”,1973年1月16日才改为“邯郸市第十六中学”,并延用至今。
我是1969年9月份考入当时的“红卫中学”的,到1974年4月份离校回乡,四年半的母校生活让我对那里的一草一木和辛勤耕耘黙黙奉献教书育人的恩师们记忆犹新。
学校总的占地面积大约82亩,建筑面积9789平方米。大门坐北朝南,校门口两边的钻天扬高大挺拔,迎送着南来北往的学子们。一进校门两侧各有两排房屋三个单间,是门岗值班室和教师办公室。大门正前方中轴线往北座座房屋左右对称,前后相随。冲着大门是一圆形鱼池,周围栽种着各种观赏树和葡萄架。蔷薇、月季、石榴、夹竹桃竟相烂漫,丁香、木槿、紫薇、榆叶梅争芳斗艳。鱼池两侧各有三个单间,分别挂着党支部、革委会、政治处、教导处和团总支的牌子。鱼池的后方是东西一排十多间的教师宿舍。再后面是左右两排房屋各有五间,左排是学校后勤办公室和校医室,右排是教师办公室和学校广播站。再后面是两大块正方形的果树园林;校园的西侧共有五排房子,前三排是九个学生教室(每排三个教室),第二排西侧教室门口有一个备战时师生们昼夜加班打成的防空洞,里面有若干个小形教室、仓库和办公室,出口在学校西围墙外面的庄稼地里。东面是用木头支架搭起的两人多高的钟楼,挂着一个不大不小的金属铁钟,高玉同师傅每天总是准确的拉绳敲钟,指挥着全校师生的作息时间。后两排是学校图书馆、学生宿舍和部分教
师宿舍;校园东侧是三排房屋九个学生教室。后面是一篮球场和开会的舞台,东北角是绿柳掩映下的水塔,东侧是公共厕所和东围墙;校园的北围墙中间走出后门便是两块学校自己开垦的试验田和蔬菜园。西围墙外面最南侧是学校自建的砖窑,西侧是一公共厕所,西北角是学生上体育课和召开春、秋季体育运动会的大操场。整个校园房屋全部是青砖黛瓦,起脊屋顶,玻璃门窗,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学校的空地和走廊里,到处是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果树飘香,女贞四季青,风送“十里香” 。
当我第一天走进校园初中46班的教室里时,看到黑板上用彩色粉笔醒目的写着“王义堂、李玉清结婚典礼会议”,教室的地上和桌子上散落着五颜六色的喜糖纸,后来才听说是学校领导头天晚上刚为这对年青教师举办了婚礼。也许是缘分所致吧,后来他们两口都当过我的任课老师,而王义堂老师还是我们开门办学时五个专业班里通讯班的班主任。他带领学生们下农村、进工厂座谈讨论,爬山沟进机关调查采访,学生们写的很多稿件被学校的黑板报和广播站采用,有的稿件还被区广播站和报社采用。全校的宣传工作搞得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多次受到校领导和上级的肯定和表扬。王老师后来调任区文教局教研室任中小学语文教研员、付主任,先后出版了十多本教学专著,其代表作《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 ,全国发行,被指定为全省提高学历教育、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新教师入职教育必修必考教材,以“课改专家"享誉省市教育界,被评为河北省中学特级教师。
我的初中班主任张庚戌老师,不仅承担着三个班级的物理课,还是我们的年级组长。常常推心置腹的教导我当好团支部书记就要品德好、学习好、劳动好。处理班里的各种矛盾时要站在对方、旁观着和自己的角度综合考虑利弊,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他教书严谨,育人有方,大胆放手,使学生们的组织能力和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他和物理课老教师耿万森、赵怀宗老师主动探讨多方调研,率先筹建了第一所物理实验室,还先后在学校小工厂陆续办起了铸造、电修、制药、涂料四个车间。电修车间主要修理电动机、汽车发动机、半导体和晶体管收音机及扩大器;铸造车间主要是为邯钢集团制造配件,为童车厂加工零件;制药车间先后研制生产出合格的安痛定、百尔定、胎盘组织液、硫酸和盐酸分析纯;涂料车间主要是面向社会制造出当地百姓廉价好用的各种涂料。物理实验室的建立和校办工厂的不断扩大和规范化管理,不仅方便了学生的课堂实验,也为学校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多次受到区市领导的肯定和表彰。张思义老师还研制发明了全区唯一的自动控制上下课电铃,代替了高玉同师傅多年来拉绳敲钟的人工操作方法。
赵怀宗老师全家祖孙三代人里有九人从事教育事业,成绩突出,桃李满园,曾被评为河北省和全国“优秀教育世家”。他的事迹曾在《中国教育报》、《工人日报》、《河北日报》、《邯郸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相继入选了《中华优秀教育世家》、《中国专家学者辞典》和《世界华人名典》等书。耿万森老师后来调任15中学任校长、赵怀宗老师任付校长,张庚戌老师调13中学任付校长。
我的语文老师周士龙,66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语文课总是讲得学生们聚精会神鸦鹊无声,十分耐听。尤其是他69年在全校师生大会上作的《珍宝岛争议的来龙去脉》的形势报告,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联系实际,有理有节,让师生们刮目相看。恢复高考后,他又考入河南开封师院,研究生毕业后重新分配进入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从事高等教育,晋升为教授,先后出版多项研究成果和专著。

英语课老师张瑛,年富力强,精明能干,承担着全年级六个班级的英语课,还担任着50班的班主任,他主动从各班抽调了六名同学组成学英语小组,业余时间加班冲电,以点带面,促进了全年级英语水平的普及提高。尤其是他和杜文徳、袁宝琪、韩文生老师在全校秋季运动会上的400米跨栏比赛,打破了全校的历史纪录,让师生们眼界大开。张瑛老师后被省保险公司破格录用为国内业务处处长。
体育课老师韩文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不仅承担着全年级的体育课,还兼任45班班主任。此外还亲自组建和管理着学校篮球队,在他的精心辅导和培养下,学校球队名声大振,冲出矿区,多次获得骄人的成绩。尤其是他本人短跑的速度、弹跳的身姿、投栏的技巧都给师生们留下了难忘的回忆。后被提拔为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和工会主席。
音乐老师王瞬华,一架脚踏风琴多年来在教室里被学生们抬进抬出,不仅教会了同学们很多乐理知识,至今想起来那年头跟她学的革命样板戏选段还能哼上几句。尤其是她和周士龙、王锁平老师精心组建和热心培养的学校宣传队常常出外演出,跑遍了和村21个村庄和厂矿企业,后来她的队友里还涌现出一名武安平调落子剧国家一级演员易果田和中央组织部指定观看的教育片电影《红指印》的领衔主演何保平。
忘不了曾任我们高一年级组组长江良顺老师,带领着全年级300多学生背着行李、抗着长枪(木制的)、带着干粮步行90多华里军训拉练到涉县的大寨村王金庄,村里的老书记王全有(曾两次登上天安门城楼受到毛主席接见)慷慨激昂的宣讲“俺王金庄人民只要有糠吃就能学大寨,只要有口气就要干革命”的豪言壮语让人振聋发馈,言犹在耳。也是我一生中步行最远的徒步记录。江老师后来被提拔为成安县教育局局长。还有语文老师王文兴、王风岐,数学老师吴祖玲、李秀芳、胡德绪、李志欣,外语老师祁永根,地理老师朱群周等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尤其难忘的是我在校期间,在学校的试验田和蔬菜园里,在校园的果树下和走廊上,在学校砖窑装砖出窑的关键时刻,常常看到有一位一瘸一拐的瘦削老人(其实他才40多岁),细高的个子、黝黑的脸庞,耳朵好像受过伤。不是在果树下剪枝,就是在院子里扫地;不是在试验田里刨地浇水,就是在蔬菜园里担大粪施肥;在砖窑里装砖出窑烟熏火燎的现场,他总是伴演着“窑匠”的主要角色。在试验田和果树园里,他好像又是十分懂行的“农艺师”。但平时大家看到他时,脸上总是愁云密布无精打采,身上总是衣冠不整邋里邋遢。多年后我才得知:他在建国前生于河南汝阳一个贫苦农民家中,叫吴和芹。从小酷爱数学,50年代初期在洛阳师范短训班学习期间,有一天他拿着一个厚厚的练习本走进老师办公室请教,当老师打开他的练习本看时一下惊呆了,这本子上运算的竟然是老师准备讲授一年时间的500道数学难题,一张一张看到最后竟然未发现一道错题。

制作都市头条编辑刘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