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恩师陶山唐鉴肥城的贡献

(肥城唐燕诗友对联)
曾国藩恩师陶山唐鉴肥城的贡献
王庆吉
唐鉴(1778——1861),字静海,嘉庆丁卯举于乡,己巳成进士,授庶吉士,又二年授检讨。历任江宁布政使,内招为太常寺卿,曾主讲泰山书院和金陵书院。著有《朱子年谱考异》《学案小识》等书十几种,咸丰十一年卒,享年八十四岁,朝廷轸悼,予谥确慎公。其后学曾国藩曾撰写《唐确慎公墓志铭》中言:“公以父命徙籍山东,故又为肥城人焉。”
唐鉴和其父唐仲冕一样,对肥城有着特殊感情,对肥城的教育事业,弘扬孝悌文化和山水文化等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斥资修建“岱南书院”。唐鉴在陶山为父母守墓六年间,看到陶山东麓其父曾在此处读过书的修道书院,因年久失修,已成危房,与庠生罗伟钟等捐资创建了“岱南书院(因在小泰山西南麓故名)”,时为清道光十四年(1834)。院内迎门树唐鉴撰《创建岱南书院记》大石碑一通,上世纪六十年后期被毁。原建教室、办公室及教员宿舍等均已湮没。现仅存两层建筑“魁星阁”,仍保存完整。是时,唐鉴曾主持书院,并讲学。先后培养出一批批学子走向社会,其中部分精英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后唐鉴应邀去“泰山学院”讲学。

唐鉴的孝行对肥城影响深远,其文集《唐确慎公集》中扫墓的诗多首。其诗《落地归》首句为“大母殁卅年,孙鍳生廿载。”最后一句是“洒泪拜墓前,众山皆仰止。”用质朴语言表达出真挚的感情。官宦途中,不能忘怀祖亲,所作《临清往肥城扫墓居二日回船》一诗,即是坐船在运河上,特意来肥城陶山,祭扫先人墓之情景的记述。最后一句沉痛的歌唱:“君不见婴儿坠地尺半长,呱呱而泣寝之床,稍长出入牵衣裳,哪能一日离衣旁?”其母宁氏去世后亦归葬陶山,他奉规守礼,离职在陶山庐墓守孝三年,以便岁时祭祀。道光六年,(1826)赴江南省父。父让其回京复职,唐鉴以父亲年老,不肯远行。次年父亡,遵父遗嘱,千里随船走大运河至山东,葬于陶山西侧。
唐鉴与其父一样,酷爱肥城山水文化,在他为为父母守墓的六年间,经常与友游遍陶牛二山诸景点,在他20余首诗中,除了抒发对祖母和父母亲的无限怀念的情感外,其中许多诗句还描绘出陶牛二山诸景点奇特的景致。
道光八年(1828)冬十月,唐鉴在涧北村为父守庐,时该村重修“天和观”,求唐鉴写碑文,于是,他欣然命笔,,写出约500字的《重修天和观碑记》,载于清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
唐鉴崇尚程朱理学,有“理学大师”之美誉。著名鸿儒曾国藩尊唐鉴为师,一生行事、修身、做学问,都有深刻影响。

(原籍安徽诗友唐鹏领取《王氏六代书画集》)
唐鉴和其父两代人,客居肥城陶山,对肥城山水文化、教育事业及孝悌文化贡献极大,影响深远,青史留名,流芳千古。
附:唐鉴诗一首
辞涧北祠墓
匆匆拜展又登程,雨嶂烟峦万里情。
绕藤牵衣非昔日,强颜曳紫累平生。
牛羊勿践酬樵木,鸿雁分飞忆弟兄。
何日归来依丙舍,白云红树事春耕。
成文2023.12.22

(陶山唐仲冕母墓之山阴绝壁)
注:图片来源于王庆吉老师

作者简介:王庆吉,肥城市石横镇衡鱼村人,1945年生,曾就读山师大、中国书画大学,泰安作家协会会员,小学高级教师。曾被评为市级模范教师三次,泰安市党史先进工作者两次,省委党史荣誉证书一次。书法多次获全国及省市县奖多次。编著《山水诗韵》《石横镇志》《左丘明文化研究》《史祖故里诗文选》《文化肥城左丘明卷》《肥城王氏族谱》《孙氏族谱》参编《肥城文化通览》《泰安文化通览(肥城卷)》《山东省强镇名村志》,《深圳市南山区志》及山东省地市史志等,退休后任肥城市诗词学会副会长,为肥城市君子诗社终身荣誉社长。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
征文颁奖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