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庭 安徽作协会员 《读者》杂志首批签约作家。执教于高校中文系。出版小说、散文、随笔、寓言、童话、刊首语集等计14本,有文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多种语文教材和多种年选、双年选和精品选
趣说“要想甜放点盐”
张玉庭
有个故事。老师让学生画一幅画,主题是“母爱”。
第一个想了想,画了一幅宁静的夜色图:蓝天、月牙儿、星星,月光下的妈妈正晃着摇篮--弯弯的摇篮也像个月牙儿,摇篮里睡着她的孩子。第二个想了想,先画了汹涌的海浪、陡峭的悬崖和狂暴骤雨,然后再在悬崖上画了一只鸟妈妈--她一边支起宽阔的翅膀挡着风雨,一边紧紧地搂着它的孩子。
那么,究竟哪一幅更感人?显然是第二幅。为什么?因为第一幅画的背景是“宁静”--以“宁静”为背景,母爱的深刻和深刻的母爱很难得到充分的表现。第二幅画的背景却是滔天的恶浪和狂怒的风雨,鸟妈妈在险风恶浪中护定了孩子,这才昭示出了一个极明亮的主题:只有母爱簇拥着的地方,才有真正甜美的亮晶晶的宁静。
于是想起了学生作文的一个失误,这就是,学生写事写人时,常常忽略了对背景的选择,既不注意安排最佳的背景,也忽略了用巧妙的背景去烘云托月,于是这样的作文总是显得平淡乏味,很难产生感人的魅力。
那么,所谓“烘云托月”,究竟是一种怎样在的技巧呢?
用老百姓最通俗的语言回答就是:“要想甜,放点盐。”正因为有了“盐”做为背景,这才烘托出了美味的“甜”。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让我们再听一个外国的故事。一个小伙子爱上了一个姑娘,一次,姑娘曾问小伙子:“你真的喜欢我?” 小伙子回答:“真的。”姑娘又问:“你真的听我的话?”小伙子回答:“当然了。”姑娘说:“那好,把你妈妈的心挖来给我看。” 小伙子听了,真的回家把妈妈杀了,并捧着妈妈的心奔向姑娘,也就在这时,小伙子不小心摔了一跤,那颗重重地摔在地上的妈妈的心也就立刻说了一句:“孩子,你摔疼了吗?”小伙子听了恍然大悟,哇地一声哭了,因为他知道,他再也没有妈妈了。
请注意这个故事,即便孩子杀了妈妈,妈妈也在心疼着孩子,如此母爱,难道不惊心动魄?而之所以惊心动魄,不就是因为有这么一个孩子杀母的背景吗?
不信再想想变法失败后被贬南方的柳宗元,他的那首《江雪》之所以格外凝重,不正是因为诗中有个雪压大地满天萧杀的背景吗?不信细品其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要是没这个“鸟飞绝”“人踪灭”的背景,能有这种大气魄吗?
明代的王夫之有句名言:“以哀景写乐,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译做白话就是:“以悲哀做背景写欢乐, 以欢乐做背景写悲哀,能使那悲哀的表达效果增加一倍。”细想其言,也的确说得极对,《红楼梦》中的黛玉死在何时,不就死在宝玉结婚鼓乐喧天之际吗?自然,那不断传来和鼓乐之声越是欢乐,黛玉临逝时的悲痛也就越显得惊心动魄。
如此看来,好文章离不开好背景,的确是一条真理。
为了“一倍增其哀乐”,朋友,请设计好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