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淮文学》编委:
刊名题写:文锋
顾 问: 华 晓 春 姚 化 勤
主 编: 肆月春风
执行主编: 冰波 颜力
副 主 编:一骑红尘 袁辉
总监校对: 冰波
校园征稿:小石
宣传部: 高山峻岭
发行部:春生 小石
企业广告策划:文锋
编 委:肆月春风 冰波 一骑红尘 春生 小石 高山峻岭 刘伟华 刘刈 于广 蓝天白云 韩 镯 冰 清 兰 子(以姓氏笔画为序)

★散文坊
●神柳树
王儒昌
夏天,在我休闲时,与几位同事,漫步在北京顺义的郊外,我们边走边聊天。聊着聊着,突然我看见成行成片的柳树。这些柳树又粗又壮、郁郁葱葱,不禁想起年少时外祖母讲的神柳树的故事。
我的童年、少年时期是在外祖母的村子度过的,村庄坐落在豫东大平原——太康县逊母口镇安岗村。安岗村有这么一个传说,南京到北京,没有安岗的好坟莹。明朝时期,这个村当官的最多,最大的官是八府巡案,知府县官不计其数。共有一石二斗芝麻的官位。所以方圆百里的人都知道这个村。
外祖母虽然不识字,却经历了清朝末年、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她老年的时候爱给我们讲故事,故事内容有古代、近代的寓言故事,现今的知名人士怎样刻苦学习、怎样考上大学的。当官以后怎样呕心沥血的为老百姓服务的,他们是怎样受老百姓的爱戴和拥护的。这些故事,都深深的印在我的头脑里,至今无法忘掉。
神柳树的故事记得最清楚。外祖母家门前二百多米的地方挖有一个池塘,池塘里常年有水,里边养着鱼虾,种的有藕。池塘南岸长着一颗大柳树。这棵柳树也不知何年何月何人所栽。柳树很粗,要四个大人才能搂住。枝叶繁茂,这么多年也没有一个人折过一枝一叶。秋天其它的树落叶归根,只有这棵柳树不落叶,直到冬天来了,下雪了,柳叶才慢慢的落地。
由于这棵柳树有奇特的现象,村上的人就说:“这棵树上居住着神仙。”所以这棵柳树被称为神柳树。
这棵柳树有三种奇特现象。首先它能给人治病。其二,不满三个月的婴儿闹夜,用红布写首诗往树上一挂,再把诗读三遍,婴儿便不会再闹夜了,其三生产队的粮食茓子、棉花垛会往上面长。
大柳树长在第四生产队的场东北角,这里有东西南北四条路,一条是通往镇上,一条通往村上。另外两条通往田间。夏天,村民们干活累了,都坐在下面乘凉。我们小学生放了暑假就在下面做游戏、下棋、捉迷藏。
外祖母讲:“过去村上的人得了重病,当时没有好的医术,检查不出是什么毛病。主人就到镇上买一块肉和一些水果,再买一些香和纸炮。在树下放张小方桌,把这些好吃的东西都摆在桌子上,点燃蜡烛和纸炮,再磕几个头,期盼病会好起来。真也奇怪,有人在药物的配合下病慢慢的好了。可有人只期盼柳树不吃药,就死掉了。
′村上的妇女生了孩子,由于粮食少、鸡蛋少、糖少,女人长不出奶水,婴儿吃不饱,他们便在夜间闹夜,在这特殊的情况下,婴儿的父母感觉是妖魔鬼怪来了,便请有文化的人作一首顺口溜,用毛笔写在一块红布上,天不亮就挂在大柳树上,再在树下面朝北大声读三遍,既能送走妖魔鬼怪,内容是:“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来了个夜哭郎,白天我把诗歌念三遍,夜晚送走不闹爹和娘。天皇皇,地皇皇,白天妖魔鬼怪你不走,夜晚爹娘必定把你伤。”可也真神,这么一做,有的婴儿真的不闹夜了。
由于受科学不发达的影响,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心情比较迫切、便编出一件怪事,安岗村第四生产队的打麦场建在大柳树边上,仓库也建在柳树的西面。一天夜晚,仓库管理员感觉粮食茓子、棉花垛子都在往上长。第二天早晨,仓库管理员赶紧跑到生产队队长家说:“队长、队长咱们仓库的粮食和棉花都比昨天多了。”队长赶紧起床说:“什么”粮食茓子、棉花垛都往上冒啦!”队长拉着仓库管理员马不停蹄的往仓库跑去。一看,果不其然。队长对仓库管理员说:“这件事不要乱说,这可能是大柳树上的神仙夜晚给咱们添的吧!”管理员说:“恩,夜晚我好像看到许多神仙来咱们仓库。”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村上的人就都知道了。村上的人听说后,对大柳树更加敬仰了。
第四生产队有几个能人善于利用科学技术,种地的时候利用科学的方法施肥浇水,粮食棉花每年增产。牛马驴骡也吃得膘肥,干起活来也特别有劲。后来他们义办起来了养羊厂,买了手扶拖拉机,日子一天天的好起来了。当时,其他生产队的社员都说:“四队沾的是大柳树的光呀!”
我在镇上高中毕业后,到县城上了班。父亲因年龄大从供销社离休了,所以,我们的家搬迁到镇上居住了。
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之后,农民用科学的方法种田,小麦由原来的一亩地二三百斤猛增到七八百厅。棉花由原来的一亩地几十斤、增产到五百斤左右,家家户户都富了起来,小四轮拖拉机户户都买了。
种田实现了机械化,四队富了,安岗村富了,全省、全国的农民富了。
大柳树旁边的池塘被农民承包了,在保险公司的承保下,养起了鱼虾。利用科学的方法还养了鼋(yuan)鱼。池塘年产鱼虾两三千斤,人工养的鼋(yuan)鱼进了大城市的餐桌。
我对神柳树的故事一直不能忘怀。二十多年后再去看神柳树时,它己不存在了;它的寿命已到期了。
现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化的程度提高,打麦场也用不上了。小麦产量已突破亩产一千多斤,棉花亩产七八百斤。神柳树上的神仙们都去山上享福了,用不上他们操心了。
我现在进入了大城市,生活在大都市,回想起这些故事,感悟出一个道理。当时,人们对身体健康的期盼,是对孩子们的精神喂养,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大树木的一种养护方法。
作者简介:王儒昌,男,63岁,太康县逊母口镇农民、共产党员、周口市作家协会会员、太康县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周口市委主办《党政论坛》杂志,太康县委主办《涡河》《灵运诗韵》《新太康》杂志,发表文章。

★诗歌园地
●冬 天
管教宇(安徽)
冬天
永远一副高冷的样子
刺骨的寒风
满地的冰雪
这只是你的偏见
冬天也有温情的一面
他是很爱孩子的
也懂得幽默风趣
他撒下漫天的雪花
让孩子们堆雪人打雪仗
让欢声笑语伴随他们
度过一个充实难忘的冬季
因为拥有了雪花
冬天的样子
让人眷恋
成为所有人的梦中童年
作者简介:管教宇,男,1972年出生于安徽省马鞍山市,作家,诗人,1999年开始写作。《世界汉语文学》签约作家,传世图书策划出版中心签约诗人,白孔雀诗刊会员。
′
●冬 至
冯金斌(浙江)
穿过面前的苍茫和绝句,
是谙熟的习俗,
端出一碗糯米赤豆饭。
香香糯糯都是牵绊的乡情。
染尘的梦也回了故里,
敬畏冬至就在习俗之上:
有人祭祖,
有人迁坟,
一系列的悲悯,
加重星回极月的惨淡。
那是乡土上的哀叹,
像我甸甸的乡愁,
把月亮冷冷的吊起。
醉摇如斯,
缀了许多影子却空对寒。

●想你的夜晚
文/细品岁月
想你的夜晚
已不再温柔
冷冷的月
散发着淡淡的清愁
问问吴刚
为何爱喝桂花酒
问问嫦娥
为何惦记家里的那头牛
寒风吹来
早已送走了冷冷的秋
雪花飘飘
思念为你守候
想你的夜
总是在醉酒后
翻江倒海
只惦记你的温柔
为何相思
能酝酿桂花酒
为何牵挂
忘不了那头牛
为何是你
走进了我的心
却又不能偎依
不能拥有
……………………

★古风清韵
●七律.癸卯冬至雪纷纷
柯美柘(江西)
玉龙惬意抖银鳞,洒向人间掩俗尘。
洁白翻成寒夜冽,清凉正喜冷冬真。
萧条岸柳长须白,寂寞江枫赤面贫。
良莠丑妍俱捂住,山河粉饰几番新。
天净沙.冬思
刘家祥
曲径别院朝霞。腊梅修竹霜花。雪逗风催柳斜。乡村寒舍。逸情人在煎茶。
●七律.癸卯冬至
柯美柘(江西)
北风昨夜刮通宵,达旦浓霜赴早朝。
草木阳生凝水露,尘埃冻结作冰雕。
深寒数九开盘访,极冷隆冬对半邀。
驿道匆匆多锦袄,争先上学赞阿娇。
●七绝.日长(通用体)
观澜
猛寒冷洌日始长,卷雪北风凌满窗。
万象幻姿千世界,冰心永驻月星光。
注:谚语:冬至日长。

●冬至天
文/刘斌
季节迎来冬至天,疏林旷野雪缠绵。
朔风严冷吹杨柳,落叶萧条荒草田。
日远夜长平昼短,寒惊山晓望云连。
初升阳气身心好,祥瑞人家作小年。
●冬 曲
细品岁月
风瑟踏梅霜,子矜碧玉妆。
挑灯残梦忆,逐雪欲寻芳。
水瘦哀孤雁,山寒伴月凉。
真情谁与共,泼墨向诗行。
●冬 至
刘均生
地冻冰封彻骨寒,林摇树响雪埋田。
时临冬至胡风烈,刮去陈年新岁还。
●冬 至
李桂兰(河北)
冬至进九朔风寒,六角凌花飞满天。
坡岭丛林披帛纱。荒野无边皑雪原。
冷月寒星空高悬,倚窗遥望家山远。
杜康难解思乡愁,年假速回亲团圆。

★《黄淮文学》征稿启事
《黄淮文学》从今日起,换地移主,更以大气魄地向大家展示一个新的平台,更以饱满的热情为作家、作者、读者服务,打造一个崭新、完美地服务平台。
《黄淮文学》是一颗闪耀的明星,在黄淮平原大地冉冉升起,《黄淮文学》立足黄淮面向全国,欢迎各位有志之士加入《黄淮文学》编委。《黄淮文学》以“高雅,唯美,国风”的理念,精心为正能量艺术爱好者提供抒发情怀、展示才艺、学习的交流平台。
《黄淮文学》不定期地组织长期为《黄淮文学》合作的企业、作家、作者进行旅游、采风、开展笔会交流。
《黄淮文学》长期面向全国华人征稿,面向全国企业合作,为企业服务,宣传企业形象,宣传企业产品,为企业打造知名程度,组织作家采风,为企业写真。
《黄淮文学》征稿主要收录诗歌小说、散文,文学评论。作品立意要新,内容健康,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杜绝政治敏感问题,一旦发现,永不录用。
《黄淮文学》微刊开辟如下栏目:(诗苑天地) (古风清韵) (小说园地) (散文花絮),现代诗每首限制20行以内,力求精简,思想健康,富有意境、内涵和跳跃性;格律诗平仄押韵符合要求,用新韵要注明。
欢迎各位文学爱好者、作家踊跃投稿。本刊暂无稿费。
另外招募主编、副主编,诗策划若干名。
联系电话:13283719267(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1760277215@QQ.COM
投稿须知
作者在投稿之前认真检查作品,对错字、句进行修改后方可投稿。
投稿可以通过邮箱投稿,也可以在《黄淮文学》交流群贴稿,以便老师收稿,也可投邮箱,邮箱投稿可编辑文档,不接受贴稿。
稿件要求原创首发,禁止一稿多投。

点击二维码 关注黄淮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