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妻 才女 好人
穆淑华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间,开笑鸾主任已经离开我们快一年了;时间过得真慢!开主任的爱人王连骥老先生数着日子,以九十高龄的老编辑身份,为那个相爱了一辈子的人约稿撰稿、修稿定稿。这种夫妻间的恩爱与默契,真是感天地泣鬼神!
作为开主任的同事,邻居,迷妹,我深深地被他们的亲密关系和人生态度而震感!在应邀为新著作序时,不禁想起元好问的名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也借钱钟书先生对妻子杨绛先生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来表达心中的敬爱。
贤妻
俗话说:家有贤妻旺三代,胜过良田万顷。作为一位职场女性,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上着实是个难题。而王开二位伉俪相伴了65年,爱情老而弥坚,羡煞旁人。
《浪漫的伉俪,完美的人生》作者胡凤兰写道:“我的邻家大姐开笑鸾,是位漂亮、智慧、善良的知识女性。她兴趣广泛,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开大姐有个人人羡慕的大家庭,他们儿孙满堂,子女事业有成,品质高尚,父慈母善子孝,是个名副其实的‘五好家庭’和‘光荣家庭’。”
孙女王玢更是对奶奶的手艺赞不绝口:奶奶是个心灵手巧的人,她不但写得一手好字,家务事也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她空闲时,一边看电视、一边打毛线。她那双手是万能手,寒冬时,她给我织出多种款式和不同花纹的毛衣,有内衣有外套,有上装有下装,还有帽子。我穿在身上,不但暖和,而且还抢夺他人眼球。”“从电视‘天天饮食’栏目上学做菜,是奶奶的必修课,过去是刘仪伟主持,如今是林依轮主持。现在家中饭桌上的菜肴有不少都是奶奶从电视上学来的烹饪方法做成的。”
处理好夫妻关系是幸福一生的保障,也是一门学问,丈夫宠让妻子,妻子欣赏丈夫,这一点王开二位的相处之道可以发扬光大!在1958年3月发表在《新华日报》上《我的爱人》文章里,年轻的妻子对丈夫的赞誉放在今天就是妥妥的“撒狗粮”了:记得有一次我由家返校,那时天还没大亮,我刚出大门,就听到我爱人喊:“喂,等一等,我送你一程。”说着便拿了粪勺背起粪箕赶上来了。我看他这样,不禁笑了!“这干啥,送客还带这个?”他也笑了,说:“粪是农家宝,庄稼离它长不好。我拾粪并不妨碍送客呀!”停了一下,他又说:“说句心里话吧,现在不知怎的,看到粪的那股高兴劲儿,就象写文章用到绝句一样。要是不设法把它弄回来,心里总是不自在。”
听了他这话,我不觉暗暗好笑。三个月前他见着挑粪桶的多远就捏着鼻子跑,今天居然这样爱粪了。于是,我故意逗他:“你不是嫌脏怕臭的吗?”他着急地说:“唉,那是过去的事了。现在,我不仅爱拾粪,每天早上还抬着粪桶逐户去接马桶哩!”“又一次,我回家去看他。刚进门妈妈就从屋里迎出来说:‘孩子,你回来啦!你来劝劝连骥这孩子吧,他就是不听话啊!’不等我开口妈妈就滔滔地说下去了,‘寒天挖小河,地冻尺把厚,锒头都砸不动,他一定要去挖土,手上磨的大泡小泡还不算,手震破了,我要他歇息他都不肯……’,她还要说什么,我急着问:‘他这样做一天能挖多少方?’‘挖多少方我可不知道,总之分的小河工,多的挖两天,少的一天就成功了。腊月二十九那天,一人一天挖了四个工。’听到这里,我心中暗暗高兴,真是喜在眉头笑在心。他下工回来,我拉起他的手一看,真的,满手都是老茧,可找不着一个泡儿,像个劳动人民的手了。我心里不由一热,紧握他的手问:‘现在做活还像过去那样腰酸腿疼不’?‘疼?你说的是啥时话呀!’他自豪地说:‘现在,我已能推四五百斤重的车子了,天天做事也不像以前那样了’。”
看到丈夫手上磨出泡子茧子心疼,看到丈夫锻炼成长高兴,这样的贤妻怎能不让丈夫感动?难怪他们的后代也是夫妻恩爱,父慈子孝,原来有好家风传承!
才女
开笑鸾主任是个语文数学双学科老师,不仅书教得好,还能歌善舞,这不,在公交车上都被人认出来了:“那不是梁山伯吗”?这是1975年一个星期天上午,在清江市的市区公共汽车上,一个农民在指认开笑鸾时的呼喊声。这一喊不要紧,将车上的众乘客都弄晕了。大家都在纳闷中,被指认的这人是个年轻女子,怎么是梁山伯呢?这时,另一个老农解释了,就是她,二十多年前在我们张集中心小学教书,春节演文艺节目时,她扮演《梁山伯与祝英台》节目中,反串那个男的梁山伯,没有错,就是她!开主任的“才”,最亮眼的是表现在排练《长征组歌》合唱表演上,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市实小的《长征组歌》轰动清江浦,红遍了大运河两岸!
已故的市实验小学副校长李少侠在《嘹亮歌声如其人》的文章中写道:开笑鸾同志的《长征组歌》“这一炮的打响,轰动了整个淮阴市,给学校带来了极大的荣誉”,“在这荣誉的背后,我们怎能忘记开笑鸾主任呢!”
本人也有幸目睹过开主任排练大合唱的场面,与作者描述的那样:当时,清江市实验小学条件还比较差,既没有大会堂,也没有钢琴,只有一架半旧的风琴。开笑鸾就利用这架旧风琴,每天下午放学后,把二百多名师生,集中到操场上,一句句、一遍遍、一首首教唱; 一次次、一个舞蹈,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排练,接学生的家长,在学唱排练场四周,围着一层又一层,认真地在观看,也有跟着学唱。她那洪亮而又动听的歌声在校园里洋溢着,在运河两岸荡漾着。她认真地教,学生认真地学唱,经过两个月的排练、教唱,终于按计划完成了教唱和排练任务。
全市比赛汇演在市区大治路上江苏财校大礼堂举行,集歌咏队、舞蹈队、乐队于一体的二百多名师生实小演出队,师生同台,阵容强大,表演精彩,轰动全场观众和评委,一举夺得头筹。
实验小学演出队演出的《长征组歌》不但为校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轰动了全市。在全市人民心目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好人
伟人毛泽东曾经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开笑鸾主任就是这样一位一辈子坚持做好事的楷模。
《树下教学点》中有这样的描述:1968年,开笑鸾任淮阴县城南中心小学校长的时候,有二十多个孩子患上传染特别快的秃头癣病。为了不让一个学龄儿童辍学,作为学校负责人的她,考虑良久,便亲自在生产队设教学点,将这批学龄儿童全部吸收进来,利用午休时间,把黑板挂在树上,为这些特殊儿童上课。就这样,大树下的课堂午学班就办起来了,师生一边上课,一边治头癣病,有病儿童家庭困难,开校长就自掏身包,为其买药治疗。通过两个多月的跑教跑学,在孩子们头癣病治好后。她又决策大孩子背着小孩子进课堂,可以插班。这一举措,使全大队和全城南公社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获得县革会大张旗鼓地表扬。有几个女孩子小学毕业已成人,因有小学文化都进了工厂,其中,高春香进了清江棉纺厂,高玉琴进了清江市人民医院,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这些女孩子因此而改变了命运。
陈益仁的回忆文章《开校长的三帮,令我终身难忘》情真意切,对开校长是满满地感恩。一帮他本人安排工作,二帮他照顾失去母亲的孩子,还亲手为孩子们织毛衣,送吃的。更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帮忙为孩子“农转非”,彻底地帮这个家庭摆脱了贫困。如今,陈老师年已八十,他四世同堂,老而无忧,全家幸福美满!
开笑鸾主任即便是自己住院了,也不忘帮助别人。淮阴工学院2003届毕业生卢彩霞《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介绍了他们家从医院同一病房开始相识,两家连续不断地25年的相处,点点滴滴,记录的是一粥一饭的“小事”,传递的是热心助人的“大爱”。
晚年的开笑鸾主任,退而不休,一边笔耕不断,著作等身,一边重拾兴趣爱好,“玩起”了十字绣。真是老有所为的典范!《七旬习绣》介绍了开老学习制作十字绣的经历:
新世纪初,也就是2007年至2008年间,江苏省淮阴城、淮安城的两淮城区市场上,一时又兴起了“十字绣”热潮,这对她是正中下怀。于是她就情有独钟。开始习绣。布置三儿子王佶从南通市买花绷, 去杭州市买了多组花针、花线。不久,淮阴市区汇通市场内和有些街面上也出现了销售“十字绣”图案材料的门面店。她便让老伴王连骥用电动三轮车,带着她天天去这些店里转悠,翻看素材,讨教绣法,离店时总要买两件带回家习绣。操作中遇有困难,不是在手机里与店主商榷,就是专程前去,当面请教。不久运针自如,心想事成。从早到晚,针不离手,多的一天,她手不离针十多个小时,可谓“一发不可收”了。十年来,她的手工刺绣益发炉火纯青,先后绣出“温馨绽放”、“梅兰竹菊”、“蝶恋花”、“骨气”、“松鹤延年”、“祝福”等,体现出她兰心慧质精美作品三十多幅。这些凝聚了开老心血的作品,大多都赠送给了亲戚朋友,其中,赠送给同事茹蓉的“松鹤延年”还赋诗一首:
松
度春秋,搏千云,舞落叶,傲霜雪,长青不老;
鹤,
吉祥之鸟,喻老人为“鹤发童颜”亦然!
松鹤延年,祝老人百岁更长!
开笑鸾和王连骥两位可敬的夫妻,就是这样一以贯之、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的人。他们的身上,没有一些所谓的城里人的“架子”,没有对生活在底层的普通劳动者的另眼相看。他们用一颗善良的心感化周围的人。可谓是: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唤醒了爱,也回馈了爱!他们夫妻同心,恩爱和美,儿孙绕膝,享受天伦!
古人早有五福之人一说,即:长寿、富贵、好德、康宁、善终。享有齐人之福的、德高望重的开主任,可以含笑九泉了!
穆淑华(原淮安市教研室副主任、开笑鸾市实小同事)
2023年7月17日22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