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杂记(二)
农家葬礼
7月11日一早,大表妹万莲打来电话,哽咽着说“孝民昨晚走了……"我心头一沉,立马明白,表妹夫过世了,表妹家要"过事"了。
表妹夫两年前骑摩托不慎摔到河里,重伤导致血液大量流失,虽经抢救保住了性命,却畄下了严重贫血病。近两年来,病情愈来愈严重,几乎个把月就要去汉中住院,靠输血保命。不仅花了大把的钱,人也瘦的不成样子。"过世",是亲友们意料之中的意外,是不希望发生却有准备接受的痛苦现实。
表妹夫是一个儒雅的农民,生前当过团支书丶民兵连长`村党支书等农村干部,获得过"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他脑子聪明,为人谦和,脾气性格温良,人缘很好。表妹说,她实在舍不得这个人。
表妹在电话里说了过亊的时间安排,并请我代为通知我的弟妹们。接完电话,我和近期都在老家的大弟、三弟丶四弟电话相商,决定次曰,一起去吊唁。
次日早饭后,我们姊妹一行八人集合,在我家附近的殡葬服务店买了花圈、香、蜡、纸、炮等祭品,前往表妹家。
表妹家距我住的小区,只隔一条河。河上架着一座不到两米宽的漫水桥。往年雨多,河水一涨,桥就失踪了。今夏天旱,这桥就从未漫过水。
过了桥,眼前是一道通往河堤路的斜坡。坡很陡,靠河的一边装有绿色的金属护拦。
我在坡底伫立片刻,禁不住眼中有些湿润。表妹多次对我说过,孝民就是下这道坡时出事的。
那时坡边没有护栏。又窄又陡的下坡,紧接着一个急弯上桥。早些时,过桥人最多骑个自行车,下坡过桥推着走,比较安全。而今骑摩托人多,桥小路窄,在没有防护栏的情况下,极易出事。
表妹夫出事后,表妹,一个农妇,出面与有关方面拒理力争,指出他们修堤修路时,忽视群众安全,应负一定责任。有关方面接受了她的意见,给了一定赔偿,随后给斜坡加了护栏。客观上看,表妹和表妹夫也算是以自已的牺牲,为乡親们办了件维权的好事。
原来身体很好的表妹夫,从那次事故后,就被闫王爷打了勾。尽管表妹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儿女们也倾尽心力给予治疗,可终究抵不过闫王催命。据说那天早上,还正常地吃了一碗饭,下午突然吐血不止,儿子驾车火速送往汉中,还是没救过来。
当地尚实行土葬。丧事一般三天。第一天,亲朋吊唁,装棺。第二天,安葬。第三天,答谢执客(亲友中帮忙干活的人)。表妹家这次过事安排了四天,据说是因为村里还有一家丧事,有关方面时间冲突,表妹家只能多安排一天吊唁,以错开出殡的时间。
表妹夫家在当地算得上个大户族。据说前一夜,接到从汉中打回來的电话,整个家族立即行动起來,做了各种准备。表妹夫的遗体一回来,等待迎接的人站了满满一院子。
我们过了桥,上了坡,穿过河堤路,再走二百来米就到了表妹家院前的大路口。在这里,大弟点燃了一掛鞭炮。听到炮声,表妹家出来了几个穿白戴孝的人迎接。 据说这些都是当地习俗礼仪。
进了院子,我环顾了四周,觉得表妹真能干, 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表妹夫年近七十,按乡俗,过的是“白喜事"。“装棺"的仪式头天已举行,我们沒参加。听参加的人说,仪式很隆重,和机关单位开追悼会一样。村支书致悼词,亲友代表讲话,儿子代表全永致词答谢,一项都不少。
因“装棺"仪式已过,眼前院子里没有悲声,只见穿白戴孝的孝子们在来宾中穿梭忙碌。
灵堂设在堂屋。表妹夫的遗体安放在一栋造型雄势,做工精细丶油漆铮亮的棺材里。灵前设了祭台,点着香烛。每来吊唁者,必先到灵前跪拜烧纸。
院里临时搭了防晒大蓬。蓬布从楼顶扯开,罩住整个院子,遮挡了强烈的阳光。院西边水池旁,一伙帮忙的妇女正在忙着摘菜洗菜。烹饪的炉灶设在后院,大厨们煎炒烹炸,忙得不亦乐乎。院子中间位置摆着七丶八张歺桌椅,每桌十个坐位。桌上放着花生丶瓜子丶糖果丶茶水。
我们一进院,弟弟和弟媳们,就直奔灵堂跪拜烧纸。我和老伴不方便下跪,正犹豫时,二表妹万芳过来说,姐姐,你们年令大了,不要跪了。我俩于是对着灵堂鞠了个躬。
祭拜完,我们被安排落座。不一会,万莲出来和来宾一一相见。也许长时间伺候病夫耗尽了感情,流干了眼泪,此时的她,没有过于悲痛的表情,而是一脸平静地忙着接待宾客。一会给这桌端壶茶,一会给那桌加盘瓜子。忙的她不像过事的主家,倒像个执客。
到来的亲友都以熟人为群体,围桌而坐,闲谈聊天。内容多是对表妹一家人品丶家境赞不绝口。对表妹夫的不幸离世表示悲痛婉惜。
表妹夫赵孝民夫妻共育一男一女。女儿赵娟幼时患病畄有后遗症,念书不多,嫁给附近农家。女婿娃是个老实勤快的好小伙。小俩口除了种地,偶尔也做点小买卖,日子过得挺可以。儿子赵博自幼聪明好学,长得英俊儒雅。表妹夫妇对其寄于厚望。为了挣钱供娃唸书,夫妻俩离开农村,含辛茹苦在汉中开小食店,靠一碗碗卖面皮,把儿供至大学毕业。赵博也很争气,在校品学兼优。毕业后回了本县,还将恋爱对像丶关中的美女同学崔娜一起带回,双双进入一中教书。两人比翼双飞,如今都是带毕业班的优秀骨干教师。小俩口结婚后,生一女。在表妹夫妇的倾力支持下,很快买房买车,小日子过的美满幸福。这时,崔娜想起娘家父母无人照顾,赵博二话没说,将其接来孝敬。祖辈生活在关中的老俩口见女儿女婿虽在山区小县,但事业有成,曰子不错,干脆把老家房子卖了,也在这山城安营扎寨了。
孝民丶万莲夫妇帮助儿子成家立业后,回乡种田。一段时间恰逢附近高铁动工,二人见有商机,重开小饭馆,生意红火。挣钱后,新修了宅院。盖了三间二层小楼,还给女儿也扎了地基。经过多年辛劳,如今她家院前有菜园,屋后有花园。家中水、电丶气设施完备。家具丶电器一应俱全。屋里屋外煥然一新。幸福的生活让城里的亲友都羡慕不已。
“眼看就该享清福了,孝民却走了…"亲友们无不为之悲痛感叹。
院前大路上陸续响起鞭炮声,吊唁的亲友一拨拨到来。每一拨都帶着花圈丶香丶蜡丶裱纸。有些关系特殊的还送了特殊的祭礼灵品。金童玉女、轿车丶电视等。有一架高大雄伟的“灵房子",表妹说,那是孝民的干儿子花一千多元订做的。
说是封建迷信也罢,说是乡风民俗也罢。迎接宾客的同时,院中其他祭奠活动也在进行。比如阴阳先生带的三个人的响器班,边敲打边唱,时而走动,时而停顿。据说这是在“唸经",要到逝者足迹的每一个地方颂唸一番。表示悼念和送别。至于他们说唱的什么,不知别人听懂没有,我是一句也未听懂。
中午时分,安在楼上的喇叭响了,主持人,也是"过事"的总管开始讲话。这是一位年约六十开外的先生。首先代表主家对来宾表示感谢。随后安排次曰出殡活动的具体事宜。他言词流利,表情丰富,方言中偶尔串几句京腔,让来宾颇感风趣幽默。安排出殡活动时,又变得一脸严肃,严然一副长官相。他的讲话,尤如精彩表演,把过亊的气氛调节的恰到好处。据说该主持人,本是一名语文教师,退休后,发挥专长,爱上了这个活,如今在当地已小有名气。
主持人讲话完毕,宣佈宴席开始。几名专门端菜的妇女穿梭桌间,她们一律穿着主家发的新围裙丶袖套,满面带笑地上菜送饭,服务态度和水平不亚于一般饭馆旳服务员。八品(当地把大碗叫品碗)八碟,有凉有热,鸡鸭鱼肉,席面不错。不过,如今人们吃喝不愁,肚里不缺油水,许多人都只顾说话聊天,赴宴兴味不在吃,醉翁之意不在酒。
坐了这一席,我们见呆那沒事,就各自回家,相约次曰再来送葬。
次曰一早,送葬人挤满院子。九时整,开早饭。大锅菜炒土豆絲丶白菜熬豆腐。主食白米饭丶大馒头。因场地碗筷有限,抬棺的及孝子们先吃,其余宾客陸续进歺。自主取食,每人端一碗,有菜有饭,或蹲或站,边吃边聊,倒也有趣。
早饭过,十点正,出殡开始。墓地在附近山上,道路已整修。孝子们将所有祭品人手一件,或举或抬,跟着捧着遗像的赵博,走在前边。紧接着是数十人抬着棺材疾徐而行。送葬的亲友跟在后边。抬棺队伍被主持人因人而易划分了路段。较平顺处,是赵博的同事,一帮年轻的文人教师。崎岖处,农村的壮汉们接替。
我的弟妹们都去了墓地,我和老伴腿脚不便,走到山根便停下来,注足远望。大约四十多分钟后,鞭炮声传来,那是逝者已入土,坟头已垒好的信号,是亲友们致逝者安息的礼仪。
随之,燃化灵品的阵阵青烟伴着孝子们的哭声在山林中渺渺升起。
正在这时,一件让人颇感惊奇的亊发生了。已经干旱多日的天空,忽然阴云密布,开始滴雨。人们络驿下山,待全部回到院中,一阵瓢泼大雨迅疾落下。雨水顺着棚布哗哗流入院外菜地,干渴多曰的瓜瓜菜菜们立时鲜活起来。
大雨虽然只下了不到十分钟,但也给干旱多曰的田地送来了救命之水。看到这一幕,聚集棚下的人们纷纷惊奇感叹:孝民,好人啊!天为你哭了!你为地带福了!
雨过天晴,最隆重的大宴开席,所有人开怀享用比前日更为精緻丶丰富的美酒佳肴,以美好的心情庆祝这场"白事"的园满成功!
2022年7月30日
作者简介
秦菊林,女,生于1947年10月。微信昵称,菊里福人。退休干部。咸阳市作协会员。1978年始发作品。曾在《人民日报》,《陕西曰报》、《咸阳报》、《秦都》等刋发作品百余篇。2012年出版长篇小说《月明千里心》,2016年出版文集《山菊淡淡》。(编辑: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