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敬畏
-----《道德经》启示录之六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释: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
第6章原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in:四声),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6章译文:虚空不定的变化是永不停歇的,这就是生育万物的神秘莫测的总根源;微妙的生母之门,就是天地生成的根源,它绵绵不绝地存在着,作用无穷无尽。
思绪流萤:
老子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in:四声),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这是说世间万物皆无静止状态,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而“变化”也是生育万物的源泉;其中,人也是万物变化中的一粒微尘,所以要敬畏天地万物和自己。
人的双脚踩在地上,有种坚实的感觉,以为是有“实”无“虚”;而仰望浩渺无际的天宇,却以为虚空无边;实则不然,物化的实虚,皆在于认知、理解和辨识的程度,以及感觉后选择的认定态度。
人类在天地之间的存在,构成了与天地相处和相待的自然依存关系,以及共生共存的宇宙相融体系,并在享受天地恩赐的粮食、空气、雨露、阳光、能源等资源的同时,须敬畏天地万物和自己;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这看出,心存敬畏的人,自会“有所为、有所不为”,绝不会随意突破约定俗成的规则,进而才会自觉地持善慎行。
然而,生活中的事实,却是不会“敬畏自己”者,也难敬畏天地和贤能之人;而做到敬畏自己,就须先悟透自己,因为人在世上,与“自己”相处和打交道的时间最久,可悟透“自己”的“自知之明”和“超越自己”,却往往最难做到;特别是人在走上坡路时,往往把自己估计过高,认为一切将唾手可得,甚至把运气和机遇,也看作自己身价的一部分,进而盲目地喜不自胜;可是,在走下坡路时,又往往因怯懦心理,掩埋了鲜活的理性思维,妄自菲薄,把自己估计得过低,将困难和不利因素,无端地视为自己无能,也是心理乱象的表现。
悟透自己,是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这须先学会“示弱”,懂得刀要藏锋,克服盲目自大、逞强和估计不足,让自己始终处于劣势的客观、冷静、思考地位, 使自己不遭人嫉,做事顺畅,避免失败;因为,谷子成熟会低头,否则风将吹折,雨浸腐朽,鸟啄充饥,最后只能空留秕子,昂着头在风中哭泣;示弱不是妥协,而是保持淡然、放弃杂念、善于纳谏、换位思考、以退为进,强调在不断选择和放弃的过程中,把“明媚装心中、烦恼踩脚下”,不计较苛求,与人合作,增加安全感,实现多赢;那么,当一切尘埃落定和喧嚣归于平静时,自己就已到达了“彼岸”。
一切事物都是相对存在,人身后的好坏评价,皆是人不同视角下的正负正常反应,既然难于改变别人,莫不如适时调整自己,换个角度去对待事物,也许“柳暗花明”的气象就出现了;人生匆匆地来到世间,不过百年,转眼亦会一切成空,“过的是心情,活的是心态”,一切邂逅的悲喜,皆由心定,手抓紧,累就多;心放宽,乐就多;而“调心境、降姿态、不生气”,眼里的一切,就会变得自然顺畅,自己也会渐为人生的赢家;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戒掉“赶场社交”,学会与自己相处的“独处”,修炼强大的内心,培养宽宏的胸襟,使自己开始走向“一切静好”。
如此,一个人学会了示弱、调整、放弃和独处,就会自觉地去敬畏天地和贤明之人;而敬畏天,是因为天有包容、苍茫和威严的形态,更有春夏秋冬持之以恒的不懈坚持与无穷耐力;古人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那么,说到敬畏地,例如古代的砍柴者,因心怀敬畏,只砍枯枝,不伤绿叶,使树木得以休养生息。天地万物中的阳光、空气和水,对人有养育恩德,人就应善待大自然,保护生态,发自内心地对天地万物怀有敬畏的感恩;反之,亦会受到天灾人祸的惩罚;因为,人与大自然之间,也存在一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关系;所以,中国儒家倡导“天人合一”,道家主张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都是想达到“天地与人并生”的境界。
而每个人身处在大江奔流的时代,如自己封闭、固执,就易被局限,看不见所处的风景,也打不开边界,更无法拓展人生的界面;如此,学会了让步和妥协于客观世界,就是放平了自己的心态;而睁眼看世界,控制情绪,不持有偏见和盲目抗拒,才能突破自己的固有认知,与天握手言和,与地和谐相处,常存喜悦、增进感恩、轻松愉快、平和温暖、布下恩慈、祥云缭绕、春风和煦等浩然和舒展之气,即会不期而至,一切美好也都会如约绽放,进而实现超越自己的美好境界;同时,若晓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放低姿态地敬畏贤能之人,去虚心请教,领悟他们的“指引”和“导航”,自己也就开始了站在“巨人肩上”思考,亦能避免很多失误,少走弯路。
比如,邓亚萍满载荣誉退役后,只认得26个英文字母,但她放低姿态,虚心学习,矢志不移,就一直读到了剑桥大学的博士,而后她说:“靠着一股劲儿,你越干就会越清晰自己的未来,未来便会有希望,这是在我14年的运动生涯里,不断重塑自己、挑战自己、打破自己的唯一方法”。是的,时代飞速发展,舒适区从来不是安全港,一个人只有不断拓宽自己的边界,才能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当然,人在社会上打拼,难免会被人情名利所累,学会适时放低姿态,回归自然,不仅能愉悦自己,还将收到失而复得的意外效果。再比如,大家知道的季羡林先生,是北京大学的知名教授,可在平常的生活中,他却像一位洒脱幽默的邻里,且在《清华园日记》里,记录了自己上大学时的很多想法和情绪,出版时,有人建议“为了声誉,可做些删减”;而他却说:“一字不改,一句话也不删,因为我不是圣人,应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这种坦率,反而赢得了一致好评。
孟子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懂得敬畏自己、天地、贤能或对手,既是自己谦虚成长的条件,也是卸下伪装,不再被别人指指点点而伤神的冷静自励,进而才会迎来生命的自然充盈;并且,有了敬畏之心,也会提升自己的教养素质,懂得慈悲为怀、尊重别人、将心比心和宽以待人,不再目中无人和恃强凌弱,开始塑造自己灵魂的第二个太阳,使自己既使在冬季,也能发光发热,春日里播撒希望……而且,有教养的人晓知换位思考,理解别人的不幸,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外貌、性别、贫富而区别对待,也不会对小人物敷衍搪塞,还不会拿别人的缺点去取笑或示辱,更不会伤害身边最深爱自己的人,可谓“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
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良好的敬畏感和教养,是一个人行走世界的通行证,无论在哪里,有教养的人,都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鲁迅说:我以为“别人尊重我,是因为我很优秀” ,“后来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为别人很优秀,与自己无关”;良好的敬畏和教养,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来自于自己日积月累的自觉修炼,然后刻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中吗,渐而转化为尊重、善良和宽容对待他人收的襟怀与气质。那么,成为一个有敬畏和教养的人,如温暖的太阳,不断发光发热,既可温暖和照耀着身边的人,也可温婉地引导着自己尚待持续拓展的良性命运。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人,在北京工作近30(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官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题材的作品,主要著作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