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所经历的洛南县畜牧产业发展史
口述/宋新良 整理/萧 军
我叫宋新良,生于1971年6月8日,洛南城关镇人。1991年6月毕业于原商洛农业学校,今为商洛学院,现在洛南县畜牧兽医中心工作。32年来,我一直工作在畜牧系统,先后在洛南县浓缩饲料场、洛南县肉联厂从事过具体的饲料生产和皮革生产,见证了洛南畜牧企业的建设和发展。2018年至2021年担任保安镇鱼龙村脱贫攻坚第一书记期间,又作为技术人员,直接参与了陕西欧标扶贫有限公司的全产业链建设。现在,我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回顾洛南畜牧业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发展历程。
一、传统习俗
洛南人民历来重视畜牧业,洛南人民素有饲养畜禽的习惯。谚语说“富不离书、“贫不丢猪”,“家养两头牛,吃穿不用愁”。遗憾的是,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畜牧业并不被重视,加之科学技术发展缓慢展,牲畜养殖技术落后,饲养管理粗放。资料表明,直到1949年,全县牛存栏8500头、猪11500头,羊742只,禽蛋产量267万斤。
建国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县委、县政府把畜牧业摆在重要位置,设立专门机构,投入大量资金,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促进畜牧业发展。1953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当时,规定给每户留有一定的养猪饲料粮地块,后来又采取减少税收、合理提高畜产品收购价格、发放专项贷款等措施,鼓励发展牲畜养殖。1954年,县政府决定成立洛南县畜牧兽医工作者协会洛南县分会,共有会员301人。
1955年,大抓畜牧兽医队伍建设,成立洛南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在各地开展以改进家畜饲养管理为主的“增畜保畜”运动,按照“畜多、肥多、粮多”的观念,贯彻“预防为主,土洋结合”方针,建立了耕牛保槽合同制度,实行限制耕牛出境售卖、宰杀审批制度,保护了养牛业的发展。
1958年,提倡“社社有公猪、队队有猪场”,农村公社、生产队开始兴办集体养猪场,以记工分的办法确定饲养员,后来根据政策调整,又采取承包公社、队猪场,每年给记一定的工分,作为年终生产队分的依据。到 1958年末,全县生猪存栏达到5.54万头、牛5.91万头、羊2.07万只。
1960年,因自然灾害影响,猪、牛、羊存栏数严重下降。1961年后,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充实、提高”的方针,养猪生产执行“以私养为主,公养、私养并举”的政策。县委、县人民委员会曾做出发展畜牧业的决定,规定了对饲养人员的农村奖励办法。
1963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发展畜牧业四十条》,随后毛泽东主席又发表了《关于养猪的一封信》,在信中指出养猪业必须有一个大发展,并赞同“猪为六畜之首”的主张。洛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全县畜牧业养殖量低,难以扭转发展缓慢这一趋势。
1975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大力发展养猪业的通知》,要求正确贯彻“积极发展集体养猪,继续鼓励社员养猪”的方针,并以养猪为中心,全面发展畜牧业。洛南县及时贯彻这一精神,成立了生猪生产办公室,区、公社都配备了养猪专干,兴办集体养猪场,落实饲料地、圈舍地和饲料粮,制定了奖励政策。到1978年底,全县牛、猪、羊、禽存栏分别达 5.3万头、15万头、3.6万只和13.3万只,较1949年牛、猪、羊分别增长1.14倍、13.04倍和48.52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畜牧业经营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原由社队饲养的猪、牛、羊统一分配到户,实行家庭饲养,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畜牧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企业遍地开花,产业日新月异。
二、重点企业
按照时间先后,或者说“诞生”顺序,我重点回顾三个县办畜牧企业。
首先说说古城畜禽良种场。洛南县畜禽良种场的前身,是原县农建团莽河生产连,占地132亩。经查阅档案资料,一份文头为“陕西省洛南县革命委员会”的洛政办(1982)033号文件《关于成立洛南县古城畜禽良种场的批复》发至县畜牧局:经一九八二年七月二十六日,县长会议研究决定:同意成立洛南县古城畜禽良种场,良种场要加强科学管理,自负盈亏,切实办好,有所贡献。”建场方针是“繁育畜禽良种为主,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事业性质,实行企业化管理”,编制8人,人员由大中专学生分配、畜牧系统调剂和复转军人安置组成。人员经费从1982年起由县财政每年拿出11000元作为经费包干补贴,从 1984 年开始,全部自给,不予补贴。良种场属于事业单位,主要繁育“约克”“长白”等良种猪。2021年底,良种场登记注销,10名职工安置到各镇办农业站,继续从事相关工作。
其次说说洛南县浓缩饲料厂。查阅洛南县编制委员会文件,洛编发(1991)[007]号《关于成立洛南县浓缩饲料厂的通知》,经一九九一年七月四日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同意成立“洛南县浓缩饲料厂”。乡级建制,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编制12人。畜牧局根据县上批复,在城关街道办刘涧社区征地4亩开始浓缩饲料厂建设运营。“九五”期间,省政府继续将我县列入全省 20个生猪基地县进行建设,为落实省政府的决定精神,1995年11月20日县委县政府下发了洛发(1995)72号文件,《关于大力发展畜牧产业的决定》,指出“要把我县饲料业建成一个现代化大产业,对县浓缩饲料厂进行规模扩建和技术改造,承担职能为研发生产畜禽浓缩饲料和全价配合饲料,并负责全县畜禽饲料质量监测”,浓缩饲料厂又征地3.9亩进行了扩建。浓缩饲料厂主要从事蛋鸡和生猪浓缩料、全价料生产,当时建成了全县第一家国营蛋鸡种鸡场,存栏2000只“罗曼”种鸡向全县提供鸡苗,促进了洛南蛋鸡产业的迅速发展。鼎盛时期,全县养殖存量达150万只,位居商洛首位。2021年底,该企业登记注销,33名职工安置到各镇办农业站继续从事相关工作。
接下来说说洛南县肉联厂。洛南县肉联厂是1993年5月26日县政府研究成立的畜牧局下属企业,该企业主要对羊皮和牛皮进行深加工,制作成皮鞋、皮衣等商品,供应洛南及周边地区。其中,皮革制品远销温州辛集以及上海第三皮革厂。为履行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从1994年到1998年,接受了5名退伍军人的安置。1998年,根洛南县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洛企改办发(1998)019文件”批复,洛南县肉联厂改制为洛南县丰汇皮革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于1998年10月5日批准成立。肉联厂将全部资产6293458元出让给丰汇皮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其中,肉联厂国家行政划拨的27.52亩土地,按10%的比例收取372718元计入丰汇皮革公司产,丰汇公司享有土地使用权,并承担按政策规定安置职工的一切费用。新公司成立后,正常运营两年多时间,由于市场变化及及经营理念不够先进,加之国家环保政策规定,现处于停产状态。
三、规模养殖
随着全县畜牧产业长足发展,大家越来越认识到,有规模,才有效益。规模养殖是畜牧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洛南的规模养殖,在猪、鸡、牛、兔各个方面均有可圈可点的地方,我也按照先后次序慢慢说来。
先说说长盛不衰的养猪业。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洛南县支柱产业“三黄一黑”,三黄,黄金、烟叶、黄牛,一黑,就指的是黑猪,政府提倡各家各户养黑毛猪,尽管长得慢,但味道香。“十二五”期间,全县狠抓规模养殖、良种引进、品牌打造、政策落实、项目带动、疫病防控六大重点,跻身到全省的百万头生猪大县行列,先后发展了一批万头生猪示范村、万头生猪养殖场,也曾经从河南牧原公司引进了近万头良种母猪投放到群众中进行饲养。全县通过招商引资,先后成立了陕西华阳良种猪有限公司、雄麒畜牧有限公司,为洛南生猪的晋位升级奠定了基础。公司负责人徐子清为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在陕西全省业界都很有名气。
再说说深入人心的养牛业。洛南县肉牛养殖处于全省各县第20位次左右。因品种优良、规模场数量多,2022、2023连续两年被省上列为“肉牛增量提质行动项目县”,是全省仅有的两个项目县之一,下了犊牛就给母牛补贴的政策群众受益面很广。牛体植黄于上世纪90年代初展开,县上成立了牛黄工作站,指导全县此项工作。石门、石坡、巡检等北路乡镇发展较好,收效明显。为了拓展奶源供应,2023年初,在苏陕协作大背景下,洛南县与南京卫岗乳业联手,成立了商洛卫洛南乳业有限公司。公司计划建设3000头生态智慧牧场、60亩乳品智能工厂、饲草种植示范基地等,将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互动体验等有机融合,迈出了商洛奶牛养殖的第一步。
最后讲讲蒸蒸日上的养鸡业。鸡蛋中含有充足的蛋白质和卵磷脂,是城乡居民最方便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关镇刘湾村就是出了名的养鸡专业村,那里既搞孵化,又搞养殖,引得全县好多地方人都前去学习。全县的养鸡业经历了小户养殖、专业户饲养和规模化发展三个阶段。2019年在城关街邢行园村成立洛南县凤馨乐农业有限公司和2021年6月在四皓街办党沟村成立的华阳圣农业公司,已经成为全县蛋鸡养殖的标杆企业,单场存栏都在5万只以上,年产值达到1000万元。这些养殖场选址离村庄较远、布局设计合理、设施配套先进、设备智能高端、管理科学高效。其中“凤馨乐”牌鸡蛋获农业部名特优新产品称号,并入驻“832”扶贫采购平台,“华阳圣”鸡蛋获得中国著名品牌,两个蛋鸡养殖场均成为产业脱贫的典型。
还要说说后来居上的养兔业。为了配合打赢脱贫攻坚战,2017年8月在保安镇眉底村成立陕西欧标新星兔业扶贫有限公司。目前已建成占地58亩的一期肉兔繁育基地:现代化的办公楼1座,简易冷库80平方米,职工食堂89平方米,饲料库800平方米,门房 45 平方米。标椎化兔舍1200平方米,可存栏量母兔1万只,仔兔4万只,年可出栏商品兔20万只,兔舍的规模和智能化、标椎化水平在整个西北名列前茅,2018年4月份已经投入运营。为了打造肉兔繁育、饲料加工、屠宰冷链三大板块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县政府于2019年6月28日新注册成立了两个公司,陕西欧标新星饲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饲料5方吨:陕西欧标新星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年屠宰肉兔 2000 吨。两家公司作为陕西欧标新星兔业扶贫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于2020年月开始建设,目前已具备调试条件。
四、我的体会
回顾洛南县畜牧产业近30年的发展历程,我个人感觉有几点体会值得分享。洛南畜牧业能够做大做强,离不开四个因素。一是立足县情,方向正确。洛南草多粮足是畜牧业稳健发展的前提。二是瞅准路子,重点突出。企业化的发展思路为特定阶段做出了贡献。三是上下齐心,协同发展。县上历任领导都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把规模养殖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放在议事日程上。四是与时俱进,科技引领。从品种改良、饲料供应、牛体之黄产业链、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引进消化,提高效益。当然,畜牧系统干部职工的通力协作以及全县畜牧养殖户的支持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作为一名畜牧战线的老兵,我深感回首往昔,岁月峥嵘;展望未来,满怀激情。今后,洛南畜牧产业发展将按照“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的工作思路,着力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振兴”的新发展格局,力争全县畜牧业总产值对农业的贡献率达35%以上,为洛南的乡村振兴贡献畜牧力量。

【约稿人感受】宋新良,现任洛南县畜牧中心副主任。毕业30余年从事畜牧工作,又担任过驻村第一书记。是洛南畜牧事业的亲历、亲见、亲闻者。这份材料由萧军提供提纲,并现场采访后形成稿,后经宋新良先生审阅,修改了标题,核对了数据,是一份最接地气的口述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