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对联的起源及发展史
什么是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最早起源于桃符,人们为了驱除厉鬼,会将神荼、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木上,并悬挂于门上,后来桃符上开始出现对联,而到了明代,随着民间对对子的习俗开始盛行,对联这个词便出现了。实际上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就有过年悬挂桃符的习惯,这种习俗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
而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特点,所以对联所用句式有多种形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无拘束,并且通常上联和下联字数和结构都是相同的。

1)对联独特性:对联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另外还有横批,横批在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
2)对联的寄生性:对联的寄生性是指它原本是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的,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另外,它还有很强的包容性,可以兼备其它文体的特征,吸收其表现手法。
3)对联的艺术性: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以诗、词、曲等形式灵活而完美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被赋予独特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变:
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人们从骈文和诗词歌赋中摘取自然成对的对偶佳句,题于壁、楹柱、书斋、桃符等物之上,就成了楹联;人们以口头语句相对,也是对联功用。这里强调一下诗赋中的偶句只是为对联的形成做了文学手段的奠基,对联是在对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诗赋偶句和对联的区别还很大,后面的课程会讲到。只有当对仗句具有原创性,且作为独立文本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关于对联起源之争对实战并无多大意义,这里仅仅让大家粗略了解一下。本朝以前未被国家定位,因此,没有专门文献记载。后世探求源流乃至于联律之争也属必然。

春联的来历和起源
春联,又称“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
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北京大康桃木工艺品--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顾问:中华楹联协会主任倪进祥
诗经学会主任 李瑞林
总编:日月(敬金忠)
讲师:胡愛民 崔艳蕊 刘翠玲
主编:蔡巧灵 柯美柘 李广恒
董德苑 毕见秋 赵偲含
审稿:马书靖 天问 蒋贵龙 凌赣文
袁谷成 杨秀红 张琳 俞子兰
钱秀英 刘巧英 祝红生 李晓华
田卫 野鹤
收稿:刘建萍 成人之美
制作:李凤梅 俞子兰
xishui186.360doc.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