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云海诗韵,男,60后,宁夏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宁夏朗诵协会理事,宁夏作协会员,宁夏网络作协会员,固原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报刊微刊。


话说冬至
文/徐杰
我们知道,冬至,又称“冬节”、“贺冬”,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冬至在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冬至这天,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而南方则是吃汤圆,有些地方有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看,与冬至紧密相关有:一是节气;二是饺子;三是汤圆;四是馄饨;各地还有各种汤的习俗。五是驱寒防冻;六是祭祖祭祀活动等等。所有这些都与古代的节气、风俗文化、医学,战争等紧密相关,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下面我们一一述说。
一是节气。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气,也是古人认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在这一天,太阳达到了南半球的最低点,北半球的人们迎来了寒冷的冬季。古人用日圭测日影,很早便发现这一天日影最长,所以以这一天为始最容易校正,所以古人将冬至日立为一年之始。我国周朝开始以冬至所在月为一月,正月初一,指的便是当月新月初生的这天,为一年的开始。周朝当时已采用地支记月,冬至所在的月份为子月,即现今农历的十一月。
冬至节气有丰富典故传说。
1.冬至的由来与周公测影有关。周公测得每年阳历12月21日或23日之间,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并确定这天为新年开始的日子,因此有了冬至。
2.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冬至有着深刻的传统和寓意。其中最有名的故事之一就是《淮南子》中的“鬼谷子与孟子寒暑之辩”。
相传,鬼谷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军事家和思想家,他非常擅长预测天文气象。有一年的冬至前夜,鬼谷子和孟子一起观察天象。当时,孟子认为冬至是寒冷的开始,而鬼谷子却认为冬至是寒冷的最高点,之后天气会逐渐变暖。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鬼谷子提出了一个实验。他让人们在冬至这一天割下一根柳枝,并在室内养护。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柳枝逐渐变绿,新芽也开始生长。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了鬼谷子的说法,即冬至后天气会逐渐变暖。
3.《淮南子》中的冬至传说。《淮南子》是一部汉代经籍,其中有一则关于冬至的传说。相传,古时有一位叫阳城氏的人,他发现在冬至这一天,南方的太阳往北升起,北方的太阳却往南下降,因此阳城氏认为冬至是阳气开始恢复的时候。这个传说表达了人们对冬至渐暖的期待和对阳光、阳气重要性的认识。
4. 嫦娥奔月与冬至。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的著名传说之一。相传,古代有十个太阳,给地球带来了炎热和干旱。为了拯救人民,英雄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太阳照亮人们的生活。后羿的妻子嫦娥因为误闯禁地,被贬为月宫中的仙女。而每年冬至这一天,嫦娥会在月宫中举办盛大的宴会,她会嫁接上苗寨中种的不同颜色的桃木作为盛宴的桌子,并且为人间带来温暖和美好。
5. 南方的隆冬与北方的盛夏。冬至之后,南方温暖的气候逐渐转为寒冷,而北方则迎来了炎热的夏季。这一现象在中国南北方民间流传着一个寓意深长的传说。相传,在古时有两位神仙分别管理南方和北方的气候。南方的神仙害怕寒冷,将冬天给北方,自己则保持温暖。而北方的神仙害怕炎热,将夏天给南方,自己则保持凉爽。这个传说告诉人们,冬至后寒冷的天气是南方神仙的赠与,北方则因为他们怕热而陷入了炎热的夏天。

二是冬至与饮食方面。
1. 人们最熟悉是饺子。饺子在古代与医学相关连。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在冬至这天,我国最普遍的食俗便是吃饺子。相传吃水饺的历史要追溯到汉末。当时河南南阳出了个"医神"张仲景。他原来在长沙居官,告老还乡时,正逢腊月。张仲景见到整天为生活奔波而衣不遮体的穷人,面对寒风刺骨的冰天雪地,好多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十分难受。冬至那天,他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盘起火灶,专门熬一种"去寒娇耳汤",舍给穷人们喝,治疗耳朵的冻伤。这种药汤是用羊肉、辣椒和一祛寒温热的药材合煮而成的。人们喝了汤,他又把剩下的羊肉和药材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称作"娇耳"(有的写作"矫耳"、"胶耳"),下锅煮熟,分给人们每人两只。喝汤吃"娇耳"后,人们浑身发暖,两耳起热,治好并保住了冻坏的耳朵。后来每到冬至日,人们就模仿张仲景做"娇耳"煮食并喝热汤,日久成俗, "娇耳"也传久生变,又有了"饺子"、"扁食"、"水饺子"、"水点心"等地方性名称。冬至日吃饺子的习俗就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因此,人们从此以后便将冬至与吃饺子联系在一起。如今,在冬至这天,中国北方的家庭会聚在一起包饺子,既能享受美食,又能表达对冬天的祝福。
2. 吃馄饨。馄饨起源于人人都知道的西施之手,是我国南方有些地区冬至的食俗。馄饨四川人叫"抄手",广东人叫"云吞",因其煮熟后像荷包蛋,为混沌初开,故名"馄饨"。据民间传说,春秋时吴王夫差沉湎于歌舞酒色,某年冬至歌宴,嫌肉食腻肥,很不高兴。西施乃用面粉和水擀成薄薄的皮子,内裹少许肉糜,滚水一氽之后,随即捞起,加入汤汁,进献夫差。夫差食之赞不绝口,问为何物。西施信口以"混沌"作答。此后,馄饨这一美味就逐渐传至民间。虽然人们平日也偶尔吃吃馄饨,但冬至那天却人人都要品尝一碗,不单是纪念西施的创造,还为了庆贺冬至的"一阳出生"。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当时杭州冬至习俗:"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享先则以馄饨,有'冬馄饨年拨'之谚。贵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可见在宋朝,杭州的人们已经有冬至吃馄饨和以馄饨祭祖的风俗。晚清绍兴学者范寅在{越谚。饮食》中说馄饨"或芝麻糖或醢肉裹以面粉,冬至时食"。可见古代绍兴还有甜味的馄饨。
3. 吃汤圆。汤圆是南方普遍流传的重要冬至食品之一。又称团子,团圆子、丸子、圆子、冬至圆等.汤圆是一种由糯米粉制成的圆球状食物,有的加陷儿。象征着团圆和和谐。古诗有"家家捣米做团圆,如是明朝冬至天"句。因圆于是圆的,可相争"阳圆",所以,冬至吃圆子的主要用意是为了庆贺"阳生",同时寄予祈求团圆喜庆之意。关于吃圆子的由来,在浙江南部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位樵夫上山砍樵,不慎跌人深涧,不能脱险,就采摘状如汤圆的野生之物"黄精姜"来充饥,才免饿死。十几年后,樵夫遍体长了毛,身轻若燕,竟然飞回家里,但已经不会说话了,给他米饭也不吃。家里人就为他做了糯米汤圆。他一见汤圆。以为是黄精姜,就吃起来。后来慢慢恢复了本性,在冬至日竟开口与家人说话了。从此便有了冬至吃汤圆的习俗。我国台湾冬至也吃汤圆,并且要做成红、白两种颜色。按老辈人的说法:不吃金丸(红汤圆)、银丸(白汤圆),不长一岁。
4. 有些地方有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我国陕西及河北地区在冬至日还有吃"红豆粥"的习俗。这原本是我国远古时的一种习俗。在{荆楚岁时记)中亦有记载。两汉六朝时,人们相信传说中工共的儿子在冬至日死的,死后变成疫鬼,但疫鬼怕红豆,所以大家便在冬至日煮红豆粥以避疫。在我国民俗传说中,红豆与桃木都是具有驱灾避邪的神力,这种民俗对日本也有影响,所以日本也有在新年将豆子撒出去禳灾的习俗。
5. 在食品加工方面,人们在冬至日也有不少创造和经验积累。如浙江人多在冬至日春米,称作"冬舂米",说是这天舂米可避免易碎和多糠.减少损耗,并且这天舂出的米久放不变质。绍兴人在冬至日酿造的"冬酿酒",如"红酿酒"成乳白色,香气扑鼻,特别诱人;更有用特种技法做成的"酒窝酒"、"蜜殷勤"是赠老人、送亲友的佳品。湖南宁远人在冬至日"多割鸡宰猪,将肉阴干",做成"冬至肉",味道非常香美。这些,在现在仍有研究和开发价值。

三是冬至与养生的关系
冬至与养生相关的典故,那就是“冬至补一日,一年无疾病”。相传,冬至这一天,人们要吃一些补益身体的食物,如鸡、鸭、猪肉等,以增强体力和抵抗力。同时,人们还要多喝一些热汤,以保持身体的温暖。这个习俗源于古代的养生理念,人们相信只要在冬至这一天好好养生,整个一年都能保持健康。
四是冬至与祭祖祭祀方面。
1. 冬至在古时是一岁之首,所以现在民间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古代天子在冬至这天,要举行祭天的仪式,以祈风调雨顺。北京的天坛自明成祖迁都后建成,一直是皇帝祭天的地方。中国古时的地图南方在上而北方在下,因此天坛建于京城的南郊,其正南位为吴天上帝。虽然在五行方位上南方属火是夏季,但因夏至二阴生,阴气属地,所以古时天子在夏至日祭地,地坛建于京城的习北郊,而冬至一阳生,阳气属天,所以古时天子在冬至日祭天,天坛建于京城的南郊。清朝的旗人在冬至日不但祭天,同时也祭祖。在祭典之后用祭祠用的猪肉煮成白肉,与同来祭天者分享神馀, "吃白肉"于是便成为旗人在冬至日的特殊食俗。
2. 我国潮汕地区民间冬至这天称为"小过年"。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在这一天要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潮汕人吃甜丸的食俗与台湾人吃汤圆很相似,并且还包含着一个有趣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要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处。这一天家人如不慎碰上它,便是好兆头。如果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门拜访,让外人碰上它,这些外人也会交上好运。所以,这一天人们不希望有外人上门拜访。还有一种说法专放给老鼠吃的。相传五谷的种子,是老鼠从很远的地方咬来给农民种的,农民为报答老鼠的功劳,约定每年收割时,应留一小部分不收割,留给老鼠吃。后来,因为人们贪心,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一气之下便向观音娘娘投诉,观音娘娘听后也觉得可怜,便赐给它一副坚硬的牙齿,叫它以后搬进人家屋内居住,以便寻食,自此,老鼠便到处为害了。按潮汕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一般情况,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过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但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则气候好,便于上山野餐。
3. 相传,在古代,汤圆是用来祭祀祖先的食物。

五是与冬至相关的歌谣:九九消寒歌。
我国大部分地区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小节,共分为九九八十一天。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到了,冬至又名‘一阳生’,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俗称“数九、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中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九九消寒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这首歌谣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不同时间的季节变化。也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六是与冬至相关的消寒习俗:消寒图。
与九九消寒歌相对应的消寒习俗是九九消寒图。比起九九消寒歌,消寒图出现较晚。消寒图的形式很多。简单的是画纵横九栏格子.每格中间再画钱形,共得八十一钱,每天涂一钱,涂法是"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民间歌谣谓:"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或者选择九个九画的字联成一句,放在格中,也是日涂一笔。一般选用的九画字联句为"庭(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徐珂<清稗类钞.时令类》载: "宣宗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一句,各句九盲,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曰九九消寒图……自冬至始,日填一划,凡八十一日而毕事。"除以上的两种以外,更有一种"雅图",是画素梅一枝,梅花?共计八十一,每天染一?,都染完以后,则九九尽,春天临。(帝京景物略》云:"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八十有一,日染一?,?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日'九九消寒图'。"更有韵致的是,妇女晓妆染梅。明人杨允浮(滦京杂咏一百首》咏及此俗,其自注云:"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这种设计,可谓独出机杼,由梅而杏、由冬而春,季节的变换又与佳人晓妆的胭脂联系,真让人叫绝。无怪乎杨氏诗以咏之:"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初回。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七是冬至与战争相关典故。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境,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残暴。老百姓对其痛恨之极,因此用饺子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小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安宁生活。
八是冬至与诗词。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
诗云:
西北风袭百草衰,几番寒起一阳来。
白天最是时光短,却见金梅竞艳开。
在冬至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诗人们也会生发出特别的感触,一起来读一读经典后几首冬至诗词吧!
《一剪梅》(冬至)
宋代:程垓
斗转参横一夜霜。玉律声中,又报新阳。
起来无绪赋行藏。只喜人间,一线添长。
帘幕垂垂月半廊。节物心情,都付椒觞。
年华渐晚鬓毛苍。身外功名,休苦思量。
《减字木兰花》(冬至)
宋代:阮阅
晓云舒瑞。寒影初回长日至。
罗袜新成。更有何人继后尘。
绮窗寒浅。尽道朝来添一线。
秉烛须游。已减铜壶昨夜筹。
九是冬至在现代社会。
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节日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冬至依然被看作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人们会利用这个时刻,与家人朋友团聚,品尝美食,感受温暖和关爱。冬至节气的典故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古老的传说,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通过了解和传承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珍惜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和温暖。让我们在冬至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一起感受岁月的流转,品味生活的美好。
从以上可以看出:一是冬至做为节气,与农时相关,概因古时是农耕文化。二是冬至与饮食相关,概因“民以食为天”。三是冬至与祭祖祭祀相关,概因古时文化是佛道儒各家文化齐鸣,盛行祭祖祭祀活动。四是文人骚客附韵风雅也为冬至添上更多的诗词等文学作品。下面汗颜创作一首现代诗和一首词,不敢与古人相比,凑个笑话,以食读者。

冬至
文/徐杰
夹起冬至饺子 突然
突然感到拽起生活酸甜苦辣串串
从日月 从风雪雨霜
从五千年文化 从童年雅嫩目光
从春夏秋冬 从一片盘旋落叶
从千年枯木
想醮点调味 饺子滑落
心中感慨随热泪 流下
蓬勃而发 拨开饺馅
一粒亲情滴在 滴在心头
那样沉重 一片乡愁盘旋
攀绕思念 那样牵肠挂肚
五千年峥嵘风云 铁蹄声碎
狼烟冲天而起 诗韵文雅而笑
是饺馅 不 绝对不是
怎么说 冬至也要吃饺子
既使防冻 一片风雪
离骚中飘出 史记也曾记载
记载在饺馅中酝酿
酝酿孙子兵法 酝酿一段甜美爱情
馅中如糖 酝酿文人骚客文字
辞章赋词 馅中添醋
最高楼.冬至
文/徐杰
冬至好,梅韵傲霜飞,满目冻河溪。
冰棱棱地枝撑雪,热腾腾地饺生姿。
馅飘香,沽酒饮,尽思归。
吹一阵,西风寒凛畏。
吃一个,香涎流口齿。
寻乡俗,炕头儿。
馋贪哙赏云霄处,恨浓冬至泄天机。
数风流,谁扣问,九天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