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飞雪
作者 萧世义
这都过了大雪节气,京城才迎来了今冬的第一场雪。虽说来的晚了些,但雪下的大,时间长。准确的说,是两场雪叠加在一起,足足下了三天三夜。这也是北京城几年来少有的大雪。对于下雪,人们有喜有忧,年轻人欢呼雀跃,忙着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在雪地上追逐嬉戏。摄影爱好者忙着抢拍雪景,生怕这天然美景瞬间即逝。北京看雪景有几个好去处。站在景山公园万春亭上俯瞰紫禁城,一览无余。晴日金碧辉煌,气象万千。雪后,则是银装素裹,琼楼玉宇。紫禁城的角楼更是美不胜收,传说,当年建角楼时设计师百思不得其法,想不出满意的设计方案。有一天一个白胡子老头推着一车自编的蝈蝈笼子叫卖。设计师一见编制精美的蝈蝈笼子,立刻来了灵感,很快绘出角楼的设计图纸。据说这是鲁班爷显圣,说完就不见了。凡拍故宫雪景的摄影作品都少不了拍角楼,有不少还获了奖。
前不久,北方地区少雨雪,天干物燥,致使流感肆虐,呼吸道疾病盛行,有的小学校整班或全校停课,医院人满为患,挤在楼道里排队输液。这场大雪,湿润净化了空气,大大缓解了疫情。对我国北方的产麦区改善了墒情,为冬小麦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瑞雪兆丰年”,预示着明年又是一个好年景。北方有一句谚语“麦苗盖雪被,枕着馒头睡”。当然,有利就有弊,下雪会给出行带来不便,造成交通困难。下雪的第一天北京就有上千架次飞机、几百对火车晚点或取消。积水潭医院一天就收治跌伤患者200多人。这几天,忙坏了机场、车站和公路上的扫雪清障人员,他们开足马力,加班加点,保证道路的畅通。让我们向他们道一声谢谢,您们辛苦了!
北京赏雪景,不能不提到“西山晴雪”。“西山晴雪”是乾隆帝钦定的“燕京八景”之一。说的是 在冬季的晴日,观看西山的雪景。北京西山有许多旅游圣地,如香山碧云寺、卧佛寺、八大处、玉泉山等。到了冬季,西山的皑皑白雪在阳光照射下显得分外妖娆。
自古描写雪景的诗句不胜枚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唐代大诗人柳宗元的传世名篇,诗中选择千山万径,人鸟绝迹这种最能表现山野严寒的典型景物,描绘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接着勾画独钓寒江雪的渔翁形象,借以表达诗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感孤寂的情绪。
李白在“北风行”中写道“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极尽夸张之能事,让人佩服,但又让人感觉都在情理之中,只是比“鹅毛大雪”更大了一些。
唐军旅诗人卢纶《塞下曲》写道“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诗人描写在风高夜黑的夜晚,匈奴单于率军逃遁,在我军列队准备出击时,下起鹅毛大雪。表现了将士们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必胜信心。
宋张元《雪》中写道:“五丁仗剑决云霓,直取天河下帝畿。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他把一场普通的大雪,写得形象生动。似乎看到五丁与帝在天河大战,败鳞残甲满天飞舞的动人景象。毛泽东主席非常喜欢这首诗,曾在《念奴娇.昆仑》中化用后两句。
要说描写雪景最好的还是毛泽东,毛泽东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后,率长征部队到达陕北,在陕北清涧县他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高原,欣赏北国美丽的雪景,写下了这首情景交融、气吞山河的壮丽诗词。《沁园春。雪》被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一直是众人的最爱,每次读来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看到了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不由使人沉醉于这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之中。这首词因雪而得,以雪冠名,借雪言志,是诗人所思所想的真实流露,更是诗人对许多重大命题给出的回答。其情感之真挚、寓意之深远、哲理之精辟,令人拍案叫绝。
1945年11月14日,《沁园春。雪》在重庆《新民报。晚刊》首次公开发表。它像一颗重磅炸弹,在山城重庆引起强烈反响。蒋介石慌了手脚,下令组织御用文人写诗词进行围攻,但所写作品无一能与毛泽东的词媲美,相形见绌,连连败下阵来,急得蒋介石大骂“娘西皮”。
《沁园春。雪》开门见山的写“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直接点出描写的地域是中国的北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何等豪迈。进而描写“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以上都是写景的,形象地描写了我国北方大地的银装素裹,一片冰封世界。下半阙转入写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例举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他们都是历史上改天换地、彪炳青史的风流人物。但推动历史进步和创造历史的是人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和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他们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词的结尾“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非常巧妙。像一首急促地琵琶曲,戛然而止,一句话点出了词的主题思想。此处无声胜有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不能不叫人叹为观止。
京城飞雪,让人兴奋,让人感慨万千,让人怀古思今。让人沉浸在幸福的回忆和美好的憧憬之中。“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祝祖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梦。

萧世义,男,汉族,生于1942年8月,中共党员。原籍河北省正定县新城铺镇。现为中共中央办公厅电子科技学院副局级退休干部,副教授,中国书法研究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书画协会会员,柳倩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石家庄市作家协会会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