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诗歌写作体会
作者/孙开铭(武汉)
唐朝襄阳人张继,客居他乡,在苏州城外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钟声敲击我的脑海,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她虽是一种“愁”味,却穿着美丽的外衣,以十分优美的形式和情调出现在你的面前,忧闷的夜晚,默诵一遍却可解除身心的疲惫,慰藉苦涩的灵魂。
其实,就像人间处处有真情一样,生活中处处有诗意,她时时会扣击你的心扉,根本用不着查古籍去寻找,只是我们过于忙碌,或过于浮躁,没能发现或无意赏玩罢了。我也曾读过当今面世的诗,或是拟古的,或是现代的,但很难如愿以偿,有的甚至坚涩难懂,让人坠入五里烟云。这可能是诗如今普遍地远离读者,不为读者接纳的原因了。
诗究竟怎样写才能更贴近群众,唤起读者的热情?毛泽东主席在给陈毅同志的信中曾说过:“将来的趋势,很可能从民歌(古曲)中吸取养料和形式,发展为一套吸引广大群众的新体诗歌。”这话是有道理的。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的诗百分之九十是民歌,诸子百家书中零碎保存的《击壤歌》、《涂山歌》之类也是民歌。至于文学史中的脍炙人口的名篇《孔雀东南飞》、《敕勒歌》、《江南可采莲》、《木兰辞》、《江南弄》、《乌夜啼》等无一不是民歌;《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仿民歌的作品。这类作品才是古往今来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诗。基于以上认识,每当灵感袭来时,我“东施效颦”也试着借鉴民歌的写作特色,写了一些诗,凑合一起,有了如今的集子。当然,在付梓时,心中难免忐忑不安。——说实在的,真怕一片丹心,不为读者理解,或者让读者破费,浪费了读者宝贵的时间。
感谢身边的朋友、领导、师长的关心、鼓励和帮助,使该书终于顺利出版,没有他们的友情关照和大力支持,就没有这本书的问世。
遗憾的是,由于作者才疏学浅,加之时间仓促,本书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尚祈广大读者朋友多多指教,海涵!
(本文是作者为自己的诗集《哲理与抒情》一书写的补记,做了适当的删节,写于此,和大家交流)



作者简介:孙开铭,湖北襄阳人,现居武汉,国企员工。大学文化,工程师,高级技师。爱好文学,先后在中央、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小小说等文学作品百余首(篇),其中有部分作品获国家及地方文学大赛奖。出版有诗集《哲理与抒情》一书。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陈昌文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