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耄耋释注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处厚不居薄;处实不居华
憨子
提要:本章在把德分为上德与下德的基础上,指出礼是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为此呼吁统治者“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当然,这也是君子处世的基本指导思想。
[原文]
上德不德①,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②,是以无德③。上德无为而无以为④;下德无为而有以为⑤。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⑥。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⑦,而乱之首⑧。前识者⑨,道之华⑩,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⑾,不居其薄⑿;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注释]
①、上德不德:上德,上等品德。不德,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此句意为,具备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②、下德不失德:下德,下等品德,与上德相对。,不失德,形式上不离开德,恪守形式上的“德”。③、无德:只有形式上的德,没有真正的德。④、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意为:上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无心作为。⑤、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此句意为下德之人顺任自然而有意作为,显然前后矛盾不通。马王堆帛书无此句,应该从帛书。⑥、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扔,意为强力牵引。⑦、薄:不足、衰薄。⑧、首:开始、开端。⑨、前识者:先知先觉者,有先见之明者。⑩、华:虚华。⑾、处其厚:立身敦厚、朴实。⑿、薄:指礼之衰薄。
[译文]
具备上乘道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品德,因此实际上是真正的有“德”;下乘道德的人拘泥于形式上的德,表面上不离失“德”,实际是没有“德”。有上乘道德的人顺应自然无意表现自己的德,下乘道德的人有所作为就故意表现自己有德。上乘之仁的能够有所作为,但却无意表现自己的仁,有上乘之义的人有所作为就有意识的表现自己的义。有上乘之礼的人有所作为,但如果没有得到回应,于是就扬着胳膊强迫别人服从。所以,失去了“道”之后才有“德”,失去了“德”之后才有“仁”,失去了“仁”之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也是祸乱的开端。所谓的“先见之明”,不过是“道”的虚华,是导致愚昧的首要原因。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浅薄;追求纯真的朴实而远离虚假的浮华。所以要舍弃浅薄虚假的浮华的礼而采取朴实敦厚纯真的道德。
[耄耋释注]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道经》两部分。这一章是《道经》的开篇。在《道德经》里比较难于理解。
老子认为,“道”的属性表现为“德”,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道”与“德”不可分离,但又有区别。因为服从“道”、按照“道”行事才是“德”,用现在的哲学语言说,“道”是客观规律,“德”是方法论,人类认识并按客观规律办事才是“有德”。因此“德”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下“德”是形式上按照“道”办事,实则是企图实现自己的心愿。
《道德经》,一方面谈“道”,一方面论“德”。道是客观规律,德是按照规律办事(无为)。老子认为“上德”是完全合乎“道”的精神。二十一章曾写道:“孔德之客,唯道是从”;二十八章说:“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五十一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以上所讲的“孔德”、“常德”、“玄德”都是指这里所讲的“上德”。从政治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谓“上德”,显然它不同于儒家所讲的“德政”。老子批评儒家“德政”不顾客观实际情况,仅凭人的主观意志加以推行,这不是“上德”,而是“下德”;而老子的“上德”则是“无以为”、“无为”,它不脱离客观的自然规律,施政者没有功利的意图,不单凭主观意愿办事,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无为而无不为,即把“道”的精神充分体现在人间才是真正的“有德”。但是“下德”是“有以为”,即宣称自己服从自然(“无为”),但却抱着功利的目的,任着主观意志办事。
接着上面的观点,老子把政治分成了两个类型、五个层次。两个类型即“无为”和“有为”。“道”和“上德”属于“无为”(完全按照规律治理)的类型;仁、义、礼属“有为”的类型。五个层次是道、德、仁、义、礼。这五个层次中,“德”和“仁”是两个不同标准,但“德”只是指“上德”,不是“下德”。失道而后德,这是在无为的类型内部说的,失道则沦为下德。失德而后仁,这是指离开了“无为”的类型即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办事后才有了“仁”。仁已经是“有为”的类型了,所以“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就是在“有为”范围内所显示出来的不同层次。在本章里,老子用了“大丈夫”一词,是全书唯一使用的名词,有人将此解释为“智慧很高的人”,原意大约相同于此,但其中也包含有豪爽、果敢、刚毅的内容。老子感受到礼带给世界的混乱,所以在十分激动的情绪下使用了“大丈夫”这个词,并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本章使用了一些具体的规范把人的思想行为定格在固定的形式中,即按忠信行事,不执行浅薄的礼。所以老子对政治的最低要求是摒去“薄”和“华”,恢复“厚”和“实”。
在本章中,最引人注目,也为历代儒家所不能忍受,也令当代人很难理解的是对“礼”的鞭挞:“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那么应该如何理解这个结论呢?
老子曾经做过周朝“守藏之史”即国家图书馆馆长,应该是非常熟悉周朝完整的社会制度和各种不同的礼仪规定。即周礼。所以才会有孔子问礼于老子,但两人对“礼”的看法却大相径庭。
在孔子眼中,“礼”规定了不同人的不同等级地位、明确不同等级的人的言行规范,使上下尊卑有序,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根本制度,所有的人都要按照“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连婚丧嫁娶这样的家长里短的事情都要按“礼”来办,超越了礼就是“忤逆犯上”的大事情。比如周礼规定只有天子(周王)这个等级的才可以看八列六十四个人的舞蹈,而只有卿身份的季子竟然也让八列六十四个人在家里跳舞,孔子知道后就愤怒的大呼“是可忍孰不可忍”(见《论语·八佾篇》)。在孔子眼里,礼甚至高于仁和德,他认为,人“不学礼,无以立”,“克己复礼为仁”。孔子的一生都用来恢复周礼。恢复周礼,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
大约是国家图书馆馆长读的史料书籍很多的缘故吧,老子的思考远比孔子要深刻得多。他认为,真正好的社会是人人自发讲忠信、讲道德,不需要人为的制定出一套社会秩序、言行规范来约束、制约的,人的内心会自我约束的(上德不德)。如果到了要人为制定制度(礼)来约束人的行为,那说明这个社会已经生病了。所以,他说礼的出现表明忠信的丧失,因为人们不讲忠信,不守道德,不得不用宗法制度(礼)来约束人的行为。并且,因为“礼”的产生,导致社会开始混乱。
那么,礼制是用来约束人们言行的,是维护社会和谐的,怎么就会成为“乱之首”呢?
在老子看来,“礼”的实质就是把本来淳朴憨厚平等自然生存的人们分成不同的等级不同的地位,还明确规定上尊下卑,处于低等级和下位的人必须无条件的服从高等级和上位的人,这就违背了“道”,违背了人人自然平等的客观规律。既然上尊下卑,上可以养尊处优,下只能卑躬屈膝,那么谁会甘愿处于低等级和下位呢?谁不想进入上等社会,享受上等人才能享受的灯红酒绿呢?于是,上尊下卑的礼制必然导致社会更加混乱。
老子的这种看法,就像是像绝顶的武林高手一剑封喉,直指“礼制”的要害。而当时的社会现实也一再证明着老子的正确:诸侯争着当王,家臣争着当诸侯,甚至最底层的如跖这样的人也聚集起来横行无忌。可怜的孔子看不到“礼”是祸乱的根源,于是就只能是“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的奔忙于诸侯之间,不断地被诸侯像驱赶野狗一样踢出国门。
当然了,从2000多年的中国社会看,因为孔子追求以“上尊下卑”为核心的礼制,这对掌权的上等人来说非常有利,他们极需这样的“和谐”社会,于是活着时像流浪狗一样的被诸侯们驱逐的孔子在死后就被后世的专制统治者抬了出来,儒学成了“国学”,实则为“官学”,孔子成了“圣人”,实际只是招牌。而反对上尊下卑的礼制,主张服从自然规律的老子就被边缘化了。
正因为2000多年来的中国统治者以礼制治国,上尊下卑的礼制秩序成为中国社会的基本制度,所以,居于上等地位的统治者尤其是皇帝享有为所欲为的特权,于是乎,谁都想觊觎更高的位置,就连与人佣耕的陈胜都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就演变出一场又一场的争夺统治权的血腥争战。有意思的是,那些犯上作乱的所有“乱臣贼子”,其争夺上位时丝毫不尊礼制,而一旦犯上作乱成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地位,就立即信誓旦旦的提倡儒学,完善礼制,以维持自己夺得的地位,即使如朱重八这样在礼制下无法生存,不得不揭竿而起的最下等人,一旦变成最上位的皇帝,也同样提倡礼制来维护自己的上等地位。这正是汉以来孔子及其儒学地位却越来越高的根本原因。
老子反对上尊下卑,但囿于他所处时代条件的限制,他能够指出“礼制”的要害,但却不能阻止“礼制”的实施,消除“礼制”的危害。但他反对礼制,认为礼制是社会动乱根源的思想是正确的。2000多年后,资产阶级提出人人生而平等,以民主自由的思想取代上尊下卑的等级社会,这其实就与老子的思想相一致。试想,当国家最高领导如总统、总理与普通公民地位平等,不能有超越任何普通公民权利的特殊权利,只能按照全体公民的意愿行政的时候,公民还会羡慕觊觎总统、总理的地位么?如此,社会能不和谐么?
作者简介:
刘彦强,笔名憨子,陕西咸阳人,高级教师。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政治教师,曾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坡刘村志》等书,并主编或参编多种教辅读物。教学之余,也写些杂谈散文以及诗词,散见以哲理性见长。有百余篇散文、诗歌散见于多种刊物,并有《佳儿传奇》、《生死孽缘》、《雪夜惊魂》、《情断大年夜》等小说问世。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