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成长
-----《道德经》启示录之五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释: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
第5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u:二声)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o:二声)龠(yue:四声)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5章译文:天地无所谓仁爱,对待万物像对待祭祀时草扎的小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然生长;有道的人无所谓仁爱,对待百姓也如同对待刍狗一样,任凭百姓自己发展;天和地之间,不就像一个风箱吗?虽然中空但永无穷尽,越鼓动风量便愈多,生生不息;政令名目繁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败亡,不如保持虚静;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思绪流萤: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u:二声)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是说人对待世间万物时,应尊重万物的自然生长规律。
人在路上,能看到很多树木的生长;可是,唯竹子的成长,给人的启示最深。据说,竹子用4年时间,才长出3cm;而从第五年开始,便会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生长,且再用六周的时间,就能长到15米。
竹子的这种特殊生长方式,区别于其它树木,因为前面的四年时间,竹子只将根须扎进土壤数米,这才有了第五年的厚积薄发;做人做事亦是如此,对所做之事或选定的事业,如没有竹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执着、储备和专注,就无法熬过最初几年的“蓄力扎根”和长出“三厘米”,更难有脱颖而出和根深叶茂的后续茁壮成长。
同样,从另一个角度看,竹子的使用价值亦如人生;譬如同样的两根竹子,一根做了晾衣杆,另一根却做了笛子,而做了晾衣杆的竹子,要在风吹雨淋中,逐渐枯萎,也无法体现更多的价值;相反,做了笛子的竹子,却因吹出了名曲,价值千金;那么,再看晾衣的竹竿,只挨过一次砍伐,笛子却经历了千刀万剐的精雕细刻;所以,竹子成就的器物不同,产生的作用和价值也不同;人生亦是,经得起打磨、耐得住寂寞、扛得起责任、肩负起使命的人,才会赋能全新的作为,绽放耀眼的价值。
国学大师钱穆说:“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肯下笨劲”;例如,都知钱钟书博学,却不知他念大学时,一周读中文经典、一周阅欧美名著,交互行之,四年如一日,每当赴图书馆借还图书时,必怀抱五六册,且每阅读完一册,必作札记,而代表他学术成就的《管锥编》,竟引述了4000多位名家上万种著作内的数万条书证,汪洋恣肆,博大精深;如此,这种“心在一艺,其艺必工,一心在一职,其职必举”的精神,鉴明了成长的艰辛,非一蹴而就,而人们所谓的“人生开挂”,不过是“面壁十年图破壁”的功力累积所致。
可见,人生的成长与发展,当规避“急功近利的速成效应、盲目决定的冲动状态、寄托别人的虚无希望、预支明天的提前烦恼、烂人烂事的随意纠缠、不分轻重的耽误时间、陷于过去的后悔自责”……并且,更应明白: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张扬源于浅薄,谦逊基于厚度;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给人尝;能为人着想,顾全大局,合作共赢,才会更进一步地拓宽业绩,走向更好的结果;而且,也验证了建功立业者,多是虚圆之士;愤世失机者,必是执拗之人;那么,凡成就大业的人,也就多是宽厚圆融、灵活、应变之人;凡是惹是生非,遇事坐失良机的人,必然是那些性格固执,不接受别人良好建议的人。
但是,为人的“圆融、灵活和应变”,不是圆滑世故,更不是平庸无能,而是一种宽厚、通融的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肯吃亏、能容人的抱朴守拙;至于“出奇制胜”的“奇兵”,也往往是“熬”出来的技能;“弯道超车”,也是具有了可承担车毁人亡代价的胆识;拼尽全力,才会有毫不费力的表象;颠簸周折,才会发现最大的捷径,却是脚踏实地;曾国藩以“未来不迎,当下不杂,过往不恋”的话自勉,说明无端的较劲,心中必溢满负累;有时,人与人的差距,仅是差在那么一点点,却决定了人生各领风骚;而那些处处与自己、他人、命运较劲的人,却忘了应对眼前事须有的“潜下心来”;这也看出,人生的艰难处,似空中走钢索,只有心无杂念的人,才能驾驭平衡,顺利走到对岸。
那么,人的持续努力,该是闲时不放过时时精进,才能抵御忙碌时的紧张抓狂;静中的蓄力不落空,亦是调整情绪、促进执行的基础,而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把心放正放宽,不以狭隘、片面的观点对待他人,心平气和看世界,穷尽道理去读书,当是培养识趣和睿智的前提条件;如此,尽管容颜和激情都会被岁月有所损耗,而一颗乐观、幽默、感恩的心,却会依然持续发光……这时,再遇到事情时,就会不再推诿责任,而是反躬自省,多找自身原因,进而实现不断蜕变自我,塑造更好自己的目标。
比如曾国藩,曾参加了七次考试,才考上秀才,而在第六次落榜时,考卷还被当成了反面典型;但是,他不气馁,回家后,一头钻进书房,反思总结失利的原因,明白问题出在自己写的文章,太过于拘谨,缺乏大局观,不够大气;随后,他针对自己的不足,开始下苦功,最终中了秀才、考上进士,进入翰林院;这说明,及时反省是一面镜子,可照见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心宽似海,淡若清风,常思己过,肯于服输,物来顺应,从容以对,才能尽快抵达成功的彼岸。
丰子恺也说:“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指出人既便心怀所求的目标,也不必时时剑拔弩张、盲目较劲、过份苛求,偶尔同自己握手言和,让自己心中荡起云淡风轻,亦会营造出一份轻松、从容的韧劲,进而出现遇事不纠结、不怕事;事来如兵至,但不应慌乱,亦不必躲藏,迎面而上,择机破解,方能勇敢地再次冲向目标,收获可喜的局面;再如,曾国藩读书时,一页书没读懂,坚决不读下一页;一本书没读完,决不读另一本;如此,今天只做今天的事,该解决眼前事时,只解决此事,不拖泥带水,不迷乱方寸,专注的行动,才会迎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前行路上,也需要“收住脾气、释放睿智”的平静;有时,说话也是一种能力和智慧,当嚎叫无法解决事态时,收住脾气,就能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能积攒福气;“略带三分拙,兼存一线痴,微聋与暂哑,均是寿身资”(李渔《闲情偶寄》),道出了示弱不逞强的人,不是愚笨,而是懂得了“为人处世须藏三分拙”,进退适宜,才是大智慧;古语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人生在世,做个聪明的糊涂人,方能处处顺遂。
忍人所不能忍,方能为人之所不能为;《燕山夜话·涵养》中说:“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说明一个“忍”字不是怯懦、退缩,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沉稳;佛家“难忍能忍,难舍能舍,长时苦行,方成佛果”的所言,亦说明“身做好事、言说好话、心存好念”的“忍耐”之中,藏有智慧;孟子也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这也是说人要心中“有善念,存好心、做好人、行好事、说好话”,必有善果。
综上观之,人生修炼的境界,当“得而不喜,失而不忧”;这是讲处理万事,如“心神不宁”,必将“痛苦不堪”,结果也难遂心愿,不如持有一颗平常心,淡看得失、纷纭,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随方就圆,才会收到“无处不自在”的效果;那么,做到了这样,也就自然明白了小人相交,舍方执圆;君子相交,随方就圆;而顺其自然,且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喜无声,当是做人成长的成熟境界。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人,在北京工作近30(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官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题材的作品,主要著作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