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七连连长支桂珍

申卫华
说起运河,但凡是土生土长的淮安人,均能说出个子丑寅卯,但如果提起运河上的“五七连”,恐怕就知之甚少了。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初,在里运河的轮埠路上,还真有一家单位叫——“五七连”。不过,它即不是武装部门,也不是保密单位,而是一个不起眼的家属工厂。
1971年,作为当年淮安最大的水运企业——地区轮船运输公司,为响应毛主席的“五七”指示精神,把船员家属组织起来参加各种劳动,更好的为水上运输生产和船舶建造维修服务。经清江市革命委员会批准,于三月底,在现如今里运河风光带,原轮埠路的65号,成立了家属“五七”劳动连。当年的“五七连”位于里运河边,占地面积有一千五百平米,可建筑面积仅仅六百,而所有的家当合在一起,就是几台简单的生产缝纫机。因此,白手起家成了船员家属“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所兑现的诺言。
当年的连长叫王大妈,其实她并不姓王而姓支名桂珍。只不过劳动连的家属们,极不习惯于“连长、排长”的称呼,倒是叫“大妈”再加上她老头子的姓,既亲切,又顺口;即和蔼,又自然。王大妈,五十开外,是典型的家庭妇女,大字不识一箩筐。但由于她的组织力、亲和力、发动力、号召力极强,尤其是那吃苦耐劳的品质,万事带头的风格,接人待物的真诚,处事交往的果断,竟得到了船员家属们的拥护和爱戴。当年的“五七连”,其生产任务一是面对水上运输生产,为航运职工的劳保福利,制作粗手套,织粗毛巾;编制船上用的靠球、缆绳等。二是为船厂的船舶维修服务,从事最脏、最辛苦的铁驳船的除锈工作。
“五七连”的建连之初,由于每年有不少的木驳需要维修,因此打修船用的铁钉,成了当年的主业。于是,在轮船运输公司的协调下,该连承包了船厂的两座锻工炉,每座炉三人,日产铁钉五至七公斤。而铁钉的种类有参钉、爬头钉、枣核钉、螺丝钉等。这打铁的行当本是爷们的专业,可妇女能顶半边天,当年那抡大锤的却是清一色的女工。有道是巾帼不让须眉,据闻有个叫蒋秀英的炉子,最多一天打铁钉竟达到了十五公斤。当年的铁钉记录,就连车间里的男工们都甘拜下风,自愧不如。
至于说到铁船的除锈工作,“五七连”的女工们,更是发挥了中国妇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韧性。夏季无遮无挡,烈日当头,爆晒烧烤,无人不汗流浃背;冬季寒风吹拂,滴水成冰,露天作业,个个在寒冷中煎熬。恶劣的劳动环境,并没有将女工们吓倒。每当西北风刮起,那铲起的锈灰随风飘扬,撒在了她们的头上、脸上;脖子里、衣服里,确从未有人叫苦叫累。站在铁船的外围除锈还好站立,而要到船舱除锈,那得跟河虾一样,钻进宽不过五十(厘米),高不过一米的舱内,人抬不起头,站直不起腰,操作时无照明,缺空气。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五七连”的女工们,乐在其中,无怨无悔,送走了一条又一条新船,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冬夏。
由于当年的“五七连”属于创业时期,底子薄、基础差,职工的年龄大、文化低,所以月平均收入仅有十五元左右。但所有女工们,均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牺牲精神,为连队的壮大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特别是在领头羊王大妈的带领下,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将企业办的风生水起,初具规模。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五七连”搬迁到港口路南的河堤路,发展成为“运河篷帆厂”时,她的固定资产,已经达到了上百万元。
这就是我所熟悉的运河和运河“五七连”曾经的故事。也幸亏当年的“五七连”,现如今,连队的大妈们,均已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及退休后的养老金福利。回顾“五七连”的曾经,虽然已成为历史,但她在运河上所留下的印记,以及“五七连”女职工们,所代表中国妇女那吃苦耐劳的韧劲,应该传承在京杭运河的发展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