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绝.冬至.(平水韵)吴飘飘
廿四节时冬至到,千家万户馅香飘。
手持皮子包南北,合口东西冷九消。
注:(合口东西冷九消。意思是吃了和胃口的东西,这个寒冬数九的冷感消失。同时“合口东西”还代表包饺子的手法。)廿(nian念)代表二十的意思。

冬至友邀回老家吃泡汤肉
文/吴飘飘癸卯年
冬至的前几天,神州长江以北普降大雪,还没有进九让人感觉突然进入了隆冬,所幸冬至前后天气晴朗,蓝天白云气温回升,风轻轻吹过街头,暖意融融。完全没有了前不久的隆冬物像。
陕南冬季的巴人美食文化,最简单而又最重要特色的就数吃泡汤肉了,一碗热腾腾的肉汤,温暖身心,预防风寒,也滋补身体,是陕南人的喜爱。
何为泡汤肉?及陕南民宿杀年猪。猪杀了后,杀猪匠会把猪颈脖子的软骨剁碎,主妇拿去各种操作后用吊罐炖上细辛萝卜或者莲藕,供亲朋好友和帮忙杀猪的匠人享用,这就是“泡汤肉”的由来。
今天承蒙好友曹操相邀,去他老家吃泡汤肉!我们一路几辆车迎着朝阳,沿着G211经过世界最大的天然蜡烛峰下,左转驶入岚晓乡道,蜿蜒盘旋翻山越岭后来到了千岛湖之称的瀛湖中的一个渔村——新建。
三间红墙碧瓦的独户院落映入眼帘,房子下面就是码头,房前屋后是连绵的梯田地,种植的有茶树橘子树及各种蔬菜。二老大约六十多岁身体健康面容慈祥,很是热情好客的拿出香烟茶水瓜果招待我们的到来。我们一个个也很快溶于到乡村画卷中了,有人拿出无人机拍摄这陕南水乡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的风景去了,有的挖坑(扑克牌游戏的一种玩法),有的唠嗑,有勤快的女士帮着主家摘菜等。
我被这和谐美好的氛围深深感染,浓香的肉汤萦绕在屋内,这香浓也将我的思绪带回了老家的灶火前,带回到那个承载着我思念的故乡孟石岭镇田坝村挖断岗的出生地,挖断岗前面叫金嘎院子,是一个三面环水一面依山的小半岛,后来修公路挖断了这个型似金瓢瓜的把把,才有了“挖断岗”这个别名。金嘎院子分前后两个院子,半岛外沿有城墙围绕,现在移民搬迁进来有第五六十户人家了,建有三条街道,篮球场,村委会。清一色的红砖到顶的三层洋楼。
以前我父辈健在的时候,金噶院子是分前头院子和后头院子的,我所住的是车路下的后院子,一个公用大院坝四周住着陈杨吴许四姓人家,前院子住着蔡叶程黄几户
记忆的长河中,最想念的还是爸爸妈妈幺叔幺婶做的羊肉汤和猪蹄汤。幼时,每逢寒假回老家,第一眼见到的永远是他们在灶前忙碌的身影。炊烟袅袅,总是那么温存。幺叔和爸爸喜欢喝羊肉汤和汤圆,妈妈和幺婶喜欢喝猪蹄汤放一把蛮子药,家里每到冬天从不缺的就是这两种美味汤。当然泡汤肉只能每年杀猪时才能吃到的,传说吃了泡汤肉便能“越冬无病”。现在想来好像没有科学依据,不去深究,总之这是祖辈传下来的一种民俗。
在我记忆中,我们家的男性似乎都喜欢吃羊肉泡,幺叔幺婶膝下有五个儿子两个女儿,我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听父辈讲,我们以前可是大户人家,祖籍湖南澧洲,迁徙到陕西我们这支最开始在老八仙正阳河,再分枝,一支又到鸭河磨子沟,我太太爷到了支河口落户,生了两个儿子一女我爷爷为大,外号吴友唐,二爷爷叫吴维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去世,名下两儿一女,我姑后人九个。不做多叙,单表我爷爷,他是一个大生意客把陕西的生漆贩卖到南方,又把南方的布匹运回到陕西,家庭很是殷实,直到新中国后,划分贫下中农前夕我二爷爷几木碗碗输光了所有的田产(几百亩良田),后来的划分,我们就划归成贫农了。二爷爷搬走到九台村去了,爷爷一气之下加上那时候不准抽大烟了,爷爷身体每况如下,这可苦了年幼的爸爸和幺叔两弟兄,他们十一二岁就开始给别人打短工维持这个家,成家立业分家后又养育了我们这么多的后人,所以我们后人都很聪慧孝顺,哥姐们参加工作了都会每次回家给他们带回很多的礼品,孝道不是用语言说出来的,而是切实地体现在每一个行动当中。一碗肉汤,是温暖和爱的传递;更是流年岁月里最动人的暖色。
如今,四个老人已经去世多年,老家再也看不到他们围炉熬汤的场景,但是我依旧怀念那温馨的岁月,怀念爸爸妈妈叔叔婶婶慈祥的音容笑貌。
吃泡汤肉的习惯没变,每年春节夕,岳母也会喊我们如今的小家三口回去吃泡汤肉。一大家人围坐一起,煮上一锅泡汤肉,萝卜丝丝炒里脊肉,地炉子上放几大片瘦肉烤着,香气飘满整个屋子,此起彼落的锅铲声和笑语声也温暖彼此的心房。一碗肉汤,浸润了家的气息,富含了爱的味道;一桌的佳肴,承载的是深情,是平凡岁月里的缕缕真情;更见证了血浓于水的亲情,还有良好家风的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