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书《道德经》第56章俗解
和光同尘,是道家及佛学的修行境界。不憎也不爱,是佛家放下一切执念的后果。前多年朋友有方篆刻名石,他爱不释手。一是奇品可居,二是上面一句话,是他的甚爱,"眼底长春树,不憎也不爱"。当时一直很纳闷,人活着不恨又不爱,橡皮一般,一针扎不血来,这是什么人啊。又活了十几年,重温这句话,明白了其中的禅机,博大精深。好多话不懂,是知识有限,更是修行不够。
《道德经》的第56章,是典型的人道修德篇。找到为人处世正确的方法,怎么做一个高贵的人。老子有观点: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故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故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是为天下贵。"前章老子多次提到说话的艺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怎么管住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来很简单的,闭住自己的嘴,麻烦就少了,世界就安静了。除了道家之外,佛家,伊斯兰教,基督教,还有印度教等,都有控制舌头的论述。阿拉伯人说沉默是金,说话是银。耶和华上帝告诉他的子民,少说话,谦卑的人是有福的。我们乡间诋损说话多的人,说歪嘴骡子只能卖个驴价钱。这个世界之所以纷争不断,根源都知道,是文化的差异性,是认知的频道不一。你和许多人理论,企图揭示别人的荒谬,扯出自己的真理。所以不说不行,少说也不行。纵横天下,也是舆论在前,先让舌头打头阵。地球人如此,不说憋的慌,少说堵的慌。魔咒真的难破。

老子在第56章,就是专门针对大家说话的问题。天道摸不到边缘,舌头长在自己身上。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知,知识渊博广阔的。一是智,是胸有城府的聪明智者。
老子说,什么也知道的人,懂得大道内涵的高人,反而不说话。那些夸夸其谈好说的,喜欢舌战的男女,反而知识浮浅,不懂其中的德性所在。
老子活到80岁,发现了天道,山高不言,水深不语。他发现了人间的累活儿,莫过于一片舌头,所以不主张多说话。就是写到《道德经》的最后,收官时谈岀他的理想国蓝图,"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大家各活各的,树活成树的样子,草活成草的精彩,鸡犬也有各自的快乐和开心。庄子早就说过,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在想什么呢?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的悲欣呢。万物不同的存在,各有其生命过程和归宿。没有一切的斗争,纷扰,各就各位。自己活成自己,别人活成别人。人就融入了自然状态。
有智者根据老子的观念,说岀"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偈语。人类两大病症,生理病和社会精神的病,都源于舌头。
舌头可以散毒,也可以口吐芬芳。语言是无形的利器,伤人比刀剑更让人痛苦。
老子的胸襟无限广阔。他怎么就把言语做为重要的观点警示于世。他知道无常的世事变化,宏观世界的一切表现,来自于微观世界的发心。就象现代科学家揭示的一切不可思议的现象。南美的小蝴蝶骟动翅膀,导致了北美恐怖的飓风。华尔街市面上花枝招展的小裙子,酿成金融公司崩盘的恶果。一些政治家的不恭对话,或可造成两国关系的紧张,严重时会成为战争的导火索。

老子不阐述口吐莲花,用语言改造世界的重要性。反正他不喜欢说教。当年孔子领一帮弟子登门向他求教时,他什么也懒的说,张大嘴巴,只让孔子看他掉了的牙,蠕动的舌头。孔子懂了他,由衷地感叹,老子真是条神龙,不见首尾。老子的动作一是启迪,齿亡舌存,柔的赢过硬的。二是搅动的舌头,控制住它是多么的不容易。
许多人一定不理解老子,为什么不让我们说呀。天生我材必有用,舌头长在自己身上。那你就尽情说去好了。
多的人步入老年,追忆过去的岁月。从不后悔做了许多事,却后悔曾经说了不该说的话。否则命运的故事会改写。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老子不让多说,用两唇将活蹦乱跳的舌头管起来。充满的精气神,自然是有岀口的。
"塞其兑,闭其门",就是堵塞与外面联系的孔窍,通道,关起门来,拒绝来访,谢绝交流。活的太孤独了吧。
老子的本意我们不可曲解。他是让我们拒绝一切的夸夸其谈,脱离纷争,避开无效社交,专注于练内功,做好自己的事情。
"挫其锐,解其纷",就是主动消磨掉自己的锋芒,抹去身上的光环和荣耀。去锐气,让自己归于平淡,融于自然。高高地举着自己,不利于身心。解开纷,避免一切的纷扰,谨慎处理和外界的关系。人世间的一切困扰,都会付岀很高的人际摩擦成本的。
"和其光,同其尘",和光,是说将各种色彩,亮暗不同的光泽混合在一起。同尘,尘是说世俗,烟火生活。不突岀自己,不张扬,不显山露水,混同于普通的老百姓。
还有另外一种解释,说这是老子消极避世的思想。与世无争。当然喜欢斗争的人不接受这种理念。
不仅是道家,在佛经中也见过和光同尘的说法。
和光同尘,是老子描述我们做人修德的较高哲学境界。德厚的才懂得,天空任鸟飞,海阔任鱼跃。人在世间无论走在哪里,活在哪里,哪种光泽,哪种环境下都可以融入,都可和群众打成一片,与天地人和谐共生,可以活的游刃有余,潇洒自如。当然这是走一世骨子里的平等与尊重文化。

"是谓玄同"。
能达到无欲,达到专注,一心一意的内观,关闭一切纷扰,和家人,邻里,同事等不闹意见,友好相处。能够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四海之内皆兄弟,和光同尘的德厚之人。怎么形容呢,是玄同,是通透,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高度,是掌握了深奥莫测的大道之后,才有如此和谐的认知。
玄,深不可测。达到"玄同"境界的人怎么为人处世,怎么解决世间万事的呢?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所以说得道之人,不是因为得到了好处,受领了别人的物质,有奶就是娘。公平公正公道,从不会因为得不得到决定亲疏关系。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得道之人一视同仁。不因为给予了荣耀,受到别人的帮助之后,就亲近就套近乎。也不因为别人漠视了,没有得到加持和助力,就疏远或加害于人。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范仲淹曾有名句,勿以物喜,勿以己悲。活的坦然自在。
不能因为讨了便宜,得到赠予,就认为自己是高贵的,应该受到尊重的。而给不了权力,地位,荣誉的大众就是卑微下贱的。厚道德超之人,已经超越了普通人的情感,不偏不倚,不憎不爱。关注的是天下的苍生,实际是人间的大爱。
"故为天下贵。"
老子描述的真正高贵之人,已经超脱了世俗的亲疏,利害,贵贱的认知。从不得意,从不失意。从不惦记,从不忘记。从不大看,从不小看,活到自然而然的清净状态。所以说这样的人就是天下最有贵气的,最受尊敬仰慕的人。
《金刚经》上有言"通达无我法者,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什么意思,就是通透地理解了无欲无我的境地,才算明白了佛说的正知正觉。
无论修道还是修佛,都有很长的路走。人克服自身的贪欲,实在是难。

《道德经》第56章通篇讲修德,修德有道有术,办法都有了,就看我们怎么去消化。
老子这一章是层层递进的修德路径,由初级到高级,自下而上,由浅入深,直到由一个普通的人修成厚德高尚的境界。
普通的人想改变自己,这是走出认识自己的第一步。起码有发心存在了。学道学佛一样的,对牛弹琴不行。甘露不浇无根之苗,佛道不度无缘之人,
老子说,修道的第一步,就是控制住舌头。
舌头是什么,是成就人的本事,也是祸害人间的肉体器官。
老子之后,有道家的另一位大智慧现身江湖,他就是号称为通天彻地,神秘莫测的鬼谷子。鬼谷子称为兵圣,占卜学的祖爷,更主要的他是纵横学的鼻祖。纵横学干什么,就是用舌头做工具运作惊天动地的大事。如鬼谷子的几位岀色门生,战国时代的苏秦和张仪。一个"合纵",一个"连横",搅动的战国时代烽烟四起。鬼谷子下了一盘划时代的大棋,重组了江湖。也可能这是他的使命,他的任务就是在走棋布局,让江湖尽快完结血雨腥风,帮助秦始皇完成一统华夏的游戏过程。后来鬼谷子一直被历史上奉为阴谋家的老大,善于捕捉心机。鬼谷子其实是最讲真信的人。他留下的著作"阴符七术""天枢""中经"等,把筹划的玄机一一暴露在天光之下。行事的办法刀刀见血,历代伪君子所以最害怕他。
老子不喜欢巧言令色的人。他向往的是社会的太平盛世。他发现大道,倡导人们修德,对象着眼的不是个别圣贤大德,他的人间道播撒是广泛的,苦口婆心,要我们老老实实做一个好人。
好人怎么做呢?
少说话,多行动。知者不言,不要把功夫下在舌头上。只有用行动描写自己,别人才会实在的对你认可。言者不知,说话的人难道就一无所知?老子不是这个意思。他是讲平时话多的人缺少智慧。言多必有失,言多必露破绽。语言多表现欲强,总不是上策。
做人的第一本事是不言,第二本事是处理人世间的连接。不说话装哑巴也不是。老子让我们把门关起来,减少与外界的接触,别和人去论短长,争是非,和平友好,相处和谐。对谁都好。形神不乱,可专注浇灌自己的道心,谋自己的事业。这是玄同啊。每个人和大家一样,但又和大家不一样。人活的是不一样的平衡。

最近看到两段内蕴相同的视频,不同的2位大咖都说在迷茫中邂逅高僧,4字点化,便茅塞顿开。一人是教师,高僧告他"好好教书"。另一个是活的无所适从。高僧告他"做就对了"。大道至简,道理如此白开水。等到自己坚持在事上磨练久了,自然悟出真谛。炼丹无炉,一个高尚道德的人却在千磨万劫中岀脱了。厚道之人,把一切都看的风淡云轻,什么亲疏,贵贱,利害,好坏,统统已不在话下了。
这样的生命,这样的男女,他能没有威信威望,天下人能不敬仰吗?
(待续,第57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