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 待春
作者:国粹君
一转眼,最冷的三九天来了!
民间把冬至亦称为“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这一天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1天之后便进入春天。南北朝《荆楚岁时记》中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民间素有数九待春的习俗。“写九”,就是古人偏爱的一种玩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这九个字,每个字(繁体)都是九画,每天写一画,写完这句话,春天便来了。
唐代诗人王维有诗写到: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如此的至阴之寒,没有让生命萎靡,反而成就了最富诗意的冬天——因为有雪。点点扬花,片片鹅毛。逐风飘漫,洁雪若飞絮;落地为霜,触处似花开……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围炉而坐,灯火可亲,或品茶读书,或闲聊家常,心底都会升腾起融融暖意。这样的雪,也让“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成为一幅经典画面。
在这个浪漫诗意、雪落白头的季节,不妨以一颗素简之心,期待一场雪落,邂逅最美的冬天。
寒冬腊月,暮色苍茫,风雪大作,家酒新熟、炉火已生,只待朋友早点到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没有深远寄托,没有华丽辞藻,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热烈欢快的色调和温馨炽热的情谊。总有人会抱着一种乐观的心态来看世界,哪怕寒风彻骨,哪怕大雪将至。彼时,有酒,有故事,围炉而坐,促膝而谈。即使天寒地冻,只觉温暖如春。
听过一句话:“深夜的酒,不如清晨的粥。”清粥小菜的滋味,平凡却动人。在寒肌冰骨的冬日,要是能喝上一碗清香暖胃的粥,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了。陆游最喜在寒日喝粥:“屏深室暖秋垂老,粥美蔬香疾渐平”,既暖胃又养生。
到了腊月,粥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成了一种仪式,一种念想。“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人间腊八情事暖,不论是南方的甜粥,还是北方的咸粥,笑语欢声中,粘稠适度的粥羹,都会在寒冬里漫溢出诱人的香甜。腊月风和,其意已春。小小文火熬成的甜蜜,掀开的是年的序幕。
冬至之后,即将进入一年中的寒冷时期,北方呈现出冰天雪地的严寒景象,所谓“三九四九冰上走”。此节气期间除赏雪赏梅,北方还多见兼具趣味性与竞技性的冰上运动——“冰嬉”(亦称冰戏)。冰嬉历史悠久,宋代已有,明朝成为宫廷体育活动,清朝作为皇家消遣“每岁冬月,阅八旗兵冰嬉于太液池”,十分盛行。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曰: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
冬日午后的阳光最是慰藉人心。坐在阳台上,太阳透过窗棂,洒下斑斑驳驳的光影。捧一本书,或斟一杯茶,就这样让时光慢慢地流转。丰子恺在《初冬浴日漫感》中写道:“这一切生命之母的太阳似乎正在把一种祛病延年,起死回生的乳汁,通过了他的光线而流注到我的体中来。”此时的天地,仍处于至阴至寒之中,寒冷的气息将天地紧紧地包裹着。但微阳带来了希望,希望便是生命前行的力量,即便是微光,也足以照亮“心”的世界。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天寒地冻之际,更需要暖心暖胃的美食来宽慰。“围炉聚炊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屋外寒风呼啸,屋内小火咕咚,邀上亲朋好友围炉而坐,闲聊打闹,随性取食,各式菜品在锅中沸腾,待辛香辣味冲天可直驱肃冷寒气。
初冬,莼菜鲈鱼正当季。杨万里写“白质黑章三四点,细鳞巨口一双鲜”,鲜嫩肥美的鲈鱼,既满足了味蕾,也填补了内心的寂寥。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在寒冷的日子里,愿你有亲朋在侧,暖阳依偎,美食相伴。当食物划过口腔的一刻,慰藉了寒凉,也温暖了人生。
“踏雪寻梅”是古人喜欢的风雅活动,孟浩然经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林逋爱梅爱得如痴如醉,终生不仕不娶,隐居于西湖中的孤山,种梅养鹤,成语“梅妻鹤子”由此而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冬天,雪花曼舞时,梅亦盛放。不畏冬雪、傲然绽放的梅花,总是把横斜的疏影、盈袖的暗香,于人们心灵最柔软处, 悄然飘落。踏雪寻梅,梅下寻诗。踏着一径微雪,去寻一份流传千年的诗意,如此明澈,如此动人。
“试数窗间九九图,馀寒消尽暖回初。”在漫长而寒冷的岁时里,古人依然带着希望,积攒下耐心,把情趣和风雅凝聚在一事一物中,日子过得细致而认真。这,就是属于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冬天,越是寒冷,越是适合抱在一起取暖;越是黑暗,越是要做晴朗明媚的事;越是清寂,越是要倾诉、聆听和歌唱……纵然窗外天寒地冻,纵使踏雪便能成冰,春天的脚步,总会随着岁月流年,悄悄来到你我的身边。

朗诵 惊鸿一瞥(王宏):有声语言爱好者,曾任国企播音员,热爱朗诵,喜欢旅游,在诗与远方中用声音诠释文字的魅力,用真诚演绎岁月的故事,在唯美的诗句和旋律中,做一个真、善、美的传播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