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易代步车,见证新生活
文/刘文亮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们国家从经济到国防,从科技到文化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所有家庭都经历了由贫穷变富裕到小康的变化历程。其中最能体现我生活变化的当属代步工具的变换。
我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在本村读完小学后,到三里外的后屯读初中,和其它同学一样,由于贫穷上、放学都要步行。一天两个来回,冬天上早、晚自习,因学校没学生宿舍要四个来回,全靠两条腿走,怕迟到,经常回家草草吃囗饭就着急忙慌的向学校跑,即便这样,还是经常晚了上课。八十年代初,由于要到县城读高中,距家近四十里远,也由于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家里生活有了改观,于是倾其所有,花八十八元钱买了一辆二手(亦或三、四手)的永久牌自行车,一来因为路远,二来还需要从家驮粮食到学校换饭票。虽然车子很旧,少车撑、缺铃铛,但当时骑上去还倍感骄傲,因为再也不靠双腿出行了。这是我有生一来的第一辆代步车,一直骑到我结婚。
我是1986年结婚的,当时结婚农村时兴“三转一响”即: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因未婚妻要求,托人买了一辆飞鸽牌二八型加重自行车,花了160多元。当时那个爱惜啊,车架全用厚纸条缠起来,手把妻子也用白线钩了把套,每骑行一次,回来必擦得锃明瓦亮。为买车,也为结婚,当时家里借了不少外债。这是我的第二辆代步车。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一些先富起来的人家买上了摩托车。路上跑的多是嘉陵或建设50、60,金城100或重庆80或轻骑90都少见,更别说125型的高档车了。见别人骑摩托速度快,出行方便,样子潇洒,非常羡慕,在征得家人的同意后,倾其所有下狠心买了一辆富雅达100型蓝色摩托,花了4800多元,心痛了很长时间。因当时工资每月200多元,不吃不喝4800元要攒两年才够。这是我的第三辆代步车。
随着摩托车越骑越旧,经常出些小毛病,也由于汽油不断涨价,2000年左右,路上出现了电动自行车,为赶时髦,我又花费一个月左右的工资,用2300多元购置了一辆宝马牌电动自行车,这次换车就容易多了。丝毫不影响日常生活,因此时家里已有了不少的积蓄。这是我的第四辆代步车。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不断调整教师工资,我的工资也由最初的几十元涨到了大几千,生活富裕了,贫图享受也为撑脸面,也为出行方便,于2015年,和众多家庭一样,我又花费几万元买了电动轿车,这是我第五次换车。
近两年,年届花甲的我,月工资已涨到近万元,对健康有了新认识。为了锻炼,更为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响应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的号召。今年署假,放下电轿,花费千余元购置了一辆袋鼠牌内变速自行车,它将伴随我开始即将到来的退休生活。这是我的第六次更换代步车。
一路走来, 从二手自行车,数度易车,最后再回到自行车,正是我生活不断变化的最好见证。由最初的上学所需到后来的结婚所逼、从羡慕时髦到追赶时尚、从贪图享受到追求健康、响应政策,不同的换车缘由,反映了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价值取向,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