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早行人
李忠继
参加工作几年后才知道,在偌大的武汉(别称“江城”)三镇中,我公司的前身“武汉市搬运公司”,竟然是武汉市第一个国有企业——这里含有一个“早”字。
从农民转型当工人以后,我的生物钟也跟着“转型”,凌晨6点上班是常态,下班时间以完成当日的作业量为准——这里同样含有一个“早”字。
虽然我无法感受公司成立时的喜悦,但我切实感受到了一群群奔波在街头,打拼在码头的江城早行人。我想,如果把我们一家三代人看成码头工人的一个缩影,也能从中感受到几个“早行人”的故事。
武汉解放,我养父成为第一代码头工人。据一资深“老码头”介绍,为了维持家人的生计,养父于1941年以东拼西凑的80块大洋,买了一个“瘦码头”搬运工的岗位,受尽了“码头头佬”的压榨。1950年8月,武汉市搬运公司成立,养父以一张登记表确定了新码头工人的身份。当年,公司有新码头工人2.5万人,其中工会会员1.6万人,是公司的中坚力量,其作业码头遍布两江四岸。重获新生的码头事业,极大地激发了码头工人只争朝夕,建设武汉的决心。
真正感受到养父单位“早行人”的特点,是我高中毕业后的一次下汉口。这次,养父与我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次来了就住两天,明天到我单位去看一下。”记得第二天凌晨4点钟的样子,养父就催我起床,我看了一眼朦胧的窗外,有点诧异地问:“这早就上班呀?”养父说:“早起三光,晚起三慌。从单洞门走到江边要花半多小时,今天5点钟就要到单位。”出门时,养父还捎上了一个跟《红灯记》中李玉和一样的饭盒。
我随养父走到鲍家巷码头闸口的左边,这里是公司三站所有板车的停放点,养父和张伯伯承担着这些板车的保管和维修任务。在几十年的码头生涯中,养父与张伯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不愧老搭档,情同手足。
放眼望去,好多板车哟,足有上百辆。它们迎着晨风、沾满露水,且整齐划一,像一个个蓄势待发的“战士”。只见张伯伯神情专注地给板车打气,我主动上前打招呼。养父对我说:“快接过张伯伯的气筒,让张伯伯休息一下。”随后,养父给一辆辆板车的车轴添加着润滑油。
看着这些板车,我有些不解:“张伯伯,单位的所有运输,都是靠这些板车吗?”张伯伯解释;“不是的。为了赶上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我们什么事都要考虑一个“早”字。公司有十四下属单位,早年已经创建了工具厂,通过技术革新,制造了柴油机链条和传动轴等机动车。还有及时购买的电瓶车、三轮汽车、武汉嘎斯、解放牌汽车等运输车辆。公司成立时,板车是我们的主要运输工具,现在的板车仅服务城市的小街小巷。”
我打好了这个板车的车胎气后问:“张伯伯,还有哪些车要打气?”张伯伯说:“没有了,都打好了。”养父见我一脸的惊奇,说:“张伯伯是我们单位后勤工会组的组长,上班比我还早。每天下班前要去一趟调度室,了解一下第二天的作业情况。比如今天要用板车,就要提前把所有板车收拾好。”
中午吃饭的时候,张伯伯还向我讲述了搬运工人支援抗美援朝和荆江分洪,援建武钢和武汉长江大桥的一些动人故事。看我听得很着迷,张伯伯笑着说:“小李,我曾提醒你养父,叫你来我们单位看一看。搬运工人是出了名的“早行人”,很辛苦,想不想到我们这个早出晚归的单位当工人?”我说:“想啊!”养父接着说:“我和张伯伯正在考虑你顶职的事呢。”
子承父业,我本人成为第二代码头工人。即便公司名称中的主要词语“搬运”改成了“装卸”,后又改为“港口运输”,但新一代码头工人仍然继承了“老码头”早行人的光荣传统。我曾经问过自己,江城早行人的特质是如何形成的?后来,我从清人将武汉码头喻为“不夜港”的诗句“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霄明”中找到了答案。武汉码头因两江交汇和九省通衢的地理优势,也造就了中部地区物流集散中心的优势。
在一线工作的几年间,我得知码头工人所装卸和承运的货物包罗万象,既有涉及城市建设的砖瓦沙石,也有关乎民生的柴米油盐。因此,其社会责任感可想而知。一年春节的前夕,有两百吨黄豆要从码头运往“江岸食品厂”,我参与了这批黄豆下车上堆的全过程。据现场员说,厂家急需这两百吨黄豆,用来生产过年的豆制品。明天是小年,厂方要求我们今天务必送完,越快越好。为了不影响市民小年炸油锅的习俗,我们装卸队通宵达旦的作业,天刚麻麻亮时就完全了全部作业量。这次卸载黄豆,是我当早行人印象最深的一次经历。
在我工作期间,因城市建设、防洪工程和长江大保护需要,我一次又一次地见证了公司码头的迁移或拆除,也一次又一次地感受了码头工人的大局意识和牺牲精神。如流通巷客运站,它经历了从古老码头到现代码头,又从现代码头到客运站的嬗变。它与汉水相依,与汉正街毗邻,是公司最具魅力,最有前途的一处经营场所。2010年7月,公司全体职工服从全市防汛大局,积极配合市政府,不观望、不懈怠,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流通巷客运站办公场所的搬迁和经营场地的拆除。在这里,“早行人”的特质同样体现出来了。
继往开来,我儿子成为第三代码头工人。在总公司成立60年之际,儿子加入了港口事业的行列。经过码头整合和资产重组,儿子调到湖北港口集团工作。就早行人的问题,我曾问过儿子:“现在的港口,都是机械化作业,还做早行人吗?”儿子笑着回答说:“‘早’字永远在路上。我们沿袭了‘老码头’早行人的光荣传统。”
2021年7月,儿子计划参加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主办的“百年征程忆初心——武汉市红色故事汇”讲解大赛。领导在选题时,一幅广为流传的照片被最终锁定。那是2013年7月21日上午,位于长江北岸的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迎来了一位特别客人。总书记一下飞机就来到这里,开启了为期三天的湖北考察之行。这张总书记卷着裤腿、蹚着积水的照片,曾在互联网上快速刷屏。
儿子将这个选题告诉我,我听后拍手叫好。我对儿子说:“总书记不仅是调查研究的典范,还是新时代早行人的楷模。你提早准备,到时好好展示。”大赛的这一天,儿子以《一张照片背后的武汉情》为题,将总书记来港口调研的感人故事予以再现。听说,这个红色故事使所有观众倍感温暖。
武汉辉煌的历史,孕育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这个精神也是港口人的座右铭。我坚信,新时代的港口人一定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一带一路”的征途中,永做踔厉奋发,扬帆远航的早行人。

作者简介:李忠继,男,湖北孝感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曾在省市级报刊和多个公众平台发表文章。坚信借用文字去记录生活的感动,书写身边的崇高乃人生乐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