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侍术军
序 :“故乡,是游子魂牵梦萦的地方,是不经意间流露的口音;故乡,是清明的那炷香,是中秋的那轮月。”作者青年时期离开家乡来到军营,转业后安置在异地他乡,但近半个世纪以来,他的心从没有远离过家乡,梦里载满了少年时代的记忆。随着年轮的增长,乡愁愈加浓厚。诗歌篇幅宏大,情节跌宕起伏,巧妙地把自己的思乡之梦与家乡求变之梦浑为一体、呼应成篇,心迹流露自然,体裁新颖活泼,可读性强。结构条分缕析,情感表达细腻真挚,在为家乡迎来巨变而喜出望外之际,写下了此文。
冬梦无痕醒来时
侍术军
(一)
凛冽刺骨寒风袭,吹拂心头思乡绪。
蒙蒙细雨伴高铁,驰往少年灰梦里。
温馨提示灌云站,今夕何年梦醒来。
家乡记忆封尘久,端详模样满眼春。
(二)
东瀛胜境文脉长,少昊古国灿烂史。
南有百川灌河流,北倚名山云台山。
国父命名灌云县,可爱家乡朗乾坤。
民康物阜逢盛事,尧天舜日现宏图。
(三)
高堂已去成过客,思念乡亲心如初。
梦藏心头半世纪,贫愚弱私系根祸。
祖孙三代啃伊山,满目疮痍泪未干。
家乡破碎未吉祥,泪湿衣襟鬓染霜。
(四)
惨遭厄运大伊山,遍体鳞伤被肢解。
国营集体私采者,数以万计下屠手。
毁了秀峰往底采,凄惨呐喊救星来。
片石块石狗头石,资源分类换糊口。
(五)
靠山吃山何时了,旧式观念难移除。
炮轰山体石飞溅,夺命狂抢为生计。
老少砸石指开裂,学童筛沙累成疾。
众毁青山求温饱,长歌当哭抹泪曲。
(六)
风儿掠过尘埃起,盼雨过滤迎曙光。
数代繁衍灰蒙下,口吸沙尘目难忍。
巨石松动往下滚,躲闪不及传噩讯。
挖山成塘深如渊,常有儿童溺水亡。
(七)
藩篱之鷃目光浅,只见树木不见林。
最是书香能致远,日削月朘少书声。
望书心叹睁眼盲,辍学早婚超生忙。
恶性循环雪染霜,无边丝雨细声吟。
(八)
冬梦无痕惊醒时,春潮涌起烂漫红。
禁采止挖盼覆绿,生态吐绿气象新。
治贫治愚先治教,悦耳书声回长空。
六位英才进院士,崛起东方看灌云。
(九)
山体修复伴梦圆,人杰地灵隐其中。
海河共蓄区位优,栉风沐雨自奋蹄。
旅游打阵产业兴,豆丹领衔美食香。
为国守岛王继才,时代楷模人民爱。
(十)
十里青山入半城,钟灵毓秀惊艳多。
松竹翠蔓潺流水,伊水温泉沁心骨。
第一神山铁佛寺,南来北往香客盈。
往事千年伊芦梅,风姿绰约沁香来。
(十一)
乡情乡音清远笛,乡愁无轮树年轻。
刷新理念精定位,卯足拼劲捉先机。
灌水云山孕文明,五张名片深推进。
置身国略制高点,创新四链增长极。
(十二)
可怨可厌数乡过,啼饥号寒贫至极。
可梦可忆家乡絮,年少欲逃夙愿还。
可祈可敬寄乡思,脐带连血母恩情。
可歌可颂家乡变,崭新赛道前程锦!
2023年12月18日于江苏淮安,19日《江苏经济网》、国家税务总《金税桑榆》先行采用。
【注释】
1、五张名片:灌云县发展旅游业主推的品牌项目,即,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秀美的山水、富集的资源和投资的环境。
2、国略:沿海开发战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东中西区域合作发展示范区战略。
3、四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

最美梧桐叶落时
(一)赞之声
四季盛景满目诗,最美梧桐叶落时。
霜染万物寒风过,斗转星移又轮回。
往昔今生赞不尽,挺拔巍然一往情。
只求付出不言苦,古朴悠雅度春秋。
(二)春之歌
春雨如丝萌嫩芽,绿色葱郁缀满枝。
枝叶纷繁如诗画,春色春意报春晖。
叶宛翠绿育先机,紫粉花朵奇斗艳。
杆枝皮冠载愿景,明媚春光惹人醉。
(三)夏之语
道别嫩绿渐墨绿,炎夏梧桐美绝伦。
高耸入云宫殿般,树下荫凉爽路人。
枝叶茂盛紧相依,鬼斧神工遮骄阳。
翡翠玉臂雄壮身,铺就绿茵古道苍。
(四) 秋之美
魅力无穷秋梧桐,叶黄飘落汇海洋。
脚踩金黄沙沙响,人惊树叹话时光。
古今别离寄叶落,片片飞来多为秋。
谁说垂暮无生机,夕阳人生志未休。
(五)冬之韵
秋去冬来叶落尽,秃秃枝干寒中立。
梦回叶上三更雨,绿荫长道待来年。
脱下绿衣忠诚在,俨然老者守尊严。
沉淀沧桑无悔路,再添年轮迎春景。
(六)曲之音
梧桐品格诚可贵,坚韧顽强价更高。
作琴制药用途广,种花叶根稀世珍。
凤栖梧桐登高枝,孤独寂寞皆抛后。
梧雄桐雌长厮守,忠贞依偎不分离!
2023年12月13日于淮安。同月15日被国家税务总局《金税桑榆》采用
注:南京市北京西路、中山门外至中山陵道路两侧的大片梧桐树,古道苍郁,绿茵成片,这些百年老树为六朝古都增添了厚重,也给作者留下了难忘印象。作者生活在素有壮阔东南第一州的古城淮安,目睹了市区东西大街、人民路、漕运路和母爱路两侧历经风霜、前世今生和沧桑巨变的众多梧桐树,为创作提供了源泉。




作者简介: 侍术军,汉族,1960年6月生,江苏省灌云县人。1979年12月入伍,1982年7月入党,在部队长期从事组织、宣传和文秘工作和办公室主任工作。1998年转业后,先后在税务机关教育、纪检监察和办公室岗位工作多年,2019年6月退休。淮安市作协会员。曾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和新华日报第一版发表新闻类作品数百件,以及少量的文学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