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涯回眸
文|周其河

我的高中二年学习生涯,是在那充满激情燃烧的年代里度过的,那当儿恰逢九年义务教育,
即读小学不出队(生产大队),读初中不出片(几个大队为一片),读高中不出社(人民公社)。"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即小学五年制,初、高中各二年制。因而我是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进入陈中读书的。由于"四人帮”窃取了部分领导权,对教育曾有严重干扰。因而高中二年,是充满“激情”的学习生涯。这里有我青春的懵懂萌动,有困惑难解的烦恼与焦虑,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取得成绩的欢欣喜悦,更有熏陶我成长的辛勤园丁,还有少不了一直与我携手并肩的同窗学友。校园点点滴滴的生活片段,校园里所阅历的一切,是我心中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一直让我历历在目。
我是一九六八年三月进入陈良中学读书的,记得是推荐上的学。那当儿生产大队的贫协会是有权威的。同村的有七位初中毕业生,经过贫协筛选认定,我和居正忠同学被推荐上报至公社革委会教革组,按照名额分配,确定到阜中和陈中读书的名单,再上报至县革委会文化教育组。大哥回来问我,是上阜中还是上陈中?容不得我说话,母亲就接过话茬,就在陈良念少花点钱,在家还能吃饱饭养好身体。过不了几天,我就接到陈良中学的入学通知书,这样我就成了该校首届高中生了。
进入"陈中”,像是到了荒芜之地。陈良大队集体调剂的三队与七队的十多亩地,作为陈良中学的新建校基。“校基"上杂草丛生,衰草连天。不少农民在当地干部的带领下,正紧锣密鼓地清除杂草,清理垃圾,忙得不可开交,好收拾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让建筑施工人员尽快进场作业。

按照指点,我不紧不慢地走进东陈庄,即紧靠新校基东边的庄子。面朝南的三间茅草土坯屋吸引了我,屋前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高一教室”字样。那是教室吗?我有点诧异,走近一看,南北对开的木窗敞开着,屋内只有二十几张凳子,东墙上中间挂着小木板做的黑板,再无其他东西。微风吹拂,一股难闻的气味向我扑来,内墙壁上斑斑点点的牛粪还清晰可见。那是刚腾出不久的养牛屋,算是作为我们的临时“教室”。此时此刻,我真的有点郁郁不乐。
转身向南,哎,一大片蔬菜地,倒让我羡慕不已。生长着的青菜与菠菜是那样的娇艳,叶子绿油油的,有的浅绿色,有的深绿色,嫩绿的衣服惹得周围的蔬菜都争着往这边挤。一眼望去,像是印着花的绿色菜园地,无形中给“教室”外部环境增添了靓丽的色彩,倒让我喜滋滋的。
不一会儿,同学们陆陆续续地前来报到。只见一位中等身材的年轻教师,热情地向同学们打着招呼。小居告诉我,他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邱飞江老师。他风度翩翩、温文尔雅。听大哥说,他是吴江人,教学很有功底。在初中读书时,我所接触到的江南老师,个个是多面手,人人是一专多能,而且教学有方,管理有度。因而,我是十分崇敬江南老师的。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
就在这简陋的教室里,师生们开始了有序的教学生涯。各位老师的讲课娓娓道来,让我们回味无穷,至今还言犹在耳。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农村学校半耕半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已成为当时的一种潮流,是我们师生的必修课,是我们充满激情,奋发向上的最佳时机。
积极参加建校劳动,经过劳动实践锤炼,增强了实践知识与体能发展。
当时我们虽有十七八岁,干不了重活,小工小活没少工,而且三头两日地干。搬运砖瓦,挖槽打夯,搭架立柱,和泥吊灰,装柴拉纤,碾柴剥篾,编织芦蓆,挑柴打箔,……哪一样没干过?哪一样都离不开师生们勤劳的双手。
还记得学校东南角的小厨房吧,是我们班同学自己动手砌起来的,没一个大工参与。邱老师和丁连茂同学带头拉好线,我们十几个同学轮番挖槽,一人一段不甘落后。挖了第一层泥土,槽子里随即渗满了水,我们干脆赤着脚跳进槽里继续挖。虽然手脸与衣服沾满了泥浆,像个大花猫似的。但看到槽子挖成一条线,平平整整像个样,心里乐嗞嗞的。丁连茂和姜友宛等同学当瓦工砌墙,我们几个做小工,配合得很默契。仅一个星期的功夫,小厨房砌成了。

每每看到母校那一幢幢校舍,自豪之感油然而生,仿佛找回了青涩的我们,禁不住怦然心动,那是我们的汗水浇铸而成的,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积极参加支农活动,经过劳动实践与近距离接触,亲身感受农民淳朴善良,吃苦耐劳。增强了对农民的真情实感。
那个年代,那个学生时代,支持三农,下田间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那是家常便饭。对于我们学生来说,都是成长的经历,实在是难得又难忘。
曾记得,我们经常到陈良七队挑过草塘泥,插过秧薅过草,收割谷粮。我们来过陈良一队,割过麦,一天下来二十多亩小麦全部上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大家挥汗如雨,没一人叫声苦喊声累。
我们班还组成几个学农小组,分赴几个生产大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星期,深刻感悟农民肩挑日月,手转乾坤,热爱集体,一心为公。我们这个学农小组,在团支部副书记曹松同学的带领下,来到全公社先进生产大队同兴大队,这个大队的显著特色,队办集体企业搞得红红火火,社员年底分红收入昂高,在全县是出了名的。我们与当地农民实行"三同”。老党员,老干部,老贫农给我们讲队史,讲翻身史,讲个人成长史,引导我们忆苦思甜,感悟共产党的好领导。我们下过田间干过农活。机织细蓆,磨过豆腐,编织芦蓆……,有时还披星戴月,加班加点。所有这些,丰富了知识,增长了才干。“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深感劳动的乐趣,劳动是美丽的,精神上得到了快慰。
积极参加"军训”,苦练过硬本领。通过训练,初步体会军人的气魄、纪律、素质、意志与品质,争做生活中的"军人"。
珍宝岛事件后,毛主席发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伟大号召,全国各行各业积极行动起来,"备战备荒为人民"。学校按照上级指示精神,迅速掀起民兵训练新高潮。军训,作为当时必备的体育课。公社人武部孙干事亲临学校指导,首先在我们高二班开展训练试点。孙干事教学十分规范,要求很严格,理论联系实践,步步深入,一着不让,至今我还念兹在兹。
练队列,站军姿,磨砺以须。立正稍息,原地步法转换,行进间步法转换,以及正步、跑步走,每一个动作我们都一丝不苟,认真操作。操场上的口令者此起彼伏,教官们寓教于乐,师生们寓学于乐。
练射击、投弹、刺杀等课目。每人备好一根棍棒当枪使,端着"枪”练肉搏、拼刺杀,跨着"枪"跨越障碍物,拎着枪匍匐前进。训练场上吼声阵阵,热气腾腾,师生们群情激愤,斗志昂扬。累不累,想想长征二万五;苦不苦,比比革命老前辈。
"軍训",让我们在痛苦中磨练意志,在严谨中铸造坚韧。可能刚开始甚至到最后,我们都觉得很累很苦很难过,可当军训结束后,我们感觉到那段日子特别的有意义,真是“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
积极响应"复课闹革命”号召,一边"革命",一边"应付",既要激情燃烧,更要沉稳镇静。师生忙里偷闲插缝见针,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互动,力争多学点科学文化知识。
在那"激情燃烧”的年代,“复课闹革命",从形式到内容,依旧保持了"革命化"的态势,有些地方上组织的“政治性”活动,我们是不得已而为之,从而也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除此之外,每天还要应付以“斗私批修"为主要内容的“早请示与”晚汇报”,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文革"那个蹉跎的岁月,让我们每个师生似乎都有一种原罪感,要时刻反省对毛主席是否忠诚,学习毛著是否触及了灵魂,"狠斗私字一闪念”,是否还不够虔诚。就在这“突出政治”的大背景下,师生排除一切干扰,冲破重重障碍,有些"形式"必然要做,但我们始终扭住书本知识学习不放松。抓紧一切有利时机,学好课本知识。尤其一九六九年秋学期以来,我们班的教学逐步走向正轨,老师审时度势,一边认真教学,一边潜心教改,为我们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教语文的邱老师,授课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严谨且耐心,知识面拓宽,课堂气氛浓,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他教毛著和鲁迅作品,不仅注重灌输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在加强语文知识方面下了硬功夫。如阅读知识方面,他强调复杂散文教线索、小说教人物典型性格分析、论文教复杂论证方法。教学写作知识方面,注重教文章的构思与结构、开头与结尾的呼应、抒情与议论的运用、多重复句关联词之间的配搭等。他布置作文每周一作,一次大作或一次小作,必须不打折扣地完成。而且在批改方面,做到改通文句,篇篇有眉批和总批。对全班同学都要进行一次或一次以上的面批。面批,零距离聆听教诲,让我们领悟问题所在,懂得如何修改,如点睛之笔,收获满满。优秀作文还在全班传阅,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我们作文水平不断提升,还真的得益于邱老师诲人不倦的教导。后来才知道,邱老师被评为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实至名归,理所当然。
教数学的崔景玉老师,他一本讲义,一把尺子,站在三尺讲台上滔滔不绝,授课思维敏捷,逻辑性强,示范解题步步到位,让人心领神会。教学的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真可谓数数精准到位,矜持不苟;教学的共面直线、异面直线,真的感觉线线情深,形数融通。加减乘除,算不尽你对我们的真挚的爱,横竖撇捺,真的写不尽学生对你的感恩之情。我没有忘记,也绝不会忘记,崔老师还是我的入团介绍人之一呢。
其他各任科老师,各负其责,爱岗敬业,坚持教学六认真,为培养合格人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我们的老师不都是如此吗?老师用智慧与爱心为我们点亮成长的道路。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敢于奉献与奋斗,付与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师恩如日月同辉,师生情一生情,印记心中怎能忘?你赔我一程,我念你一生。
毕业,就像一个大大的句号。从此,我们告别了一段纯真的青春,一段年少轻狂而又"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个充满幻想的我,一个充满激情、敢为人先的我们。从此,我们跃入人海融进社会,各奔东西,各有各的风雨与灿烂。
作者简介:

周其河,江苏阜宁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副高职称。阜宁作协会员,盐城市作协会员,盐城市诗词学会会员。当过兵,教过书。曾担任中心校校长兼支部书记,在任期间,该校是盐城市中心校中唯一的市级模范学校。一个喜欢唱歌的文学爱好者,力争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诸多作品散见于《中国教师》、《中国科技》、巜浣花》、《文学欣赏》、《青年文学家》、《文学世界》、《教育学文摘》、《罗兰墨香文苑》、巜终南文苑》等纸刊微刊。并获得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