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父业的文化巨匠李约祉
冯宝哲
李约祉
李约祉(1879~1969)名博,字约祉,别号金粟逸农。陕西蒲城富原村人。其祖李智盛以农为业,兼靠苦力贩瓮以维生,却很重视子孙的读书,约祉很小就生活在书香的氛围之中。伯父李仲特和父亲李桐轩很早就双中秀才,同被选入陕西最高学府三原宏道书院。他同二弟仪祉也和父辈一样,1898年分别以第七和第一的成绩成为同榜秀才,次年又双双被拔入泾阳崇实书院后转入宏道高等学堂。两代四人均为关中名儒,而且同时加入了革命组织同盟会。被时人誉为“一家人四口,革命党两双。”因李仲特无子,故以约祉为嗣。
李仲特
李桐轩
李仪祉
于右任
于右任青年时期的散发照
在三原求学期间,兄弟二人与同窗于右任均相交甚善,于右任是个热血青年,公开排满。1904年,他将自己的诗集以《半哭半笑楼诗草》为书名公开刻印,这些诗大多是攻击满清政府及满族大臣的。其中有“误国谁哀窈窕身,唐惩祸首岂无因?女权滥用千秋戒,香粉不应再误人。”借古喻今,把矛头直指慈禧太后。他又照了一张披发下垂,手执长刀的相片,旁题“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被人告密,慈禧下旨陕甘总督升允缉捕并就地正法。陕西巡抚恩寿密令三原县令德锐严办。此时于右任正在开封赴会试场,全然不知自己将有杀身大祸。李约祉从友人三原县教谕王友益处得知这一消息后,即速告知于右任之父,于父吓得手足无措,准备给于拍发电报,李认为那样就会泄密,反坏大事,于父一时没了主意,李建议派专人火速前去送信较为稳妥。于是出重资雇专差跑了九天将信送到开封。于右任接到密信后即逃往上海,幸免于难。恰在这时,西安的电报局和路驿均发生故障,致使清廷缉捕于的公文反比于的家信晚到,第二天缉拿于的人便来了,只是迟了一步,真够惊险!事后,于右任赠诗李约祉以抒铭感之情。其中有“都门书到诵回环,闻道欢迎白浪庵。”等句。
1904年李约祉和其弟李仪祉,一同考入京师大学堂第二期预科,进入全国最高学府攻读外文。李喜好文史,卓有长进。1908年家乡发生“蒲案”学生运动;消息传到北京,兄弟俩曾联络陕籍京官刘华、晏安澜等在京进步人士共三十多人,具本参劾,要求惩办民贼李体仁,迫使清廷将知县撤职,将被捕学生全部释放,平反昭雪,使“蒲案”的革命行动取得胜利。
1909年,李从京师大学堂毕业返陕,从事文化教育工作,督办陕北学务,创立蒲城第一所女子小学,历任陕西教育厅视学、省立女子模范小学校长及女子模范中学校长等职。1912 年其父李桐轩在西安创办易俗伶学社,他也参与发起,从此一面从事本职,一面从事社务,先后三任社长,最长的一次是4 年,第一次当社长是在1920年1月到次年的3 月,短短的14个月,因易俗社要到汉口演出,李约祉改任易俗社汉口分社的社长。此后,除两次再任社长外,又历任评议长、教务主任、编辑主任及名誉社长。
1922年易俗社汉口剧场落成典礼合影
国民教育部给易俗社颁发的“金色褒状”
在汉口演出时编印的《易俗社日报》
陕西旅鄂同乡与李约祉黄鹤楼前合影
戏剧家欧阳予倩
易俗社在汉口演出的戏单
1920年12 月易俗社获得了教育部颁发的“金色褒状”,肯定了该社在“指导风俗,促进文明”方面所取得的成绩。1921年为了使学员走出秦川,外省献艺,闯江湖,见世面,李约祉率易俗社甲班学生组成分社赴汉口演出,历时一年半之久。当觉察外省人对秦腔不易听懂,他就创办了《易俗社日报》,内容主要是宣传办社宗旨,发表易俗社创作的各种剧本,介绍出色演员的舞台技艺,同时刊有戏单,广为赠送。他还编印《易俗社第一次报告书》,使各界人士对易俗社创办的时代背景、管理制度、各种章程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又采取印发张贴《戏报》、编印《说明书》、出版所编演的剧本等诸多方法扩大宣传。在演出风格上李也有所调整,他根据南方人的欣赏习惯,吸纳了南方剧种演唱细腻缠绵的特点,对秦腔唱腔进行了相应改造,收到预期效果。使秦腔这一古老剧种与新兴的易俗社蜚声武汉三镇及长江两岸。他还主动向外省学习观摩,曾得南通伶工社欧阳予倩及楚、汉剧名家的指点,使陕西易俗社与秦腔的声誉远播于外省。1922 年3 月,因母亲病重,李约祉返陕,分社社长由其父李桐轩代理。同年10月易俗社结束在汉口的演出,由李约祉带领回陕。
鲁迅
鲁迅题词“古调独弹”
1923年李当选易俗社评议长兼教务主任,1924年鲁迅来西安讲学,五次去易俗社观剧,为易俗社成立12周年题词“古调独弹”,同行学者一致签名,并制成匾额相送,还慷慨地将在陕讲学酬金作了捐赠,以表支持之意。其时作为评议长的李约祉,参与接待,二人颇有交谊,鲁迅回北京后,特将所著《中国小说史略》等书寄赠约祉数部,并载入日记。
1925年李又任易俗社社长,1926 年是历史上有名的西安围城时期,被困八个月,演出受到影响,易俗社的经营举步维艰。为了节省开支,剧社解聘了一些演员,但师生生活贫困,局面仍难维持。李以辞职谢罪,公推的继任者无人应承,迫于无奈,1927年6月下旬,改社长制为委员长制,仍公举李约祉为委员长兼编辑主任。1928年2月李出任教育厅督察长,其所兼编辑主任由孙仁玉接任。李还被选为全国教育联合社陕西代表。前后从教几十年,对陕西教育贡献有绩。
1944年筹建蒲城县志馆的李元鼎逝世,李约祉应众之推继任蒲城县志馆馆长兼主纂,主持续修县志工作。他广纳饱学之士,组成编辑班底,县志馆员有原清月、白瑜、李绍符、米竣生、冯振初等地方文士名绅,参与搜集资料的其他工作人员还有魏子京、徐衡山、马康侯、张浪亭、马高轩、亢维瀚、冀鹤亭等,都是热心于地方史志的知识分子。
1944年底,蒲城县成立临时参议会,省上圈定李约祉为会长。1945 年8 月经过正式选举,成立蒲城县参议会,李被公选为议长。
1946年县长尹志仁宴请地方士绅,席间李约祉用“尹”姓作谜语。讥讽其昏聩糊涂,谜曰:“‘伊’无‘人’也,无头‘笋’,灭口‘君’,伸‘足’半开门,‘一’根哭丧棒,抬个‘尸’灵魂。”满座大笑。县长面红耳赤。此年蒲城遭受旱灾,他亲自到西安找省主席祝绍周呼吁给农民减赋。
1947年省政府指示县参议会,以后不准再作硬性决议,后又连续指示,凡兵役协会、草料站等机构,均要参议员参加,甚至指明要议长去参加。李在一次参议会开幕词上,痛斥当局徒以参议会粉饰门面,没有建立真正民意机构的诚意,他说:“‘不准作硬性决议’,但是应该说的话,我们还是要说,执行不执行在他;非法之事,我们总是不赞成,哪怕他们把参议会门封了!”与会县长与专署委员闻言尽皆失色。后专员公署派人来蒲调查李的政治背景,因未找到与共产党的瓜葛,事遂作罢。
胡宗南
1948年胡宗南进犯延安屡遭失败,在一次地方士绅谈话会上,企图把败因归罪于农民不合作,李当场不避锋芒直言反驳道:“蒲城驻军在农村,将椽插到麦囤里,骡马拴在椽上,把农民以血汗换来的小麦当料来吃;队伍进村,妇女逃光;队伍出村,门窗烧光。这种军队岂能指望农民与其合作!”胡宗南瞠目结舌,无言以对。友人劝他躲避一下胡的暗算,他义愤地说:“我已年近古稀,能活几天,不怕什么!”泰然守居武庙街寓所。
至1948年,由李主修的《蒲城县志》已汇集约百万字的资料稿。因关中地区临近解放,为避免战火损毁和人为丢失,李将所有志稿及资料匿藏保存。自己长住西安。蒲城解放后1949年5月,李又委托冯振初将志稿奉送蒲城县人民政府,由县文教科所属文化馆保管。
李约祉手稿
新中国成立之后,年逾古稀的李约祉被选为陕西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多次提出益国利民的建议;不顾年高体弱,伏案撰写回忆录。“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被遣送蒲城原籍监督劳动,据说,他坐在架子车上被拉出西安时,头不低,眼不眨。到老家后忧愤成疾,1969年12月5日含冤逝于故园。终年91岁。
《庚娘转》戏报
《庚娘转》剧本
他学博智广,虽沉稳寡言,但所编写的戏曲却饶有风趣,既有幽默的丑戏《算卦骗人》《千子鞭》《假斯文》;又有反霸拯弱的《庚娘传》;亦有谏君幽忠的《优孟衣冠》;更有针砭闹分裂,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韩宝英》。这些剧至今传演不衰,教意昭然。其所编剧目还有《仇大娘》《论财婚》《钟山狼》《兴汉灭赵》《古书媒》《公馆案》《黄金宴》《杨氏婢》《泼妇》《杨三小》《娃变南瓜》《上下同考》《骰子摆饭》等20多本。他创作的剧本,爱憎分明,文字精练,语言生动,内容多是反封建、反迷信的,没有一个歌颂帝王将相的作品。时人评价他的戏是:“写国事敢于大起大落,写家庭又委婉细致”“所编多笃于伦常之作,情辞恳挚,令人感泣。”他还著有《增广关西方言钩沉》《风中烛影》,写完了其父未写完的《刀客王改名轶事》一文,载入《蒲城县志》和《陕西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民国三十七年蒲城县志稿》
1982年,县文化馆将李生前所主编的全部志稿移交新成立的县志办公室。此志稿上溯到周康王时代(公元前1020-前996年),下限民国三十六年(1947),共25个分志,经赵可先生整理,于2014年以《民国三十七年蒲城县志稿》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民国蒲城县志稿》,精装,210mm×285mm开本,1217页,174.8万字,定价380元,堪称巨著,是一部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资政价值和审美价值,专家认为其原稿应列入可移动性文物,妥善保存。
2021年7月16日
作者简介
冯宝哲,陕西蒲城人,一九三八年一月生。高级经济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陕西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渭南市楹联学会原常务副会长,现顾问。《渭南联苑》原主编、编审,蒲城县诗词曲联学会顾问。被授予“秦东联坛十老”、“渭南文化名人”“陕西孙髯翁终身成就奖”等称号。著有《风雨留痕》等书五卷,二百多万字。
编辑:叶子 贺宝璇
美编:惜缘
文字审核:惠玲玲
总编 制作:瀛洲居士
刊头题字:胡胜利
图标制作:旭晓霞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总编微信
中华诗经阁总社
荣誉顾问 张文汉 韩春见 熊静中 沈阳 石生 郭仁炳 浬鎏洋 王亚中 秦玉才 周镇添 胡兴民
名誉总社长 王今伟
总社长兼总编 王连社 副总社长 胡乃华 副总编 惠玲玲
总监 蓝天
文化总监 铃龙
中华诗经阁江苏分社社长 泰然 荣誉社长 陈立新
副社长兼总编 辛谷 副总编 汪雯 编审 铃龙
中华诗经阁内蒙古分社社长 夏青海
副社长 刘东华主编兼群管
中华诗经阁陕西分社社长 惠玲玲
副社长 张培良
总编 李广远 副总编 翟英
中华诗经阁山东分社社长 赵芳香
总编 铃龙
宣传部
部长 刘建荣(河北)
副部长 左福启(河北)明雪琴(河北)
宣委
李宗平 张志国 唐生平 刘莹心 王素香 李绍芝 王杰侠 暴金娈 赵富娥 李飞以及所有编辑部成员
诗经部
部长 董杰(河北)
副部长 卢华山(河北)
编委
韩爱华(河北)惠玲玲(陕西)刘书琴(河北)毛恒昌(上海)石富城(重庆)李延军(陕西)杨莹(陕西)彭小毓(陕西)刘德生(陕西)王荣(辽宁)张建民(陕西)(添加中)
楹联部
部长 白公平(河北)
副部长 李彦蓉(河北)
编委
泰然(江苏)邱百灵(甘肃)周富成(江苏)王东海(河北)(添加中)
音频部
特邀部长 巧丽(新疆)
部长 于冰(河北)
副部长 骏马(河北)梦露(黑龙江)
编委
香乡(北京) 冬日艳阳(黑龙江) 田浩(天津) 心语心声(山西) 碧海青天(河北) 喜洋洋 英子 张志国(河北)枫叶(宁夏)悠闲(湖北) 山涧红枫 李严 惠玲玲(陕西)冯文静(陕西)刘崇甫(陕西)李民龙(陕西)陈莉(陕西)谢丽(陕西)孙琦(黑龙江)宋淑平(山东)杨海荣(陕西)月儿(黑龙江)李红琴(北京)王秀茹(陕西)杨晓红(陕西)穆涓涓(陕西)默韵(陕西)贾景华(陕西)高晓莉(陕西)凌子(黑龙江)莫莉(陕西)婉清(陕西)张卫静 张颖 孟繁燕(秦皇岛)张晓凤(陕西)谢艳芳(陕西)罗玲珠(陕西)程亚利(陕西)大囡(河北)贞礼(陕西)杨海静(陕西)乔晓莹(陕西)姜雅范(黑龙江)
格律部
部长 白公平(河北)
副部长 夏青海(内蒙古)翟英(陕西)刘激扬(河北)
编委
秋禺(江苏)乡音(湖北)孙春梅(河北) 刘淑芬(辽宁) 槐增良(河北)佘正发(湖北)么忠文(北京)白公平(河北) 马到成功(河北)李庆山(河北)李曼秀(河北)郝福生(河北)田永香(广东)孙上舒(黑龙江)娄洪魁(河北)朱建美(江苏)钟家奇(湖南)陈天培(广东)凌远科(广东)冯新民(陕西)(添加中)
词曲赋部
部长 汪雯(江苏)
副部长 文墨冰言 胜利(河北)
编委 周镇添(广东)张永庄 (河北) 李杰猛(湖北)连丙堂(河北)李振汉(辽宁)陈立新(江苏)铃龙(江苏)蒋兴国(江苏)葛君(海南)付胜光(陕西)冯宝哲(陕西)(添加中)
古风部
部长 李元超(河北)
副部长 魏增才(河北)
编委
闫俊山(河北)成俊峰(陕西)唐永恩(上海)李德宛(陕西)槐丙让(河北)(添加中)
新诗部
部长 胡乃华(辽宁)
副部长 张荫成(河北)
编委
杨慧月(湖北) 卢庆学(河北)吴萍(安徽)赵雪梅(吉林)杨永振(北京)邓自然(湖南)赵芳香(陕西)王苍洲(陕西)李耀国(天津)攸春仙(山西)钟家奇(湖南)刘小奇(陕西)许增正(陕西)(添加中)
散文部
部长 莹心(山东)
副部长 李华(河北)
编委
铁裕(云南) 王玉(河南)清风月(河北)王新平(陕西)李东林(陕西)(添加中)冷月(北京)潘远芬(天津)袁占凯(河北)田方芝(山东) 李密林(河北)齐英华(山西)陈新安(陕西)王全峰(陕西)
小说部
部长 贺宝璇(山东)
副部长 张合军(河北)任春铭(山东)
编委
王振伟(吉林)李拴强(陕西)(添加中)
杂文部
部长 熊静中(河北)
副部长 王俊颖(河北)
编委(添加中)
书画部
部长 胡胜利(北京)
副部长 王栓柱(河北)
编委
王春阳(河北) 邢富强(河北)仇建庄(陕西)刘进海(陕西)周继业(陕西)支铁锤(陕西)姚万杰(陕西)许炳荣(陕西)雷鸿飞(陕西)计泽潭(河北)雷百计(陕西)乔永胜(陕西)岳七虎(陕西)田小弟(陕西)毛凯(陕西)齐宝田(山东)卢绪高(山东)冯登厚(陕西)张培良(陕西)贺志明(陕西)潘琦(陕西)徒超(陕西)周君明(陕西)王学艺(陕西)(添加中)
影视部
部长 耿进柱(河北)
副部长 高聪英(河北)
编委
宋闯(黑龙江)许毅斌(陕西)任山泉(陕西)(添加中)
榜书部
部长 胡兴民(陕西)
副部长 郭青凡(陕西)
编委
雨田四郎(陕西) 程引岳(陕西)田德有(陕西)张学印(陕西)赵云斌(陕西)胡玉全(陕西)肖红斌(陕西)陈宏伟(陕西)张培良(陕西)刘进海(陕西)潘琦(陕西)陈兴顺(陕西)齐宝田(山东)
美编部
部长 王彩维(陕西)
副部长 郑翠利(陕西)
编委
婉萍(山东) 王申未(陕西) 梁聪苗(陕西)赵香利(陕西)孟五利(陕西)田保寿(陕西)(添加中)
诗评部
部长 秦本云(湖北)
副部长 宋京平(四川)
评委
刘朝智(陕西)李剑东(黑龙江)刘丰彦(陕西)高润南(陕西)王乃仁(陕西)(添加中)
直播部
部长 李海龙(陕西)
编委 李民龙(陕西) 任隽(陕西)
戏曲部
部长 刘奎芬
副部长 刘冬至 孟凡志 李飞
艺术指导 葛建州 孟凡志
部长助理 王俊茹 王焕生
后勤管理 孟凡成
摄像 王建民
编委
陈瑞发 张庆增 罗淑花 罗淑琴 杨双银 崔文秀 王新玲 陈秀峰 蔡香梅 刘秀清 毕站稳 汤富花 刘永清 邓春兰 刘铁桥 刘香平 孔维华 王福利 李凤霞 张凤霞 方明 裘艳华
中华诗经阁——传播诗经文化,弘扬正能量,以公益为宗旨,以奉献为准绳。诸子因兴趣爱好而志同,因传统文化而道合。期待国内外才子佳人入驻,尽情展示您的风采!
温馨提示:投稿、荐稿、组稿、音频配制、赞赏、点赞、留言、转发、推介等均属友情体现!衷心感谢!
【免责声明】
1、本平台基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而发布链接,但并不意味着支持赞同所有诗、文的观点和态度,并不意味着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和文学的艺术性,并不意味着文体文本合格或合乎要求。诗、文是否原创,无法考证,坚持奉行文责自负之原则。
2、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平台下载、或以其他形式复制、使用本平台链接图片等,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本平台所采用的音频图片等,如有不妥,请及时通知予以删除。如无意中侵犯了某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信或来电告之,本平台将立即删除。
4、本平台对于涉及政治、文化、权益等一切责任概不承担,均由相关作者或单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