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黄锡元,原上海市老三届中学毕业,1969年5月上山下乡回原籍广东佛冈县当知青,1974年毕业于韶关地区卫生学校(现韶关医学院前身)医生班,后分配至韶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称韶关市卫生防疫站)工作,曾多次撰写医学科普文章在《韶关日报》、《广东卫生报》、《广东农民报》等报刊发表,并多次荣获《韶关日报》健康卫生版优秀作品奖。现是韶关诗社、韶关市老干部诗词研究会会员。格律诗多次在《韶音》(韶关诗社诗刊)、《小金霞》(韶关市老干诗研会会刊)发表,曾获优秀作品奖。
老三届的新作品
——黄锡元散文选读
文学梦,我的中国梦
小学起,我就喜欢写作,自已的一些作文作业经常受到老师赞扬。
参加工作后,我更是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经常忙里偷闲热衷爬格子,根据自己所学专业撰写出一篇篇医学科普作品、新闻通讯稿件得以在《韶关日报》、《广东卫生报》发表,有些作品还多次获奖。九十年代中后期,因工作需要,组织上安排我从亊档案管理工作,我不负重任,按照上级佈置,将本市数年来开展疾病防控工作的工作概况陆续写成一篇篇年鉴或史、志材料在《韶关年鉴》、《韶关市志》刊登,成为珍贵的历史纪录。一直以来,写作给了我无穷的乐趣和力量。
二○一○年,韶关市卫生局内部出版发行了名为《我们一同走过》的一本书,我撰写的一篇《走进兰台》编入其中,我用我的激情、我的感悟颂扬了全市卫生防疫人员从建国初期以来不畏艰辛、救死扶伤长期奋战在防治疾病第一线的工作历程和辉煌战绩;记载了二○○三年全市卫生防疫(疾病控制)人员在抗击非典的这场沒有硝烟的战争中冒着高发感染的风险,罝生死于度外,终于使我市抗击非典工作取得了重大甠利。文章发表后,我一直兴奋不止。但亊后,我又回想:尽管我耗费了不少精力和心血,写得很吃力,但总觉得此文写得旣不似报告文学,又类别于抒情散文,有点不伦不类。我反省,究其原因缘于自已文学功底肤浅,文学是一门艺术,仅仅会写作并不等于有文学素养,文学需要锤炼,需要长期磨砺,更需要良师启蒙。说句心里话,其实从我热衷写作那刻起,我就一直多么渴望能有机会迈入文学艺术殿堂接受文学的熏陶和滋润,亲耳聆听文学导师的教诲;多么希望能有机会与现实生活中的文学知音们切磋文学并得到他们的指教帮助,这是我一直昐望的梦,我的文学梦。
去年一退休,欣闻韶关市老干部(老年)大学办有文学班,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报了名。
参加文学班,我感觉真的走进了一个美丽的梦。这里授课老师都是我市著名作家,诗人、学者,他们别具特色、适合老年人的教学方法令我们听得亲切、学得真切。我的师兄师姐大多数巳年逾花甲乃至古稀(也有许多比我年轻的),他们热爱生活,拥抱人生。他们经历过数十载沧桑岁月,有过苦乐人生。他们中有当年的女游击队员、女警花、转业或退伍军人,有从各级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领导干部,也有工作在各条战线的退休工程师、教师、医务工作者、干部,更多是数十年笔耕不辍、执著文学的当年文学青年等。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故亊、一个特写或一个感动,他们迷恋文学就像农民迷恋士地和庄稼。
走进文学班,又仿佛徜徉在诗的海洋。这里有热血、有激情,有浪漫、有感悟,有真情、有大爱。学员们的诗词作品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对于写诗作词知识,我是从零开始。通过文学班任课老师刘雪庚形象生动地讲解、师兄师姐的耐心指教,现在我已初步理解了何为古体诗、近体诗;何为四声、平仄,五言、七言律诗、律绝的平仄格式;何为拗、救,常见的拗、救方式等知识。有些学员还把自己撰写出版的诗集或珍藏多年的学习资枓赠送给我或借我细阅,使我受益匪浅。诗歌成为了我们白发学员们心音交流的琴弦、情意沟通的桥梁。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滿天” ,我虽年过六旬,但我永远不会放弃写作,放弃梦想,我一定会矢志不移地殖根在文学班这块艺术园地里继续圆我的文学梦,用自己的人生去践行文学班任课老师温阜敏教授的一句格言:老年人学文学,可以健身,可以健心;可以轻松,可以快乐。怡情养性的同时,抒发历经沧桑的珍贵感情,留下宝贵的人生经历财富……文学的魅力,值得用一生来享受,来追求。
走进兰台
兰台,古代是指宫廷里存放档案的地方,而今,兰台早已成了档案或档案部门的雅号。我虽然学的是医学专业,可是工作多年之后却因工作需要和组织信任,终于有一天怀着好奇、带着朦胧走进了兰台,干起了档案管理这一行。
兰台是宁静的,在这容易被人遗忘的角落,除了偶尔有人来查阅文件,索取材料,几乎很少有人登访问津。15年来,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对着文件、案卷、照片、图纸,整理、著录、编目、装订、借阅,无声无息、默默无闻。
兰台又是神圣的,最让我思绪万千的是库房,这里用文字、照片、图纸记录的历史永远缄默着。然而,正因为我有幸走进了兰台,我才真实见证和逐渐领悟了几代防疫人—疾控人走过的漫长足迹;见证了防疫站在历史上受“重治轻防”思潮影响下,几回撤消,几度重建的非常时期;更有幸亲身感受到市疾控中心组建后带来的变化和发展。
每当我捧起一本本由于日久时长而微微泛黄的卷宗,翻开一张张黑白或彩色照片,字里行间仿佛把我一次次带进了历史的长河。我仿佛看到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战斗在疫区第一线的血防战士不惧感染、不畏艰辛地走田埂、跨河沟,参加围垦草塘、整治河沟、查螺、灭螺;仿佛看到群众性的防疫队伍大张旗鼓地进行反细菌战和卫生宣传,轰轰烈烈地开展以除四害、讲卫生为中心的爱国卫生大运动。我还记得,在那火红的七十年代,那时防疫站再次经历浩劫恢复建站后不久,年方二十出头的我,卫校刚毕业就经常跟着那些从五十年代走过来的老防疫们一起带着干粮、背着简单行李,乘坐长途汽车奔走在粤北大地,那时没有高速公路,有的乡村甚至没有公路。汽车吃力地爬行在崎岖蜿蜒的山路上,由于交通十分落后,下了车后,往往还要爬山越岭,走上两三小时山坡小道,整个行程一两天,才到达目的地开展疫情处理和调查。
当时代的步代迈入二十一世纪,我身处兰台,以一个档案人的视角历史地、理性地回眸中心这几年走过的路……
——从组建新机构的一份份文件中感受到中心的划时代转折:2001年8月1日,经市政府批准,在原韶关市卫生防疫站的基础上从新组建韶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检验中心,实行一个机构,两个牌子。由此改变了多年来传统的防疫模式,标志着中心进入崭新的疾病预防控制新时代。
——从建设新大楼的图纸中描绘出中心的新蓝图:一座占地面积9866.2平方米、建筑面积8697平方米以实验室为主体的新中心大楼于2007年1月17日圆满落成启用,这是几代防疫人—疾控人梦寐以求的期待和追求。
——从一份份急电明传、一张张传真记录中记载着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和处置。2003年初,在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在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领导下,以中心主任康怀雄同志为首的中心领导班子身先士卒,冒着高发感染的风险,置生死于度外,带领全中心干部职工夜以继日奋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终于使我市抗击非典工作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几年来,哪里有疫情、灾情、食物中毒,市疾控中心印有“疾病控制”红色大字的公共卫生应急车就会在第一时间迅速赶到现场。在2006年“7.15”大洪灾、2008年春季大冰灾、韶关冶炼厂镉污染、北江流域水源事件、南雄市水口镇下湖小学流感暴发、翁源县新江镇断肠草泡酒中毒事件、松山职业技术学院感染性腹泻暴发、韶关市区东郊养鸡场疑似禽流感以及麻疹、流脑、肝炎、伤寒等事件的应急处理中,都充分显示了韶关市疾控中心快速、准确、高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显著提升。
在中心综合档案室的密集架上,还陈列着许多实物档案。每件实物都闪耀着荣誉、标志着收获:
一份份资格认定证书标志着检测能力的提升。2003年6月,中心通过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检验检测机构资格认定,11月通过省计量认证资格复审,2005年正式获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资格,2006年正式通过艾滋病抗体检测确证实验室评审并获资格,引进了一批先进、高端的仪器设备,卫生检验检测水平不断提升,每年参加国家和省的各类实验室质控考核均为优秀。
一面面红色锦旗、一块块金色匾牌彰显了中心几年来先后荣获了“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先进集体”、“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先进集体”、“广东省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先进集体”、“广东省抗击非典模范集体”、“广东省抗击非典先进集体”、“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光荣称号,这些荣誉凝聚了领导集体和疾控人的智慧与汗水。
从各种奖状、奖杯中涌现出各类先进人物。几年来,先后涌现了省劳模刘世日、省救灾防病先进工作者康怀雄、全国地方病防治先进个人陈志礼、抗击非典英雄邓俊兴等一批优秀共产党员,涌现了陈锡永、卢志坚、胡国超这些刻苦钻研、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拔尖人才。
……
兰台,记载的是历史,闪耀的是事迹。
站在兰台,凭窗眺望,中心大院内一棵棵栽植不久的芒果树已经长高长大,开始结果。它们,似乎象征着市疾控中心新一代疾控人正在成长成熟,未来的疾控事业等待他们去继承和发展。兰台的明天、新的篇章注定将由他们来谱写。
美丽从容夕阳红
——记原市人大副主任吴翠美
吴翠美大姐,韶关市老干大学文学班首届学员、老干大学名誉校长。青春时代曾从事近十年令人羡慕的“警花”生涯,退休前一直担任领导职务,曾先后担任过原韶关地区革委会知青办副主任、韶关市劳动局副局长、市妇联主任、市人大副主任等。当年,这位广大知青的贴心大姐,主管原韶关地区(当时辖十六县市)知青工作期间,想方设法、四处奔波,创办了“芳华”服装厂,解决了一大批知青就业。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她多次率队代表韶关地委和韶关人民慰问关怀战斗在广阔天地的广大知青。我还记得,当年她率队来佛冈县慰问知青时,曾亲口对我说:“你们知识青年要用笔把自己在农村锻炼成长的经历和感想写出来,让大家都知道”。短短一句话,竟从此燃起了我钟爱文学的初衷之念。更惊喜和巧合的是,时隔近半个世纪,我们一起在文学班,她成了我的师姐。
吴大姐退休后,始终保持着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生活情操,她在老干大学和文学班已度过了19个春秋。当年,为创办韶关老干部(老年)大学,她多次出谋献策,四处奔波,千方百计协助筹集资金。如今,每当人们提起此事,她总是淡淡一笑:“这是我应该做的”。她保持普通本色,经常从市区(住在市委大院)坐公共交通车到新华南老干大学上课;还经常结伴步行几里路到位于环园西的老干之家参加诗研活动;每当老干大学召开形势报告大会,她总是静静地坐在前排,认真听讲,细心笔记;文学班上课时,她虚心地像小学生一样,孜孜不倦、学而不厌。她还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撰写了小小说:《警花情》、《我家与缝纫机情缘》、《我的母亲》、《“高墙”里的一次讲话》;她抒情作诗《国之梦》、《党恩》、《上老干部大学抒感》等数十篇壮丽诗篇;她酷爱国画艺术,寄情于翰墨丹青,坚持挥毫泼墨,以书画形式抒发心中的情感,创作一百多幅国画作品,作品充满了对党和祖国的赞美和歌颂,讴歌了新时代,传播正能量。这些作品已分别见诸于报刊、杂志、展览、各类竞赛。文学班每一位老师任课期满离校之际,吴大姐都会饱含深情地赠送一幅她精心创作的国画作品,代表全班同学向老师献上一片谢恩和师生之情。
“满目青山夕照明”,吴翠美大姐,作为一名厅级老领导,始终保持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和人民公仆的优良本色,在晚年岁月仍然绽放出青春和活力,不断为社会和人民献出光和热。
铭记历史 拥抱未来
——献给女游击战士肖瑛和她的战友
我的案头上经常放着一本《肖瑛诗词集》,这是韶关市老干部(老年)大学文学班学员肖瑛大姐赠送给我的一本精美诗集,这是她根据自己平生历程、人生感悟而长期创作发表汇集而成的个人诗集。每次阅读,我内心都感到十分震撼,从中感受到一种信仰,一种人生。仿佛看到了当年共产党人在血雨腥风里惊心动魄的斗争经历,看到了无数共产党员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大潮以及漫长人生中绽放的革命激情和高尚情操。
1948年,国共决战,形势严峻。年仅十七、八岁的花季少女肖瑛在广东连州中学念高中,受进步思想影响和斗争考验,于当年1月秘密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组织,成为一名光荣的女共产党员,她和战友们在从事地下革命活动时,经常遭到国民党反动特务的追捕。
《采桑子·偕朱琳等四女生参加游击队》写道:“为求解放当兵去,脱去红装,换上戎装,游击山区转战忙”,肖瑛大姐在这首词中记述了1949年她和四位女生为了国家和民族前途,悄悄离开家庭,毅然投奔革命队伍,加入游击队粤桂湘边纵队连江支队,她们和战友们长期战斗隐蔽在粤桂湘边界的深山密林、青纱帐和敌人周旋作战,时常乘其不备出击敌营。在一次战斗中,年青的肖瑛不幸胸部中弹,身负重伤,至今胸膛内还留下了敌人罪恶的弹片。
“追风赶月过丹山,满面春风展笑颜。喜会大军迎解放,韶关指日见新天。”肖大姐诗中描述了当年她和战友们与南下大军胜利会师,游击队与百万雄师一起以摧枯拉朽之势把国民党反动军队赶到台湾孤岛,解放全中国的喜悦之情。
全国解放后,肖瑛大姐先后在韶关军分区和地委统战部工作,她和无数革命前辈一起,始终如一地保持昂扬的革命热情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肖瑛大姐平易近人,待人友善;她清风亮节、淡泊无求。“人逢喜事精神爽,七十年华上学堂。舞墨吟诗磨秃笔,平生心愿老来偿”,这首诗洋溢着她离退后又有机会走进老年大学重新深造,再续夙愿的喜悦心情。她严于律己,学而不倦,在韶关老干部(老年)大学一呆就是二十年。她的学诗与写诗经历就是从就读老干部大学以及参加韶关市老干部诗词研究会、韶关诗社为入门、进修的基本途径。她诗如其人,一身正气,她的诗作有回顾革命岁月、有颂扬社会主义建设和讴歌改革开放、有畅叙战友、好友情谊、有赞美祖国秀丽山河、有鞭挞丑恶、弘扬正气。她的诗作屡经发表,先后在省市的《岭南诗歌》《韶音》《金霞诗选》以及韶关市老干部大学《老圃秋实》《韶阳夕秀》《韶阳秋兴》《学乐为》等刊物发表。在肖瑛大姐80大寿之际,《肖瑛诗词集》终于与广大诗词爱好者见面了。
肖瑛大姐年近90,但依然精神矍铄、耳聪目明、腰板硬朗,还经常参加老干局、老干大学、诗社、诗研会等社会活动。她坦言自己的养生秘决:一要乐观开朗;二要每天适当散步;三坚持太极拳锻炼。坚持数十载,她原先患有的心脏疾患很少复发,平时也很少生病。
肖瑛大姐热爱生活,喜欢登高览胜,她经常偕同老战友、好友挥汗爬坡,井冈山、粤北的丹霞山、芙蓉山、莲花山、帽子峰、梅岭等都曾留下她的足迹和壮丽诗篇,如《游井冈山感赋》《采桑子Ÿ登莲花山》《赞韶关帽子峰》《梅岭赏梅》《芙蓉山上瞰韶城》等。今年5月,她随韶关市老干大学文学班去韶关森林公园采风,她坚持一阶一梯,不用别人挽扶,凭自己的顽强意志登上“韶阳楼”近50米高的五楼顶层。她俯瞰韶城,这座如同她亲身参与解放的广东连南一样,现已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感慨万千,无比自豪,从心底里发出“坡斜路陡穿幽径,风曳青松,泉水叮咚,攀越层楼上顶峰。回眸远眺韶城景,广厦凌空,白练飞虹,百态千姿春意浓”的豪迈诗篇。
欣望江山千里秀,欢颂祖国万年春,值此普天同庆祖国七十华诞之际,我谨奉此文献给肖瑛大姐和她的战友,献给无数为解放新中国洒热血、抛头颅的革命前辈和革命先烈。我们不仅要自我,还要告诫后人,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铭记历史,坚守信仰,胸有家国情怀,永远牢记“国强则民强,国富则民富,国家昌盛则民族昌盛”。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责任编辑:桂汉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