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修行
-----《道德经》启示录之三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释: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
第3章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3章译文:不推崇贤能之才,使人民不争名夺位;不以奇珍异宝为贵重之物,使人民不做偷盗的坏事;不炫耀可贪的事物,使人民不产生邪恶和动乱的念头;因此,有道之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要净化人民的心灵,满足人民的温饱,减损人民争名夺利的心志,强健人民的体魄;要常使人民没有伪诈的心志和争名夺利的欲念,使那些智巧之人也不敢肆意妄为;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政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人和事。
思绪流萤:
老子曰:“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是说人在处理事情时,如能做到尊重客观和不违背规律的“无为而治”,却反而容易获得比刻意要求和追逐的效果更好;比如,企业的管理,虽然需要制定一些员工遵守的基本规则,可如过分的管理,就是灾难;相反,企业在基本规定动作明确的前提下,加大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塑造力、向心力和驱动力的建设,就可以实现“员工自觉遵规守纪、尽职尽责、上班不用打卡”的无为而治;然而,修行不到位的管理者,却无法理解其中的道理;所以,修行无止境,对有些人而言,因基因和后天教化与环境影响,可能一生都无法达到人应具有的基本境界。
人在路上,如是有目标的事业追求,就须躲开那些“惹己生气、惯耍心计、不懂珍惜、敷衍真诚、谎话连篇、忘记感恩、回避尽孝、承诺不履、赖账不还、遇利翻脸、一毛不拔、极度自私、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脾气暴躁、极易翻脸”的人,同时还应尽力去结交那些“欣赏自己、不离不弃、适时鼓励、及时帮助、匡正能量、无私引领、勤于提醒、指出不足”的人;并且,明白“没什么比忙碌更容易、没什么比事半功倍更困难”;因为,一辈子的生命,不是很长,忙对了地方,才能活出“精彩”,这就要懂得“选择大于努力、借力大于忙碌”。
当然,人选准追求的目标后,也要敢于尝试,因为任何事情都蕴藏着无限可能,不去尝试一下,就永远也不知自己的天花板在哪里?并且,事业的追求有多条路可走,有些可省略,但尝试却不能节省;只有尝试了,才会发现新的机遇和可能。那么,如自己是一名企业创业者,为了成功,就要在确方向、正思路、知趋势、察需求、列计划、借资源、明策略、控风险、建团队、有考核、跟奖惩、勤沟通、融感情、多尊重、解困难、给指导、分轻重、列清单、突重点、打基础、多准备、建模式、重质量、会分享、抓跟进、塑文化、正风气、树标杆、彰自信、破挫折、顾大局、协左右、知汇报、讲诚信、担责任、兑承诺、谦虚学、谨慎行、不骄躁、广结缘、通人际、拓进展、有晨练、保健康、旺精力,练表达、善倾听、多请教,强专业、保专注、推品牌、知人性、悟红尘、保清醒、布仁慈、智若愚、多看远,有爱心、乐助人、求共赢、心愉悦、脸和气、吉运行等方面,夯实对自己的修炼……如此下去,在自己的格局之上,所见所到之处,才会营造出自己的风景。
人生如路,行路各有认知、选择和方法,自然也就有快慢之分,而不可取的是,盲目地处处与人比较,或不知规避低情商的善良,更要戒掉无意义的悔恨和无休止的抱怨;并且,只有做到了“眼里写满故事、状态不见风霜、每天绽放笑意”,才会“心里有梦想、怀中有善良、脸上有自信、嘴角有微笑、大脑有知识、血液有骨气、生命有坚强”,进而“丢弃攀比、不留遗憾、规避浮躁、稳如泰山、学会取舍、胸有沟壑、善于释怀、从心出发、随心所欲和取悦自己”,与自己的平凡、情绪、生活和解,把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使自己成为自己的摆渡人;而且,若想把自己的路越走越宽,也需要韬光养晦不露、善于自我激励、保持平常心态、积极主动作为、理解顺其自然、不去苛求完美、成功时不癫狂、失败时不自怨、拓宽自己格局、学会思维转弯、养成深度思考、善于多赢合作、卑贱时露锋芒、富贵时多谨慎、懂得低头微笑,才能高贵时不自诩、位高时不自傲……像左宗棠一样“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如此,还需理解经受苦难和挫折,既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也是人生的必修课,因为“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这说明,成功与磨难相伴,在穷困潦倒时,须丢弃浮躁,保持节操,才能受人尊重,不被人欺;飞黄腾达时,须保持低调,不怕吃亏,才能不遭算计和不被人嫉;这样,自己才是不卑不亢的人杰。那么,追求的路上,尽管世事繁杂、颠簸流离、岁月沧桑,只要心态、情怀、脚步依然如初,守住心底最美的执念,铸成自己一种悠然、豁达、睿智、淡定和从容的风度,就能任寒来暑往,随性而行,迎接岁月如歌和心情如花的季节,持续遇见一个个如意的良好开始。
人生向后看,能理解生活,但人生都想“混出精彩”,则须向前看;然而,前行的路上,若不懂珍惜,守着金山,也心无快乐;不懂宽容,朋友再多,也终将离去;不懂感恩,特别优秀,也难于成功;不懂行动,既使聪明,也无法圆梦;不懂合作,竭尽拼搏,也无法大成;不懂积累,勤奋挣钱,也难有大富;不懂满足,既便很富,也没有幸福;不懂养生,花钱治疗,也难有长寿;不懂生活,活得很久,也整日乏味……况且,前行的路上,自己不是蒸空存在,总要与人交际,还要食人间烟火地择偶、结婚、生子和培育,而人与人之间,就不可利用善良、欺骗感情、愚弄真诚、敷衍友情、冷对思念、原谅背叛、无视绝望……事实上,前行路上,没有无比强大的敌人,只有不够强大的自己;在自己渐变强大的过程中,更需要把心态放平,让自己上善若水;把心态放轻,让自己自在如云;这样,才会心中有光,面前有亮。
同样,心怀希望,人生不会绝望;不甘屈服,自己难被撂倒;而收敛脾气和傲气,不丢和气、大气和骨气,容自己于浩瀚星海,养万物生灵之气,纳百川奔流,自己就会在历经岁月的洗礼后,锻造出不凡的气场……进而自己也就可以规避:打败自己的,不是挫折和困难,而是自己的“缺失定律”。此外,当遭遇进退两难的境况时,换个角度,也许就会发现:天无绝人之路,路的旁边还是路;所以,要一次次地逼迫自己,为了良性生存、成长和发展,须手执自信的烟火,心怀诗意,努力让自己发光、前行,去播种一片草地,做一棵葱郁生长的绿树,一半在土里扎根,一半在风中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那时,命运的清风自来。
时光的车轮不停,推着人们一路匆匆前行,虽然得失不由人,人也不得不逐渐长大、成熟和慢慢衰老,但却不必非让自己成为别人,只需成为自塑的自己,就是甚好;因为,社会如洪流,不可避免地冲刷和洗涤着每个人,人也难免会由简单变为复杂,或笃定的初心,也易变得随波逐流;可是,一旦选择了随遇而安,就难于再塑自己,正如朱德庸所言:“我们为了顺应同一种时代的氛围,强迫失去了自己”;再则,尽管人们童年时无忧无虑、天真烂漫、内心充满快乐;成年时追风逐月、匆忙奔波、内心很是疲惫;老年时霜染白头、步履蹒跚、心有未酬遗憾;但是,如失去了自我,做事谨小慎微,既无远见,也无主见,宁肯相信道听途说,也不愿相信自己,更听不得批评、见不得异样目光,整日惴惴不安,止步不前,那必然是得过且过、再无原则、生存平淡和自甘颓废的人生。
客观地看,每个人都不是万能的,却是各自差异唯一的,正因为这样,若时时去盲目地听从别人,跟着别人的脚印前行,就易走进迷途;所以,听从别人,不如听从自己的内心,补足自信和勇气,就可感知到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人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时光如白驹过隙,不必慌张,虽然无法控制时间的节奏,却能做时间的主人,一生追随己心,不管路上伴随的是琴棋书画,还是人间情爱,或是柴米油盐、风雪交加,都是无法回避的生活原色,只要不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更不去人云亦云,且坦然自若、风来不惊、雨来不惧地前行,既使不光芒四射,也能绽放出自己独特的香味;那么,一切就会变得美好、迷人,也会见到更好的自己,使自己成为生机盎然的风景。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人,在北京工作近30(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官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题材的作品,主要著作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