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 年
拜年,那么什么叫【年】呢?传说“年”是一个叫年的怪兽,相貌丑陋,凶残,口似血盆,每年腊月三十,经常窜到村子里伤人。于是村民们腊月三十这天,在大门的门壁上贴上红纸,紧闭大门。这年兽一见大门紧闭,门上还有如血染的红纸,就不敢进村了。第二天一早,躲在家里的村民出门打听消息,未见有“年”吃人,互相道贺庆祝,这就是传说中互相拜年的由來。
秦汉以后,这年逐渐脱离原生宗教信仰的阴影,成为一项社会交往为主题的节日习俗。汉朝皇帝规定每年岁首第一天称为过年,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并赐赠百官以礼物,百官们跪拜答谢,这就是过年的雏形。与此同时,百姓在一级级官员的影响下,也逐渐形成过年时走出家门,礼尊族长,拜贺親戚的习俗。以后历代延续了这种过年时互相走动的习惯。
这种过年、拜年的习俗到了大唐李世民朝代,更为隆重。李世民接受了百官的朝贺外,走下龙椅,与百官同庆,还在宫殿外呜放炮仗,热热闹闹的过年。
宋朝过年更为隆重。汴京的街头最多的就是大大小小的酒楼,食肆,小吃摊,满街的塘葫芦,糖人,家家在大门门楣上贴上大红对子,老百姓穿新衣、戴新帽,置办酒席,庆贺新年。中國的年夜晚就是从宋朝开始。宋徽宗着便装走上街头,与民同乐。
明朝,是中國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掌权的朝代,对于过年的隆重那自不必说。明王朝以儒教治國,对于《正旦节》,即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万象更新。这一天宫里摆上各种水果,还放在驴肉的礼品盒,嚼驴肉称之为嚼鬼。明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天壇建祈年殿,由皇帝在年这天率百官到祈年殿敬天,祈求风调雨顺,國泰民安。
朝代更迭,江山易手,但过年的习俗并未更改。满人入关。建立大清,同样延续这过年的习俗。清朝不断延续了汉人的风俗,还发扬光大了。北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小年这天还拜灶神。康乾两个朝代由于國库充盈,对过年更加隆重。南方的舞龙灯由此开始。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九月十八,祈年殿被一场雷火烧毁。新中國1970至1971年重建,恢复历史原貌。
1983年2月12日,我國开始第一个春节联欢晚会演出。晚会灯光、布景并不豪华,演出的节目也一般,我记忆犹是是香港一个女演员演唱的“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闽呀,回娘家“,获得满堂喝彩!观众席上一盆盆盛开的水仙花,春意盎然!最令人难忘的是1990年春晚,新年的钟声一敲响,时任总书记、國家主席的江泽民、时任总理的李鹏,走上舞台,向演出演员握手,并向全國人民拜年!致以新春问候!现场掌声雷动!我的眼眶湿润了!这是新中国仅有的一次党和國家领导人,在送旧迎新的除夕夜春晚親临现场,与民共乐,向全國人民恭贺新禧!
解放后,虽说移风易俗,春节还是中國人民隆重的一个节日得以延续。由于文化大革命,很多老祖宗留下來的礼节破掉了。比方说客厅进门右边的正墙上,家神牌位拆了。其实那上面写的【天地君親师位、司命土地六神、ⅩⅩ门中宗祖】的家神牌位,上面有香炉、磬。这牌位有什么错?给破四旧、立四新给破掉了,家中腊月二十四也不敢祭祖了。这种忘祖负义,算什么革命?好在文革后,这祖宗牌位又恢复了。
解放后我做细伢,跟着大人后拜年,混一餐好吃的饭,捞一个几分钱的押岁钱。当兵后探家也拜年。大年初一拜《跑年》,就像江西电视台播放的《情满九道湾》一样,恭贺新禧。没结婚之前,先到舅舅家中拜年。结婚后先去给泰山老親爷拜年,初三再去给舅舅拜年。舅舅降级了。现在,我老了,姑娘初二回家给我拜年。我真希望再多十几个正月初二,姑娘、姑爷天天正月正月初二回來给我拜年!
还得说一下,我们那里大年初一,如果那一家头年,有超六十岁的老人去世,第二年正月初一,親戚们都要去拜大年。这天,除主人放鞭炮外,客人也提着一挂鞭炮,在主人家门口燃放鞭炮。中午置酒席招待客人,也是对先人的一种追忆和思念!
文/万重山
2023年12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