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辞鉴明》(六)
格物致知 意诚心正
作者/三木秉凤(周凤森)

《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朱熹解释曰,格物就是穷物究理。由之可见,穷物致理,乃大学道始,故四书中《大学》以格究万物之理为首,而后豁然贯通焉,以“明明德于天下”为其立业建功之本。格物致知就是究理求道,万物之理属于道畴,道与理本属形而上的精神层面,而齐家治国则属于形而下的现象范畴,是宇宙道理在人间的应用,由之可见,形而上为本为体为道,形而下为末为术为用。然而古今中外,对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邪正莫辨,鱼龙难分!一个人,如果对事物没有自我辨别能力,没有自我心灵悟证能力,却又将传承千万年被历史证明了的圣人思想斥为迷信,则其一生将被无明笼罩!一种思想是否正确,必须经历千年以上历史检验以及后人实践的亲证亲历,方能落实。人类如果没有对大千世界的持续性、超越性、深入性探索,并经过亲身感悟及实践应用的验证,最终只有三种结果,第一,要么迷信其中,否定其余;第二,要么把古今中外所有读不懂的文化内涵全部划归迷信,失去文化自信;第三,生活在一个半信半疑的状态中,精神需要时则愿其有,物质需要时则信其无。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告诫我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说我们在解读大道之理时,如果用语言文字来给道下个定论,这个文字中所载之道,就不是宇宙恒常的那个本然之道了。我们用平常思维之心所感悟到的外界事物,仅仅是个表象显现,非常浅薄,犹如人体有病,我们看到的是身体冷热反应,中医看到的是经络气血的内理运行。人间正道是沧桑,只能用心去领悟、感悟、体悟、解悟宇宙道理,而非依靠文字、思维、意识去认识它,把握它,因为“形而上”的道理已经超越了“形而下”的物质层面。

万物皆由灵与体同时构成,即万物皆有其灵!日本江本胜博士以《水知道答案》之书已经作出结论,只是人们不愿意推翻从小建立起来了哲学观而已。人类社会其实是个随波逐流的社会,人往往只看到支配四体的大脑中枢,而看不到支配大脑中枢的心灵之枢,只看到阴而看不到阳,只看到物得而看不到心德,由之《易经》所言的“厚德载物”就成为一句空话。《大学》曰:“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而丢本逐末则是凡人的习惯。如果我们不明了宇宙本体及其规律,只看到有形的星辰日月在运转不息,如果我们不明白厚德载物的道理,只争夺财富,而不修厚德,那么我们就会在迷信、迷惑、迷茫中迷失自我,钻入了物质世界的牛角,难以自拨!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条腿走路的传统古训,也就会变成了墙壁口号。

在宇宙的世界里,色与空,虚与实,灵与肉,物质与精神,有形与无形,阳天与阴府,日月与虚空,圣人与凡夫,君子与小人,形而上与形而下,这些几乎所有对立的东西,都在矛盾互鉴之中又统一于太极。故《心经》言:色空不二;《道德经》言:有无相生;儒家言:天人合一,以上皆为大同大通大统思想。人生之高度,并非逐名追利之多寡,而在于灵魂参悟宇宙本质及规律的高度,即悟道、修道、行道的层次。王安石有言: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也许是王安石大彻大悟后的一种世界观状态。古之得道行道传道之人,天有道则治世辅君,无道乱世则隐于深山密林之中,以诗章之美,嚼蜃楼梦幻,寓文鉴道,寓章存世。他们在虚实之间,言可天高海远,思可竹溪古今,不拘一格之风,不留恋青楼之情,故其言行尚德与日月同辉,普天有睹,以负阴抱阳之极,阔土载舒。且以其为乐! 以朦胧天道意境,书尽虚怀腹华,待晚月归云,又黯入竹深,清榻神临,焉不得自在乎?

天下无二道,无极谓道,易道、佛道、医道、兵道、商道皆归一道!太极圆融,世无二理,易理、佛理、医理、物理、万物之理,皆归一理。理从何来?理由道生,故为道理。中外之圣所阐述的道理,只是同一道路的不同阶梯,犹如小学、中学、大学之理。人类迷茫之处就来弃道求术!重有形之物财,轻无形之道理,甚至对真理实践的抛弃与破坏!重术轻道,重财轻义,重物质建设轻精神文明,整个世界在本末颠倒中走入畸形当下。 回忆几千年的世界探索中,涌现出大量的理性文化思想知识,对于人类己有能力可接触的精神财富,可以简单分为两类即道理与术数。道理反映的是大道之理,是宇宙人生的本原性问题,是规律性问题,是超越形而下的问题,它为人类揭示了宇宙永恒不变的东西,它解决的是精神信仰的归属问题,是心性的本元问题,是自性的悟达问题,是人类智慧上的启迪问题,是人生战略性上眼光问题。术数解决的是纷繁琐杂的现象世界的存在状态的问题,是有形有象的东西,是人类的衣食住行的问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问题,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问题,是形而下的问题,属于聪明巧辩的问题,是人生的战术性问题,等等,凡是不断变化着的现象,都列入术数范畴。

千万家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宗教家、神学家、哲学家、科学家、心理学家、精神学家等,都在探索宇宙的奥妙?其方式途径只有三条:一是圣者从道入手,二是聪者从术入手,三是智者道术并进。不管从那个频道切人屏幕,只要志行于身,淡泊功利,最终道之一也。

作者简介: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于2016年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六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17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只为祖国文化复兴,文化昌盛,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

“三木秉凤杯”第十九届全国大型征文活动正在进行中……

征文种类:
现代诗歌、古诗词、散文,小说共四类。
二、征文要求 :
1. 现代诗歌类限投3首,没有字行限制。
2. 古体诗词类作品限投3—4首。
3. 散文、书评、随笔、杂文等散文类作品各限投1篇,字数限定在1500—3000字以内。
4. 小说类作品,包括即微短小说,也包括中长篇小说的某一章节或选段,但字数限定在1500—3000字以内。短小说不得少于三百字.
5. 戏剧作品征文标准参考小说作品。
6. 参赛作品必须原创首发,同届征文中作者向多个诗文类种投稿,只限领奖一次。
三、投递要求:
1. 来稿请发裸文,并注明“三木秉凤杯第十九届征文”字样,无标注者将视作普通来稿不予参评。
2. 附作者简介及照片一张,并将作者真实联系方式主动告与征文主编,以备联系,暂无证书及奖杯。
3.评奖结果公布只按投稿时微信网名,敬请作者不要轻易修改自己的网名。
4.一经投稿,不管是否获奖,除政治原因外,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主编删除。
四、征文时间:
5. 本届征文计划2023年8月1日起至2024年1月底 截稿。
6. 阅读量与系统后台统计不符的一律视为购买,立即取消参赛资格,永远不得参本平台的赛事!
六、奖项设置:
特等奖1名:奖金3000元。
一等奖5名:奖金600元。
二等奖30名:奖金200元。
三等奖100名:奖金100元。
优秀奖200名:奖金30元。
鼓励奖300名:奖金10元。
投稿处:主编,希望之梦(木易)
微信:yangrrong123
邮箱:1628586637@qq.com
本平台征文不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