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工程”福到万家——追寻习近平福建足迹(三)
1984年6月2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反映了福建省宁德地区赤溪村畲族同胞贫困的现状,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由此拉开序幕……
1988年习近平到任宁德以后,
便把“摆脱贫困”作为工作主线。
针对闽东“七无村”、贫困受灾村,(注一)
实施实打实的搬迁救援。
他指示在福鼎山下划出一片平地,
由政府提供建材兴建村民家园。
不久村民便喜孜孜搬进新天地,
“造福工程”由此推广到全省。
九年后习近平在省委接到一份报告,
闽东畲乡仍有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艰难。
为此他带队到宁德三县调研,
要求各级领导“真扶贫扶真贫”雪中送炭!
同时向省委省政府提交实情报告,
“茅草房改造”、“连家船民上岸”列为首选。
一年后该地区二千多家特困户,
终于把贫穷的“草帽子”甩出好远!
但畲民下了山连家船民却仍未上岸,
习近平闻知坐不住又下海来调研:
亲自上船向船民了解生活实况,
看见船民生活困苦,寝不安席食不味甘!
为此他召开船民上岸定居现场会:
“没有船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
要让所有连家船民脱贫致富,
实实在在过上幸福生活是我的心愿!”
会后连家船民上岸定居提速:
没土地,推沙填海造地安家政府供地,
没资金,政府给予建房资金补助,
设施薄弱,政府负责“五通”周全。(注三)
很快一座座新房拔地而起,
船民们兴高采烈离船上岸。
基于翔实的调研和深入思考,
习近平要求他们有生活有出路能挣钱!
“从没有见过习近平这样的好领导”,
这是当地干部群众的肺腑之言;
“造就一番新天地,福到万家颂党恩”,
这是搬迁户新居门上贴的感谢联!
注一:“七无”即无自来水无电灯无公路无广播无医务所无学校无供销社。
注二:一些少数民族群众住在以茅草为顶泥土为地的茅草房,生活十分艰难。
注三:“五通”即通路、电、水、通信、广播电视信号。
(维我中华2023年12月19日日晚命笔,敬祈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