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问题,人们早就议论纷纷。
不知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结果如何,但却引发了我的回忆和感触……
1950年,我在上海区级机关工作。当时,连公务车都没有,自然不存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问题。
我工作的那个区,原来是上海经济落后,穷人众多的区,连能作为办公室的房屋都不好找,区委机关的办公室只能借用邻近一个区的房子。那时哪有什么公务车,全区只有区政府和公安局,各有一辆缴获的美国吉普车。我们外出工作,不仅没有公务车,连公交车都没有乘的。因为,全区的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公交车行驶。那时,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自己的两条腿。人民政府成立不久,领导要求机关干部,不要过多的呆在办公室,要尽量深入基层,联系群众,解决实际问题。除了开会和学习,我们都走向基层。那时,机关实行的是供给制,没有工资,除了供给吃饭、住宿,一年发单的和棉的衣服各一套外,每月只发几块钱的津贴。没有钱在外吃饭,午餐和晚餐都要回机关吃饭,吃完饭再下基层,这样,常常一天来回走六次,加起来一天要走十几公里的路,而且一个星期才能在菜里见到两次肉,营养有限,虽然年轻,也感到累。从机关到集体宿舍,还要走一段路,晚上回到宿舍,累得只想睡觉。我们的区委书记兼区长,原是部队的师政委,曾经在苏联呆过不少时间,比我们的年龄大得多,是我们尊敬的革命前辈,大家都称他为黄政委。虽然区政府有辆吉普车,但很少看到他乘坐。区委距离区政府,有不少路,他是区委书记又是区长,区委和区政府两面跑,他都是带着警卫员步行。看到区务书记同我们一样走路,我们走起路来就有劲,累点也心甘情愿了。
后来,随着生产和市政建设发展,修了路,有了公交车。我们到距离运的基层去,就可以乘坐公交车了。机关也购置了一些自行车,供工作用。下基层再也不是全靠两条腿走路,轻松多了,心里美滋滋的。
十年后,我调到区交通运输局任领导。交通运输局虽有一辆美国产的小吉普车,由于区政府各部门,都没有公务车,我不敢作为交通工具使用,而是供维修在外运输中损坏的车辆时使用。当然,我也有“专车”。后勤部门给我配备了一辆自行组装的自行车。上下班,出外办事和到所属基层工作,都是骑这辆自行车。
调到中央机关工作后,在北京办事,都是乘公交车。到外地出差,在市区,也是乘公交车;去农村,乘坐长途汽车,去不通长途汽车的地方,就只能使用自行车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福建,要到山里了解耕山队的情况。耕山队的人住在高山上,开垦山地种茶叶和水果。路远,要走山路,还要上山,我们是坐“二等车”去的。所谓“二等车”,就是车主在自行车的行李架上放了块木板,让客人坐在木板上,由骑车人送到目的地。不知为什么称之为“二等车”?我问过车主,他也说不清缘故,只是说当地人都这样叫。我想,不知是不是因为顾客是坐在骑车人的后面的原因,也无从考证了。讲好价钱,我们和陪同的县里的干部,一人坐了一辆“二等车”就上路了。路很远,进入山区后,很长时间都不见人烟。山间小路,不太好走,一会上坡,一会下坡,骑车很费劲。骑车人是个三十来岁的健壮汉子,用力一蹬就上了坡,滑行着下坡,一路上还不时哼起了山歌,一副轻松的样子。自行车很新,还是进口的。山区里怎会有这样好的自行车,我觉得奇怪。询问后得知,车主是个侨眷,自行车是用侨汇购买的,在华侨众多的侨乡,用侨汇购买紧缺物品,是很普通的事。因为有了健壮的身体和质量好的自行车,他才能以此谋生。乘坐“二等车”进山,真是不错的选择。一路上,只见起伏的峰峦,绵延不绝,满山的树木和青草,郁郁葱葱,叠彩峰岭,风景如画,令人心旷神怡。骑车人很健谈,从他的言谈中,让我知道了不少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听到了一些群众关心的事情,不知不觉就来到了要去的那座山的山下。当然,上山就不能乘坐“二等车”,要全靠自己的两条腿了。乘坐“二等车”进山,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不过,并不是每次乘坐自行车下乡,都能这样令人愉快。有次,到厦门郊区同安县,了解下乡知识青年的情况。骑了一辆从公社借的自行车,半路上连人带车重重的摔倒在地。这次骑自行车下乡,一点都没有愉快的感觉。
有一次,在辽宁省,骑自行车去看望一个受表彰的下乡知识青年集体。由于山路不平坦,下山时,遇到高低不平的地方,自行车会弹跳起来。好在只要紧握把手,注意保持平衡,也就平安无事。后来,路越来越不平坦,越来越难走了。有段路,坡度大,向下滑行的车速越来越快,突然遇到一处高一点的地方,自行车就腾空而起,冲向前方,车刚落地,又向前腾飞起来,向山下冲去。这时是不能刹车,让车停下的,如果刹车,肯定要连人带车从山上摔下去,十分危险。我只能双手紧握车的把手,尽量保持平衡,任由自行车向下冲去。好不容易才到了山下,我已经惊得一身冷汗。这次骑自行车的经历,回想起来都令人后怕。
我在职时,中央机关使用公务车,是有职别规定的。在不能享受使用公务车待遇前,乘公交车办事,已经习以为常。可能是习惯了,等到我能享受这项待遇时,除了到中南海开会和参加外事活动,以及上飞机场外,我仍旧习惯于乘坐公交车,很少使用公务车。没有想到,这样却带来很大的好处。最明显的好处就是,当我退休后,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不会像有的人,因不能使用公务车而感到不好适应。这样,没有小轿车,也一样生活得很好,心情不会受影响。
听说,现在使用公务车人员的范围比过去扩大了不少,一些地方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后,每月发给有关人员一笔不少的交通补贴。这项改革,仍在进行中。我想,不论怎样改革,重要的是不能忘记当初配置公务车的初衷,一切从工作需要出发,而不是其他。
2006 年10月
'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