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梦在远方,中学教师,崇尚简约,追慕陶行知的平民教育理念,高山仰之(止),景行行之(止),虽不能至,心向往至。

【主播简介】
伊兰吐芳:一个喜欢用文字音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者。“伊阙之滨鸣琴筝,兰之依依沐古风。吐哺握发勤耕耘,芳草青青桃李红。”

《天问:世上为什么有诗人》
文/梦在远方
这个世界如此功利与喧哗
让写诗的人显得有点傻
你们每一天写了一篇又一篇
难道诗能当饭吃吗?
弄不清到底什么是文化?
苏东坡眼里的中秋月
不会比任何人一个人"更大”
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
有什么了不起?
孤鹜共落霞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无非是酸秀才王勃的一种表达

市场上买几斤土豆
代替了情人节的玫瑰花
《又见饮烟升起》的旋律中
青葱少女都成了拖儿带女的"老妈"
于是"一地鸡毛"
在岁月的叹息声中
梳理着两鬓斑白的乱发
水是生命之源
人类的生命百分之七十是水
百分十三十是支撑五脏六腑的骨架
人身每一个细胞
都是一个宇宙能量的接受塔
文化和诗文应该是
向宇宙万物延伸的天线
天线的长短决定了
一个人精神天地的渺小和博大
可以将每一人比愉成“电视接受器"
由于文化感的差别
有的人的生命是精彩的电视连续剧
有的人的生命象电视屏幕一样
只出噪音和雪花点的吵杂

孔子的年代没有什么电视机
但孔子看问题精准而又老辣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不是指"权位“之高
不是指财富的高峰累加
他目的是让人明白
人为万物之灵
与动物植物有别
就是因为
人会吟诗
人有文化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物,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早在两千多年前
己对人为什么学诗写诗
专门在论语十七章中作出
这样的解答

台湾音乐制作人李宗盛
在品味生命中,境界卓拔
李宗盛也用流行歌曲的方式
注释着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这样的世界如此喧哗
别认为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他
有点傻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模式
只要你能给他一把适合他的吉他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模式
只要你能给他一把适合他的吉他
……………………………………………………………………
诗是人心一条河,
潜流暗涌各沉默。
何处没有地下水?
岂只溪流逐浪波?
源头尽是张打油,
艺海千帆争论多。
诗润生命无贵贱,
文有境界永探索。
自己吉他自己弹,
看淡别人隨意说。
感谢清波微澜(冷雨),伊兰吐芳老师的鼎力支持
——————梦在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