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美丑
-----《道德经》启示录之二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释: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
第2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shi:四声),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2章译文:人知美之所以谓美,丑的观念就相应出来了;人知善之所以谓善,恶的观念就相应产生了;“有”和“无”相互对立而转换、困难和容易相互矛盾而促成、长和短相互比较才形成、高和下相互对照才有分别、音和声因对比显出和谐动听、前和后彼此排列才有顺序……这是永远如此的;因此,有道的人用“无为”法则来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如此,便是让万物兴起而不加督导、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已有、抚育万物但不自恃己能、立下了功勋而不自我夸耀;因不居功,功绩也不会失去。
思绪流萤:
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是说人世间的美与丑、善与恶,一直与人相互伴生、转换、衬托,如何鉴别、看待和处理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也就成了人生需要随时把握的课题。
人们的目光里,一直变换着美丑和善恶交替的画面;自然,人也在“画”中,别人和自己皆是画中景;于是,人们凭着已认可的文化基因导向和自然的感官反应,开始自觉地认知和规避善不变恶、美不变丑,以及诸多“争之不足、让之有余、不言自明”的事情,进而也逐渐具备了人生须把握和应对的实际处理能力。
人们天天要出门,也会遇到好天气,可看见道路、桥梁、农舍、高楼、蓝天、白云、太阳、青山、绿水、树木、草地等数不尽的悦目美景,似画如醉;还可能遭遇坏天气,亦有狂风呼啸、暴雨倾泻、寒流滚动、大雪封路等让人犯怵的恣意状态……但是,不管好坏,人们皆明白:一切都是先天自然和后天缔造的客观实际存在。
既然人看人也是景,就有美丑之分,亦有“远看是欣赏、近看生烦恼”的现象,而单就人的溢美之景,便有“清秀妩媚、帅气宜人、暗恋自醉、梦中露笑、恋人同游、携手婚堂、健康无病、顺利升迁、名利双收、彩票中奖、家人幸福、知识博学、讲演获赞、人格聚慕、纳英举贤、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睿智解困、丰功伟绩”等例数不尽的钦佩之态,持续影响着一批批的追随者。
同时,人在生活或工作中,也有“两面三刀,见利忘义;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口是心非,表里不一;欺上瞒下,阳奉阴违;颠倒黑白,造谣中伤;以权谋私,损人利己;拉帮结派,兴风作浪;刚愎自用,目中无人;自以为是,夜郎自大;不懂礼貌,缺乏教养;过分自负,道貌岸然;盛气凌人,幸灾乐祸”等一些灵魂丑陋的恶劣效应。
分析一下,人的“好坏景象”,与人性和后天成长的状态相关;比如,生活或工作中,一些人常会出现“一边唾弃厌恶之人,一边又无视规则地充当着被厌恶的角色”,这便是人性的矛盾性,近看皆有或多或少的失望,远看又都是“逐利谋生”的社会发展推动者,而人们不能容忍的,便是“品德缺失误他人、越过规则求己利”的所为。
那么,按照“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本源思维去认定,就会发现:人类衍生出的一切美丑状态,都与各自的先天基因、后天教化、环境影响、习惯形成、性格趋向、心态状况相关,而后天环境的作用和已形成的心态,对人的发展,却起着正负影响的关键作用,只是有些人的负面人生观,一旦形成,往往就再难看清人生命运的辩证因果互馈逻辑。
比如,希望别人好,别人不一定好,但自己一定变好,因为自己的内心已充满美好,也就在处理事情时,能兼顾他人利益,进而自己也诸事顺意;相反,如见不得别人好,别人未必不好,可自己一定不好,因为自己的内心没有美好,处理事情时,就会嫉贤妒能地设置障碍,进而频繁发生与他人之间的矛盾,也就造成了自己诸事不顺意的结果;如此,可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所以,人的内心如一旦充满了心计和嫉妒的阴霾,自己就已输在了“人生赛跑”的互馈效应上。
再比如,单位中常见有点小权力的人,整天板着脸,如包拯一样不苟言笑,却无包拯的刚正不阿和铁面无私的德行,而是对上点头哈腰,对下冷若冰霜、压制贤能、争名夺利、满口污语,且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并且,孝道丢失、欺负女人、思想固化、到处埋怨、身无一技、盲目自傲、崇洋媚外、只顾自己、孤僻多疑,而每到一个新环境,又很会装出一副坦诚、直爽、大气的状态,笼络人心,充当值得“靠近”的“好人”,只有遇到功利的选择时,便会立即显露出“肚子大心眼小”和“不顾他人、先占为上”的本来面目。
可见,人群中有美丽、优雅、威武、雄壮等溢美可赞之态,也有面目狰狞、灵魂丑陋、让人“倒胃”的恶行之徒,说明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自我完善的成长之中,若为了自己能成为别人眼中的“怡景”,而不是“唾弃”的对象,且活出了“正向璀璨”的溢美之形,当是在接受外界磨炼的“自塑”时,具备了自觉匡正“人生姿态”的意识,进而才会避免因理智“不明”而“走偏”的现象。
如此,虽然前行路上皆有障碍,可只要用坚定的信念和纯粹的心灵,以“正向”的努力,去设法突破障碍,克服随遇“改道”的现象,人的“既定纯正”,就能“相由心生”,不会“滑坡”变丑;特别是身在创造性领域工作的人,有时的前行探索,好比走夜路,目标不明,就须燃起非执拗、多清醒、不放弃、利他人、益社会的自励和自信之光,随时排除杂念、妄念和邪念,用纯粹的心灵,面对和规避前行路上的各种障碍或偏向诱惑,才会收到“宁静致远”的效果。
古印度的梵文中有言:“伟人的行动之所以成功,与其说是凭借其行动的手段,不如说凭借其心灵的纯粹”;这阐明了纯粹之心,是排出干扰、超越智慧和战术缺陷,持续走远、正向成长、良性发展和成功不可或缺的基础要素;而说到“正向”的努力和成长,是指人的成长自塑和前行,没偏离“人间正道”,且具有了“坚韧意志”,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心态向阳、宽怀大度地“一路向前”。
至于“坚韧意志”,非指勇猛、强悍,当是内心涌出的平静和强烈愿望。比如,企业创业者在无资本、资源、人手和技术的情况下,如野蛮生长的杂草,而野蛮生长也是成长,甚至还可能从困难中崛起,其中的原动力,正是以燃烧不息的“坚韧意志”作支撑,信奉“应该行、会有办法”,才会竭尽探索、突破逆境,最终迎来水滴石穿的可喜局面。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和事,但要想自己活出接近的“完美”和“高贵”的品质,就要逼自己尽力去追求完美;这样,结果虽不“完美”,却会获得超出预想的效果;以制造业为例,往往最后1%的努力,可化解产品的缺憾、实现产品的领先,或攻破了类似于芯片技术课题一样的关键环节,成就了预期价值。如此看来,人的成长如想光彩亮丽,就须时刻提醒和勉励自己的潜意识,使自己始终持有“阳光心态”,既使遇上“天上下刀子”的境遇,也不妥协,相信自己的“无限可能”,随时激发出潜能,坚持走下去,而一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就可能接近或得以实现。
事实上,如把人人都有的潜意识和信念,适时转变为激励自己的“显意识”,督促自己的“意志力”,只为“到达目标”负责,自己的人生就会像驾驶汽车一样,自觉规避肇事。这样一来,人“潜意识”的信念,就常会在意想不到的场合,为自己发出提示,直接触及事物的核心焦点,使问题一下子获得无法理解的豁然“神来”效果。
想做到这一点,人们就要常怀好奇心,思考新事物,乐于新实践,不忘积累,接受磨炼,持续提升自己,进而才能在管束行为、脚踏实地和日复一日的“正向”努力下,保持预设的前行人生,时刻不偏离“正向”轨道,以期未来的某一天,自己心中“遥不可及”的偶像,成为“无限可能和无限赋能”的“全新自己”,或是人们眼中的“最美人文景象”。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人,在北京工作近30(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官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题材的作品,主要著作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