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话剧----
好官陈希亮
---曾顺和/作
(插曲1.《河坝子出的状元郎》随序幕拉开响起:陈希亮 星辰的亮,河坝子出的状元郎。为官一生清 都为百姓想,人民要过河 年年遭水殃,发明采虹桥 皇帝助推广。
陈希亮 珍稀的光,清官史十名他上榜。陈家叔侄三 都成状元郎,为官一生正 东坡他敢撞,东坡史名臣 做过他下膀。…),歌声中
(画外音):青神河坝子,一个山清水秀,美丽的地方。沙溪河,龙门河,从远远的高山流来,又远远流去,流到公元1014年,闪光亮堂,著名清官,北宋名臣,陈希亮在这里诞生了。陈希亮不仅是北宋的名臣,而且还是我国历史上,顶顶有名的十大清官之一,与苏轼,包公等齐名,更是青神历史上,最大的名臣清官。
陈希亮,字公弼,他从进士及第起,为官30余年,先后任过知县、知州、知府、转运使等官职,也曾到首都开封府及朝廷任职。不论做地方官,还是做京官,都嫉恶如仇,从不考虑个人得失,为平民百姓赞颂,使王公贵人害怕。
第一幕 好学习金榜题名
逝者如斯夫,转眼时间就到了公元1030年。
陈希亮:(因父母早死,依靠哥哥为生,时年16岁。)大哥,我想学习古人行万里,读万卷书,外出去寻师访友,专心做点学问,你以为如何?
希亮哥:(自私自利者,早有侵吞全部家产之心。)那当然好,哥早就盼望兄弟能出去走走,多学积智,有所作为。见弟今已有如此大志向,大哥我非常高兴,非常支持。不过,兄弟在你出门之前,我们先把家产处理一下吧。说着,递给了陈希亮一包东西,“扎,你把这个拿好,是分给你的家产”。
陈希亮:(心一振),“唵?啥家产?就这点呀?”伸手接过大哥给的包,打开一看是一大迭子借条,都是邻里们来家借钱时打的凭据。马上不满地说:“哥,我们这么大的家业,你就给我分这点啊?这算什么财产,全是些白条子。”
希亮哥:兄弟,你可要把这些收管好哦,这是分给你的家产,30多万贯,细算起来,比我得的家产、田产可多多了。你别看它现在只是一把纸条,一但你把它都收回来了,那可就是实打实的家财万贯哦。
陈希亮:实际上,这时的心思也根本不在这上面,而是如何求学做学问,也就没有跟哥多争执。第二天,就试着找了几个欠债人家,要他们还钱。结果大失所望,借户们都说家里很困难,一时无法还上,有的连哭带求,肯求他再发发善心,准其缓一段时间再奉还。陈希亮也亲眼所见这些欠款户,不是缺衣少穿,就是房屋破烂,或是儿女成群,糊口艰难…,讨债不成,反而把自己的心整得酸酸的。

回来到家里,日不思食,夜不能床,思虑再三,他一咬牙一跺脚,心想算了!就这么了结此事吧…,一天,他把所有欠债人家都找来…
欠债人甲(对乙说):都叫来, 这要把我们咋个整…
欠债人乙(对甲说):随他吧,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不过我们这些穷人的命也值了几个钱,随便这少爷咋个整吧。
众欠债人:愁眉苦脸,焦虑互望,心情沉重,坦忒等待…
陈希亮:众乡邻父老们,大家不要焦急,今天把大家请来,就是要把我们之间的债务问题作个彻底了结。接着他拿出全部借款单,让大家过目,然后当着大家的面,一把火把借款单通通烧掉了,然后真诚地说,各位乡邻父老们,现在好了,你们欠的款就算都还我了,我们就两清了,大家请放心回吧,明天我就要出远门求学去了,祝大家吉祥平安。
众欠债人:不停跪头拜谢,希亮少爷你万福,万福!希亮少爷真是好人!祝少爷求学成功,皇榜高中,青云直上。
希亮哥:心里巴不得这兄弟,早点离家远走,独得全部家产。听说他要去求学做状元,又很瞧不起地自语:狠!就他那副像子,还考状元?我看走再远的路,也是瞎子点灯白费劲…
陈希亮:第二天,背起行囊,轻松出门,千里寻师访友,专心做学问去了。走一路,学一路,转眼来到新津老君庙。
宋 辅:也是一名外出寻师访友,一心学问的志士,同日也来到新津老君庙。
陈希亮:敢问这位贤兄,也是从家里出来,寻师访友做学问的吧?我自我介绍一下,我叫陈希亮,是本州青神东山人士,于前日出门,寻师做学问,希望自己今后能皇榜高中,为民做点事。
宋 辅:啊,希亮兄你好,我叫宋辅,也是眉州武阳人士,高兴能在此圣地遇到学长,看来我们是同道之人。那我们结为学友,一路寻师访友,一同专心学问,各随己愿,各圆己梦吧,希望将来我们都有作为。
陈希亮:哦,好好,愿与宋兄同行,寻师做学问。敢问宋兄,下一程打算去何处寻访?
宋 辅:我想去成都石室精舍,寻师做学问。听说成都石室精舍,自汉以来就很有名,培育出了不少名人志士。陈兄以为如何?
陈希亮:好的,下一程,我们就奔成都石室精舍而去,去好好受一番学识熏陶。
陈希亮/宋辅:次日,二人一早出门,向成都进发。经过多年的跋山涉水,寻师做学问,终于学富车载。
结 局:考帖传来,一喜一忧:陈希亮进士及第,金榜题名;宋辅落榜还乡。
希亮哥:陈希亮进士及第的消息传到河坝子,大家都很高兴,只有贪心的哥,不冷不热地说了一句:这回真是懒猫咡碰到死耗子,被他抓着了。

第二幕 勤政为民的好官
(插曲2.《河坝子出的壮元郎副歌(一)》随序幕拉开响起:陈希亮 稀少的棒,河坝子出的好儿郎。身为父母官 就为百姓想,百姓要安宁 巫师闹荒堂,陈希亮带兵到 把巫师全拿下。
随序幕拉开响起:陈希亮 希望的亮,扶贫济困先驱榜样。亲友家有难 主动出手帮,吃住包施教 育成状元郎,人民心佩服 上书求皇帝奖…),歌声中
陈希亮初任职大理评事,在长沙县任知县,严明执法,王公贵人都对他颇为忌惮。后升任殿中丞,调任鄠县知县。
僧 人:叫海印国师,因与章献皇后家的几个显贵来往密切,就倚仗权势,无故强占百姓土地,无人敢管。
陈希亮:初做大理评事,主管长沙县政事时。就下令逮捕,依法定惩治海印国师。
僧家人:急派人向皇后禀报。
皇 后:很快约会范丞相,要他马上派人向陈希亮传话,不得阻止海印国师的活动,更不能处治海印国师。她将亲求皇上下圣旨阻止陈希亮惩办治海印国师。
陈希亮:得报后,随即与众理事商量,该如何应对?
众理事:太监下来只是传话,圣旨尚未下达,不如我们抓紧把那斯处理了,等圣旨下来,事情早已办完,生米成了熟饭。到时,圣旨就真的下来了,也成马后炮,朝庭也不好再追究下去。
陈希亮:正是!马上派卿差去查处,并把查处结果明目张榜告知百姓。
百 姓:高兴,哎呀!终于有人敢整治这个十恶之人了,为我们老百姓,撑腰打气了,佩服!佩服!
缴税人:大人,我好冤枉哟,这税赋缴纳租凭据,不是我做的,是有人托我做的,
大人,我不该死呀!
陈希亮:此事关乎人之性命,不可草率处之,必须细查明察,证据确足后,再作处理。
后经明察,发现此事,是郴州竹场某人伪造提供的,税赋缴纳租凭据。认为此人无罪,就下令释放了他。
皇 帝:陈希亮办事严谨细致,传我召令,晋升陈希亮殿中丞,主管鄂县政事。
曹 腆:(该县府一老官吏),很!陈希亮娃娃官一个,算个屁!来管我,他还嫩了一点,我才不理他的那一套,他说他的,我做我的。因此怠,慢法令。

(一天)
陈希亮:曹腆老吏,在吗?
曹 腆:大人,本小吏在。
陈希亮:本中丞到职后,给你布置了几件事,直到今天,你却一件都未给本中丞办,还在下面鼓动他人与你一同阳奉阴为,散布怠慢本中丞的行令,你说本中丞今天,是该嘉奖你呢?还该查办你呢?
曹 腆:见事不妙,马上改变态度,中丞大人,你饶了小吏这一次吧,以后不敢了,以后不敢了,我一定认真做事。说着忙磕头谢罪,磕得头破血流,表示决心改过自新。
陈希亮:曹腆,能认识自己的不对,态度诚肯,这很好。但这里我还是要严肃告诫你:我们都是代天子行职,为百姓做事的。老百姓的事比天大,怠慢不得。怠慢了,就要遭天打五雷轰,记住了!
曹 腆:大人,我记住了,今后我一定好好做事。
陈希亮:好了,本中丞看你认错还可以,这次就不刑罚你了,下去吧。
曹 腆:“扎!”下场。此后,认真为民做事,成了好吏。
巫 师:以祭鬼为名,每年都要设法搜刮百姓钱财,把这叫作“春斋”,他们造谣说,不这样做就会遭灾遭难。在百姓中传说,有穿红衣的几个老人会带来火灾。
陈希亮:得报后,果断禁止了这项活动,让这此些人不敢再行犯禁,其实火灾也未发生。
老百姓:高兴得不得了,见面就说陈希亮的好。
陈希亮:趁胜进一步整治这些不合规的人和事,下令毁掉了,县区内不合礼制的祠堂百余座,勒令七十多个巫师去巫还民。
陈希亮:因治理该县成效明显,百姓拥护,再次被朝廷升迁调离。
老百姓:父老乡亲们自觉云集,含泪把他送出县境,并非常不舍地说:“陈中丞,我们好舍不得您走哦,您离开了我们,那些穿红衣的老人,又会再来欺负我们的。”

在凤翔府知府,
陈希亮:成了苏轼的上司,虽是同乡,一样严格要求。
一县吏:破规称呼苏东坡,为“苏贤良”,不合称谓规制。
陈希亮:知道后,狠生气地说:“判官就是判官,哪里来的贤良哟?”,下令用刑杖责此县吏,让他长点记性。
史人评说:“陈希亮为政严格而不残忍,不愧为清官良吏”。
苏 轼(不但不生气,反而好评)说:“平生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见义勇发,不计祸福,必极其志而后已。”
(白描):北宋年间,陈希亮正在安徽宿州做官。那时汴河改道流经宿州,年年洪水泛滥。
差役禀报说:今年夏天,暴雨连连,汴河上的桥梁又被冲垮了。
陈希亮:听报,当即冒雨亲到河边察看。
老百姓:因汴河水势太猛,再坚固的桥都会被冲垮的,要在河上架桥可太难了。如今桥又被冲垮,来往的人全靠船过河,极不方便。加上水势太猛,渡船时有翻沉,致人丧命。
陈希亮:听后自言,河上还是应架桥,架什么样的桥才不被冲垮呢?令他陷入沉思。在细察汴河水情回衙后,成天伏案不起,在纸上画着改着。从早到晚,画画改改不停。经过多日筹划,他终于构思出一种新式的造桥方法。随即召来路桥使。
路桥使:大人召我来有何分咐?
陈希亮:汴河不是水急浪高吗?就不用在河中筑桥墩建桥的方法,而是用木头做成多拱搭结式新桥,做成一大拱直接跨到河对岸,我们就叫飞虹桥吧。这样,不仅在桥下来往行驶的船只不受影响,而且再大的洪水,也冲倒桥身。托大人将施工图带回朝廷,请皇上恩准急速动工。
路桥使:好的,大人,本臣这就去办。回朝廷后把新的建桥图递到皇帝面前。
范副相:这能行吗?原来的桥用大石头,大土堆垒起来,都被冲垮了,陈希亮设计的桥还全都是木结构的,不是更容易被冲垮吗?
皇 帝:以不满的眼光看着范副相,又令路桥使,朝下后你召集工部的有理事,商讨一番,如属可行,马上组织施工。
路桥使:扎!皇上,我回去马上组织部属商讨后,调派工匠,照图施工。并急派人把朝廷意见及时转告陈希亮。
陈希亮:嗯!越快越好,我很想早日听到你新桥建成的好消息。
路桥使:组织工匠抓紧施工。经过工匠们的努力,没有多久,在宿州城的汴河上,架起了一座崭新样式的木桥,身如长虹飞跨两岸。桥上行人,桥下行船,畅通无阻,甚为奇观。
皇 帝:连夸法建桥法甚好,是建桥史上一大奇迹,一大发明。遂下诏嘉奖有关人员,并极力将此新式架桥法在全宋王朝推广。
太 监:皇上,当朝大画家张择瑞求见。
皇 帝:是吗?请他进来。
张择瑞:皇上,陈希亮经过昼思夜想后发明的这种方法。建造出的大跨度的新式拱桥,太壮观,太漂亮了,我经过多次的现场观察和构思,把它画成一幅大画,特带来让皇上过目,并肯求皇上给本画题个名。
皇 帝:是吗?快摊开来我看看,哦,太新奇,太壮观了,真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绝,绝,绝也…,就叫《清明上河图》,卿以为如何?要把此画挂到皇家博物院去,存世共览。
张择瑞:扎!甚好,甚好,就照皇上说的办。
第三幕 帮困扶贫的先贤
(插曲3.《河坝子出的壮元郎副歌二》随序幕拉开响起:陈希亮 希望的亮,扶贫济困先驱榜样。亲友家有难 主动出手帮,吃住包施教 育成状元郎,人民心佩服 上书求皇帝奖…),歌声中
希亮哥:曾经贪心的哥哥,这时正伏案认真修书信,准备寄给小弟陈希亮,请求帮助。
陈希亮:收到一封来自老家来的家书,知大哥这时,因年事高身体差,加两侄儿尚未成人,生活艰难,度日如年。希望希亮弟,不记前嫌,伸手相助。看信后,马上叫来一县评事
县评事:中丞大人,有事请您分咐
陈希亮:哦,有有有,就是有点家事, 我兄长在老家,因年事高身体差,也无能力照看家人,加上还有两个尚未成人侄儿,希望我能出手相助。故希望你带两个帮手,去趟蜀中我老家,帮我把大哥全家接来,这去来的花消,全从我的薪奉里出。
县评事:大人请放心,等我准备一下,就抓紧启程前往。

(经过数月旅程,兄长一家四口终于接来陈希亮家)
理事甲:这回好了,一大家子的家产终于又回到陈大人名下了。无缘无故,他会把贪心哥的全都接人供养?
理事乙:这你就想多了,陈大人的哥重病多年,又要供养两个孩子读书成人。已有的家财早就花光了。再说我们陈大人,根本就不是那的样的人。希望你以后不要对大人,再说这样话,否则,我就要状告你污蔑得到大人。
陈希亮:不计前嫌,服侍兄长,教养侄儿。后来,两个侄儿也先后高中进士。
乡亲们:心里倍感佩服,亲称他们为陈家 “三俊”。有的还说,这回我们眉州可出在名了,不仅有扬名的“三苏”,还有出名的“三陈”。
宋 辅:当陈希亮在开封做官时,他也到京城做了小官。不幸的是,事隔不久,宋辅病亡。其老母、孀妇和幼子生活无靠,度日艰辛。
陈希亮:看在他俩曾经一同游学,风雨同舟的情形,就决定,把宋母一家接到自己家,一起供养。像对自己的家人一样,对待他们。还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宋端平,陪他攻书做学问。
宋 母:知陈家本就有四个孩子,今又添了她们宋家三口,深感他负担沉重。但在陈希亮的协心关照下,宋辅一家老小生活无忧。故特别感激陈希亮的照顾、敬养。
陈希亮:(其时)自己的薪俸并不高,加上自己又清廉自守,自己本身就有四孩两侄儿,家里的开支已十分拮据,今又添家带口,负担更重。面对此情况,陈希亮只好大量缩减自己和食客们的衣食,严控开支度日。
宋端平:和陈希亮两个侄儿,由陈希亮亲自教习吟诗诵书,出外寻师访友。正是在他这般精心照料、抚养下,终于学富成人,在陈庸、陈渝两个侄儿高中之后,宋端平也进士及弟。
陈希亮:亲践诸多善举,从古自今,均可标榜为济困榜样,扶贫先贤,真称上我国的“脱贫先驱”,值得学习借鉴。

尾 声
(插曲4.《河坝子出的壮元郎副歌三》响起:陈希亮 家乡的光,为后人做事指方向。百姓的事儿放心上,清廉奉献上皇榜。),歌声中
啦啦的沙溪河,滔滔的龙门河,仍一直流淌着,从远远的高山流来,又远远流去,流到公元1071年,白脸清官,人民的好官,陈希亮终因辛劳过度,离开人民,与世长辞,终年64岁。升华成一颗明星,长期闪耀在历史的星空,成为青神县东山文化的光彩一页。令自称平生从不为人状碑著述的著名文学家苏轼,也十分敬佩,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让陈希亮的动人事流传至今。
陈希亮的家乡河坝子,也里是青神、仁寿、井研和东坡区三县一区的交界地。青山环抱,绿水绕流,空气清新,翠竹掩映,农家小楼树彼阾,交通便捷,城乡繁华,特产多样丰富,素有“东山商贸第一镇”之美称。千百年来,这里的地情,社情,民情,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清水秀,土肥村美,人善民富,是个非常怡人的山乡。
--完--
2023.12.18 笔
附:主题歌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