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阳来复 草木渐滋萌
——谈冬至节气的内涵与文化
林占东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冬至交节在每年公历的12月21-23日,此日斗指子,太阳到达黄经270°。
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到达南回归线并达到极限,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因此冬至日又被称为日南至;还因为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所以冬至日还被称为冬节、亚岁等。冬至以后,白昼每天都长一点,五代诗人和凝《宫词百首·其七十三》中有诗句“才经冬至阳生后,今日工夫一线多。”唐代诗人杜甫《至后》中有诗句“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 唐代诗人白居易《冬至夜》也有诗句“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偏长。”这些诗句都反映了冬至日以后,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渐增长、黑夜逐渐缩短的变化。
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是说一候时土壤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二候时麋鹿感到阴气逐渐衰退而鹿角脱落;三候时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太阳高度角的增大、白昼时间的逐日增长,山中的泉水开始出现流动并且表现出来温热。
冬至过后,我国各地气候都将进入一个非常寒冷的时期,但还不是最冷的阶段,因为地表尚有"积热";在到了“数九”天,尤其是“三九”天,即“小寒”“大寒”时。才是最冷的时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数九寒天”“数九隆冬”;所谓“数九”,就是从冬至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北方地区有《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它反映了我国北方天气物候的变化情况。
冬至以后,各地气温继续下降:北方地区进入农闲时节,应做好兴修水利、整改农田工作;江南地区应加强过冬作物的田间管理——清沟排水、培土壅根,同时也要做好土壤疏松、水土保持并消灭越冬害虫;南部沿海地区,要认真做好水稻秧苗的防寒工作。
中国疆域广大土地辽阔,冬至日有祭祖、宴饮的习俗,在饮食方面,北方地区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意在“消寒”,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谚语;江南地区冬至日有吃汤圆的传统,意寓“团圆”“圆满”,因此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
养生方面,冬至以后中国各地气候逐渐进入到最寒冷的阶段,一要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增减衣服,注意颈部腰部膝关节踝关节的保暖;二要室内经常通风换气,减少和抑制细菌病毒的滋生繁衍;三要多吃一些补益身体的食物,如莲子、芡实、薏仁、赤豆、大枣、银耳等;四要保持乐观的心情,听听音乐,与人聊聊天,使心情舒畅;五在天气好时要到室外走一走,晒一晒太阳。
冬至不仅是一个重要节气,还是一个重要节日(四时八节之一)。所以历代文人都有诗文记述。唐代诗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诗意是:我住在邯郸客栈那天正赶上冬至佳节,晚上我抱着盖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我想象着家人今天一定会坐到深夜,而且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在外的人。在古代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也是家人团聚团圆的日子,所以被人重视。
另外到了冬至日以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阳气逐渐上升,出现回暖现象,这在古代文人诗文中也有所反映:宋代诗人朱淑真的《冬至》“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宋代诗人庞籍《记异》“冬至子时阳已生,道随阳长物将萌。” 金朝文人马钰 《万年春·冬至阳生》“冬至阳生,迎春拨雪黄芽好。人惊早。” 宋代诗人张耒《冬至后三日三首》“水国过冬至,风光春已生。梅如相见喜,雁有欲归声。”可见到了冬至以后,虽然气温还在下降,天气仍在变冷,但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阳气已经回升,万物已感受到并表现出来。
虽然如此,但此时还是以冬天为主:唐代诗人贾岛《冬夜送人》“平明走马上村桥,花落梅溪雪未消。”唐代诗人元稹《使东川·南秦雪》“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元代诗人邵亨贞《至日有寄南金兄奉寄》“今日柴门又冬至,野梅花下独沉吟。”冬天虽然寒冷,有时还会降下大雪,但人们并不讨厌冬天,因为它是人们“藏”的好时节,而这“藏”中也孕育着新的希望。正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在诗作《西风颂》中所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冬季的一个重大节日——祭祖节日。早在夏商周时期的周朝,就曾经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十一月一日为岁首,可见古人对冬至的重视程度。让我们和北归的太阳一起度过这寒冬腊月,去迎接温暖和煦的春天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