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星”系列报道
王民立:
妙笔开启铁道兵公益宣传事业

红色潇湘,薪火相传。循着红色足迹,广大退役军人在新时代新征程新战场,用一串串坚实脚印,谱写出一曲曲奋斗赞歌,宛如一颗颗星、一盏盏灯、一簇簇火,闪耀在三湘大地,续写着红色华章。
现推出退役军人“每日一星”系列报道。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抢救铁道兵历史,用笔记录铁道老兵故事的军休干部王民立。

王民立
“每一个铁道老兵都有故事,立过功的是英雄,没有立过功的也是英雄……我想记录他们,记录这些平凡的人。”在央视拍摄的纪录片《我们的征程》第四集“发展之基”中,王民立面对镜头这样说道。
王民立1950年出生,她自己和父亲、大哥、弟弟、丈夫都是铁道兵,她笑称,自己家族的故事就是整个铁道兵历史的缩影。
1970年11月,王民立的大哥王民宇在修建襄渝线时不幸牺牲。1973年,被部队派往四川医学院学习的王民立利用暑假做社会调查的契机,和母亲一起到了大哥牺牲的地方。她们重走沿线陡峭的小路,进入简陋的帐篷,亲眼目睹在那个没有大型工程器械的年代,铁道兵艰苦卓绝的生活和施工环境。
学成归来后,王民立放弃大城市工作,主动回到条件艰苦的铁道兵部队,与父亲、弟弟并肩战斗,为中国铁路建设事业挥洒汗水和热情,先后在铁道兵部队、总政院校等单位从事军医、卫生助理员等职,现为长沙市雨花军休所军休干部。
退休后,王民立有了更清晰的目标:“我想挖掘更多铁道兵历史,讲好铁道兵故事。”
王民立几乎把时间都花在采访、调查和写作上,大江南北遍布她的足迹。为证实1962年至1964年原机械工业部211厂生产“两弹”关键部位这段历史中有关铁路建设的情况,王民立前期做了大量调查采访,辗转飞往海拔3500米的青海高原,踏勘当年的铁路遗址。为填补历史空白,王民立还找到当年的亲历者,写出一系列调查报告。
将这些文字发表在网络上后,渐渐地有不少铁道老兵主动找到王民立,“你是王民宇的妹妹吗?我是他的战友,我也有故事想请你帮忙写出来。”“我看了你写的文章,感触很深,你一定要继续写下去!”一条条微信、一通通电话纷至沓来。
由于身体原因,这些铁道老兵大多行动不便,但他们几乎都提出了同一个心愿,希望王民立能代替他们再去看看曾经战斗工作过的地方。

△ 王民立在青藏线一期工程寻访老兵故事
2019年,王民立随《我们的征程》摄制组重走成昆线。飞驰过风和田野,穿梭在幽深的隧道,王民立眼含泪花:“爸爸,四十九团的老兵们,我替你们到百家岭隧道来了!”
拜访老兵,数次重走襄渝线、成昆线等经历,王民立发现,许多将生命奉献给铁路事业的铁道兵,就沉睡在他们奋斗一生的铁轨旁。有的墓碑上留下了名字,有的墓牌在几十年的风吹日晒中,字迹已然斑驳,无法辨认。尽全力找到他们的亲属,成为王民立的新目标。
王民立和志愿者一起查阅档案、比对资料。在研究清绿铁路历史中,王民立和志愿者发现在铁路沿线留下了铁十师20位牺牲亡故人员(其中有15个无名墓)。
2021年2月,她与志愿者组团一道进行调查,为这些隐姓埋名的“无名英雄”寻找回家的路,目前已找到17位牺牲亡故人员亲属。
“只要我还有精力,我就会为铁道兵公益宣传事业一直坚持下去。”王民立言语铿锵。目前,她已累计写作百余万字讲述铁道兵历史。
(本文来自湖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公众号)
槛外人 2023-1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