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感应
-----《道德经》启示录之一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解: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
第1章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第1章译文:可用语言表达的道,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用语言表达的名,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的开端;“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要常从“无”中观察天地的奥妙,常从“有”中寻找万物的踪迹;有和无只不过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有和无是幽昧深远、一切变化的渊源之门。
思绪流萤:
老子曰:“玄之又玄,众眇之门”;这是说世间万物均在有和无的渊源之中,无法穷尽,充满了变化的莫测,人们随时可以感触得到,而探索却无边际。事实上,世间的每个人,皆目睹和感叹于客观世界“有”和“无”之间的无限变化,也每天都是生活在满眼“有”和“无”的“气象万千”之中;可是,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又都要在“有”和“无”的诸多变化中,去培育、磨炼、提升自己,以求适应生存所需的能力,得到成长,进而惠及家国的需要;并且,人从生到死,贯穿了童年、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的“生命”感应。
人生路上,我们回头看看,便会逐渐晓知了路有顺畅、平坦、曲折、泥泞、远近之分和春风、雾霾、酷暑、暴雨、寒流的伴随……虽然每个人都是背着行囊的赶路者,但天天却要面对择路而行和天气好坏的实际预判。于是,人们有了“出门上路”前的“预判安排”,只是这种安排多习惯于搁置前人的提示,喜欢从自己经历的感悟中去分析、认定、纠正和自勉;然而,人因许多认知“明白的太晚”,客观上也就上演了持续不断的“交学费、买教训”等一幕幕“后悔晚矣”的画面,是谓“真理就在身边,若要据为己用,却需时间和血的代价去拾取”。
并且,许多人的这种演绎,诸如时逢吉运、一帆风顺、诸事如意、喜出望外、自然天成、通达目标,或误入歧途、扭曲思维、畸形生存、随遇而安、惨淡苟安、勉强度日,或错失良机、悲喜交加、难于挽回、痛心疾首、无奈作为、一蹶不振,或不甘沉沦、自立自强、抗争命运、竭力奋斗、历经挫折、终成事业等等,历数不尽,铺满了人生一路成长的正负传说。
当然,这些都是一路上回荡在“得失”和“有无”之间的人生悲喜协奏曲,如客观地分析一下,不难发现,皆是围绕着人离不开的物质生存保障、精神渴求和“活着幸福”的感觉展开,如有“没满足”的失衡,便会出现“困惑、失望、无助”等“活着受罪”的哀叹,甚至一些人寄生在已获得物质满足上的“自诩快乐”,也会随着物质的失去,再次陷入崩塌的失落;如此,人们也就慢慢地领悟了:“幸福的感觉”与贫富和内心的丰盈相连,唯有先实现物质的满足,才能获得情感和精神的富足与平衡,进而持久地保持着精神与物质的和谐统一。
当然,每个人的背后,都藏有一份“不容易”,而有些人期待的事情,可遇不可求;但是,如自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既使无法再争第一,也应点亮自己,自带光芒地去努力不掉队;因为,自己可能在一些人眼里微不足道,而在家人眼里,却仍是无比重要;所以,面对路上的问题、难题和课题,既应努力去破解,又要视情况选择妥协,顺其自然,原谅自己的无能为力。
况且,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多是一半美好须追求、一半残缺当接受,只有摆正了心态,内心向阳,懂得了天地无私,贵贱皆为角色,尊重别人,亦是庄严自己,“在人之上,视人为人;在人之下,视己为人”……才会感觉到“尘世不荒凉”和“内心有憧憬”,进而达到自己不倾斜,终将有一天会迎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景象。
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多数人因没有做官的父母,只有勤劳的双手;没有无尽的财富,只有不尽的付出;没有天生的好命,只有后天的玩命……平凡的一生,没人能代替自己,自己如一粒粟、一颗草,迎着太阳生长;而路要一步步走,钱要一分分赚,沿途迎风雨,生活不如意,可依然要坚强面对,并且还要“红尘一遭做自己、责任面前不皱眉、困难挡路露笑脸、交流无契莫同路、命运转换自化吉、虽不完美仍自惜”地前行。
可是,因路上有虚情假意和坎坷泥泞伴随,人在只顾挺住和忙碌的同时,也偶尔需要放下烦恼和困扰,去保养和心疼一下自己,看看山水,给自己一份安抚;而且,做不完的工作,要停一停,舒缓疲劳;挣不够的钱财,要想一想,身外之物;看不惯的世俗,要静一静,适者生存;生不完的闷气,要散一散,调整心态;接不完的应酬,要放一放,自我修整;没做到的孝心,要尽一尽,回家看看……以利自己“持平静之心,任风吹如常”。
俗云:“万物皆空无,一切唯心造”;生活中,如以一颗纯粹清澈的内心去面对,便可多一分淡泊,少一些纷扰;多一分清闲,少一些争斗……亦会出现“以清净之心看世界、以欢喜之心过生活、以平常之心酿情味、以柔软之心除障碍”的豁然,进而迎来“不染尘埃,清风自来”的精神和命运顺畅;换言之,亦会发现:许多生活或求索途中的美好,皆来自于“不乱于心、不困于情”,有了过滤烦恼后的一份安静,才会遇见最好的自己;那么,生活亦似一杯水,烦恼掉进杯中,如灰尘入水,清浊与否,取决于心;而营造心静,当是一种释怀、洒脱、轻松、自尊和美好的自我修整,如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安静的空间,自己不伤,岁月便是无恙。
林清玄说:“山谷的最低点,正是山的起点,许多走进山谷的人,之所以走不出来,正是他们停住双脚,蹲在山谷,烦恼哭泣的缘故”;据此而言,无论路上遭遇什么,都不应一味地“蹲着哭泣”,而应先消除浮躁、抛弃杂念、静下心来、平复心绪,给自己微笑,才会出现“心静则清、心清则明”的效果,进而产生化解难题的思路。
周国平也说:“人生任何美好的享受,都有赖于一颗澄明的心,唯有内心富有充盈,方能从容抵抗世间所有的不安与躁动”;可见,静下心来,才能理解佛家所言的“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土一如来;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心似莲花开”的境界;至此观之,一个内心清静的人,在遇有外在的环境纷扰时,如做到了丢掉繁杂、放下过往、自酿灿烂、净化内心,必然会清醒理解老子所言世间一切的“有无”转换和拥有“宠辱不惊、从容淡定”的平和状态。
人走在路上,如贪图短期快乐,或做事只有三分钟热情,就等于欺骗自己,却可能导致将来的自己平庸,而当下所做的一切,时而紧张,时而舒缓,都是在付出和积累正负成长的成本,唯有深耕自己的正确选择,才是在给未来的自己幸福铺路;俗话说:“小聪明看近,大智慧看远”,前行路上亦离不开智慧,明白“聪明是一种能力,智慧是一种格局”,想要活出“出彩人生”,就须坚持“自证预言”,把自己活成一束光,以内心的投射,去科学预判事情的走向,并“正向解读”自己,心情才会积极向上、笑靥如花和一路芬芳。
老子曰:“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说明万事急功近利,只是假努力,结果便会陷入焦虑,唯有倾于专注,才能从容走向纵深;朱熹亦言:“立志不坚,终不济事”;冰心还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明艳,可当初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纵观世上,最快的捷径是不走捷径;最好的回报是脚踏实地……长期成功者,必是戒掉了浅尝辄止、只顾当下、投机取巧和沉湎享乐的习惯,坚持了“功于意志、默默付出、耐心播种、热情浇灌、突破自我”的持续营造,才可能迎来累积后的厚积薄发、因果复利、人生开挂和喜获丰硕的季节,这便是人生“有无”的认知与实践轮回效应。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人,在北京工作近30(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官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题材的作品,主要著作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