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律诗避不避重字
(郭培友诗歌创作谈二十三)
一、日常交际中的重字
“关于格律诗重字这个问题,学术界是有争议的。有些诗词学会、有些诗评者认为是诗病,在诗赛、征文时一看到有重字,就否决了。正是因为有争议,我们才不能避而不谈,越是这样,越要弄清这个问题”。大家看看这一段话里面有没有重字呢?当然有的。
因为我们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刻意重复使用某些字词、短语、句子或段落,这就造成了重字。
重字在我们日常的交际中是必须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没有人敢说自己说话不重字,可以说,如果不让我们重字,甚至无法完成正常的交流。
二、古文中的重字
我们不只在口头上避不了重字,古代散文中的重字同我们今天的白话文重字一样,比比皆是,这是常识性的东西,不必再举例赘述。
三、古诗中的重字
我们先看看《诗经》,《诗经》用了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重复使用相同的句法和章法,通过反复强调来加深读者的印象和感受。例如《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还用了一唱三叹的表现手法,运用反复的呼应,营造出一种节奏感。例如《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此诗每章都有“采薇采薇”的句子,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渲染。
《楚辞》中如: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重字也随处可见。
《古诗十九首》如: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也有许多重字。
即使同格律诗字数相等的五、七言古风,重字也随处可见。
如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中出现了异句重字"明、月、头"。
四、避重字的这种意识
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练字》:“重出者,同字相犯者也。《诗》、《骚》适会,而近世忌同。若两字俱要,则宁在相犯。”意思是说,《诗经》和《楚辞》善于融会贯通,并不在意于重出、相犯的问题,近世则忌讳诗中出现同字。当然,如果重字不得不要时,则是可以相犯的。按照刘勰的意见,“忌同”未尝不可,但也可以灵活对待,不必死拘规则。这也说明避重字这种意识是在六朝时期出现的。
五、“格律诗避重字”这说法
过于武断,也不严谨
有些诗评者之所以强调格律诗避重字,主要是因为像五七绝、五七律这样的格律诗,字数已定并且字不算多,如有重字,就占用了空间,影响了发挥。这种认识的出发点是好的,道理上也没有错。
但是,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问题。人们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在具体的写作中,又不得不重字。像五七言的古风和格律诗同样的篇幅,就有很多虽有重字,但仍流传千古的好诗。难道格律诗重字就不能像古风一样出好诗好吗?
避重字是六朝人提出来的,从那时起,到格律诗成熟以前的诗人,并没有严格遵从这一提法,诗作中仍有大量的重字。即使格律诗成熟以后,格律诗中也有好多重字的地方。
事实证明,“格律诗避重字”这说法过于武断,也不严谨。
六、格律诗可不避重字的八种情况
在实际创作中,许多诗人不以重字为嫌,反以重字为能。因为重字有时能使节奏紧凑,给人以锣鼓麻密的感受,也可以使诗句增加强度。
(一)叠字
叠字,是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紧密相连组成的词。叠字在传统诗歌中使用十分广泛,即使是格律诗形成后,乃至到今天,我们经常采用叠字,或突出诗的音韵感和节奏感,或强化摹状抒情的效果,或增强传情达意的形象性。
叠字诗句如: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等等举不胜举。 抛砖引玉:
《朝天椒》
郭培友
角角朝阳遍野栽,红红紫紫耀云埃。
问君何以能如此,火热豪情头上来。
(二)顶真
顶真亦称顶针,指的是上句末尾字词、短语与下句开头字词、短语相同,构成一种回环相扣的表达效果。顶真多用于古体,近体诗因格律要求严格,用顶真法者虽少,但说明也不避重字。
如: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元稹)
故人南郡去,去索作碑钱。(杜甫)
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日照开烟树”(孟浩然)
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
(杜甫)
恸哭六軍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忘自荒宴。(吴伟业)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
苏轼的《赏花》是一首短句的顶针格。上句的后三个字或四个字,是下句的前三个字或四个字: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抛砖引玉:
《佳节思亲(通韵)》
郭培友
又是佳节大聚餐,思亲两眼泪涟涟。
涟涟溅落红糖水,糖水倏然卤水咸。
(三)排律不避重字
排律因为字数多,更不容易避重字。杜甫在律诗中虽尽量避重字,他在排律里却随便得多了,例如《上韦左相二十韵》里两用"此"字,两用"才"字;《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里两用"不"字,两用"天"字。可见排律里是不必避同字的。
(四)一句之中不避重字
例如:
乱后谁归得?他乡胜故乡!(杜甫)
东望望春春可怜,更逢晴日柳含烟。(苏颋)
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杜甫)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杜审言)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拋砖引玉:
《当年衔头卖艺女》
郭培友
卖艺街头二八娥,炎炎酱面湿衣罗。
常遭秽语文钱少,汗水何如泪水多。
巜动人(通韵)》
郭培友
雪霁须眉素裹晨,惊观光腿短红裙。
摩登万岁岂他顾,不冻人时不动人。
(五)规则重字不避重字
规则重字必须做到上下联中与重字相对应的必须是另外一个重字。
规则重字不仅确保了上下联之间完美的对称性,而且增加了趣味性。
规则重字构成对仗的联,例如:
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王维)
芳草复芳草,断肠还断肠。(杜牧)
南京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杜甫)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杜甫)
行乐及时时已晚,对酒当歌歌不成。(杜牧)
注意:重字句必须与重字句相对以成对仗。
抛砖引玉:
汉柏森森接汉瓦,秦碑烁烁映秦砖。(郭培友巜七律•岱庙(通韵)》)
百室百房同玉膜,千心千子共华堂。(郭培友巜七律•咏石榴》)
(六)不对仗联的出句和对句或前后两联表示钩连时,可用重字
例如:
五湖千万里,况复五湖西!
(王维)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李商隐)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贾岛)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
这也可以认为单句重字的延长。
抛砖引玉:

《麻栗坡赵占英烈士墓前一幕》
郭培友
二十年来愧祭儿,知儿等得定焦凄。
并非为母心如铁,二十年攒路费齐。
(七)同字不同音,不避重字
如:行(háng)业的行,道行(héng)的行,行(xíng)走的行。
重(zhòng)千斤的重,万重(chóng)山的重,同字不同音,不算重字。
抛砖引玉:
巜清明》
郭培友
又是清明假日天,坟茔处处炫浓烟。
恩亲在世稀行孝,烧尽银行亦枉然!
(八)我认为即使同字同音,若因声调不同、词性不同进而造成意义不同,也不算重字,可以不避
如:“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两个月,不同意思。
再如“荷”,平声时名词,荷花。仄声时动词,负荷、承荷。
如“中”,平声时名词,表中间等。仄声时动词,表射中等。
当然,这样的字还有很多很多。
抛砖引玉:
《春心》
郭培友
喜中金头箭,凄凄凤目濛。
钟情高富帅,但苦渺茫中。
注:爱神丘比特之箭有金箭和铅箭,金箭是恋爱箭,铅箭是分手箭。
七、综述
重字的避免,至多只能说是一种技巧,不能说是一种规律(王力语)。也就是说,倘有重字不能说是诗病。
所谓避重字只限于两种情形:
(一)对仗联中,出句的字不宜和对句的字相重,即常说的不规则重字。
(二)不同联的,尽量避免重字。
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灵感来了,马上把诗写出来,通顺且有韵味。检查结果平仄不对,改,对仗不对再改,这时就感觉不通顺且韵味也差了。当然这些是格律诗的规矩,违反了就不是格律诗了,所以不改不行。再查还有重字,不改又怕别人说不懂诗,只好改了。有时改后效果好,但也有时改后,感觉效果还不如不改,也只好忍痛割爱地改掉重字。
今后如再遇这种情况,建议大家,如改后效果好,就改掉重字;如改后效果不好,就像刘勰说的那样,“若两字俱要,则宁在相犯。”
2023年12月
注:
参考文献:王力《汉语诗律学》
作者简介
郭培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澳大利亚书法家协会、澳大利亚书画家协会顾问,澳门硬笔书法家协会顾问,国际诗词协会会员,泰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岱岳区诗词学会副会长、诗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文苑》创始人、总编、诗词学院院长。
创办“五刊一院”,即《中国文苑》《中国文苑海内外书画专刊》《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中国文苑散曲》《中国文苑楹联》、“中国文苑诗词学院”。有散文、新诗、旧体诗在巜中华诗词》等多家平台发表。
出版《郭培友语句录》一书,另《郭培友诗歌创作谈》巜郭培友微诗一百首》流传较广,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