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易俗革新秦腔的爱国戏剧家李桐轩
冯宝哲
李桐轩
李桐轩 (1860~1932) 名良材,又字同萱。陕西蒲城东北乡富原村人。父智盛,虽是农民,却很重视子孙读书。荒旱年间,生活十分困难,也要推车卖瓮,供给孩子上学。据《民国蒲城县志》载“桐轩生有异禀,貌奇古,广颡、深目、高鼻,眉间有黑痣大如豆。能吐舌作三瓣,如莲生唇际,故自号曰‘莲舌居士’”,性孤介寡言,而善谈名理,广坐中庄语谐论,析理至深,娓娓动听,启人心智,令听者不忍离去。
李仲特
1878年,桐轩与胞兄仲特同时考中秀才,因家境贫困,桐轩去华州任私塾塾师。1888年参加提学使柯逊庵在同州府(今属大荔)主持的院试,又与其兄一道被选入三原宏道书院深造。桐轩爱好古文,又学了历史、地理、算学等学科。1890年应陕西省舆图馆之请参加测绘本省地图工作。1902年,与同县举人张拜云,在同州创办求友学堂,以科学知识和爱国思想教育学生,但因环境所迫,不久停办。
李仪祉
1904年,李的两个儿子约祉和仪祉,一同考入京师大学堂,他特作诗六首,激发他们的爱国思想,诗句中有:“唯华人兮神明胄,不可奴兮不可虏,我心之忧忧如何,上失其道民散久”。“人生自古谁无死,死于愚弱最可耻。雀鼠临迫能反啮,况有血性奇男子”。“男子立身戒自轻,要知科第非功名。英雄事业一念定,再休大梦度浮生。”
1905年他主持重修《蒲城县志》,破例立《游侠传》,为民间豪侠“刀客”王改名立传。知县李体仁审稿时批“悖逆”二字,弃而不用。另请王学礼主修。是年冬,井勿幕由日本返陕,宣传孙中山革命主张,发展同盟会组织。李同其胞兄李仲特率先入盟,随后其两子约祉、仪祉也加入了同盟会。被人称作:“一家人四口,革命党两双。”
1906年,他任蒲城高等小学堂教习,次年又与同盟会员常铭卿等,组织蒲城县教育分会,利用这一合法组织,在学校内外进行民主革命活动。他还利用回家机会,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并在蒲城县组织团体、编写剧本,宣传爱国、民主,反对缠足等,他还写了《英雄泪》,用皮影戏的形式演出。但因种种原因没有形成气候。同年,他想提倡家庭纺织,出资派学生到天津学习,并购纺织机若干种,后把这些机器赠给了本县孙家庄职业学校。
1908年与焦子静、王子端、张拜云等在西安办健本学堂,作为同盟会培养革命骨干的教育机关。10月16日(农历九月二十二日)发生了有名的“蒲案”。省垣召开教育总分会周年大会时,李桐轩与郭希仁等,要求大会讨论“蒲案”问题,并向陕西提学使余堃提出质问。李桐轩在会上讲话时,因感情激动,竟放声痛哭。李桐轩等还以原斯健亲属的名义,书写冤状到北京控告李体仁、原烈于清廷最高层。经过许多斗争,终使“蒲案”祸首、蒲城县知县李体仁被撤职,死者得到昭雪。
郭希仁
1909年清政府进行愚弄人民的假立宪活动,颁布了“预备立宪”诏。10月,陕西咨议局成立,李被选为副议长。他与副议长郭希仁、秘书长李元鼎和议员井岳秀等同盟会会员控制咨议局,使其成为同盟会的秘密据点。李遇事总是站在群众方面,据理力争,毫不畏缩。
1910年同盟会员彭仲翔、张聚庭等联络新军30多人,揭露陕西新军督练公署总办王毓江假借职权为巡抚恩寿招纳贿赂、吞没公款、私役兵丁等10条罪状,他与郭希仁副议长等将案情控告于京师咨议院,同盟分会派彭仲翔赴京控告于陆军部。恩寿被迫将王毓江及其党羽10余人撤职,使同盟会员在新军中逐渐取得控制地位。
1911年10月西安起义时,新军发挥了重要作用。陕西反正成功后,清军东西侵迫,陕西孤立无援,形势非常危急,秦陇复汉军急需联络东南方革命军,找不到合适的使者,因土匪蜂起扰乱,毁坏了境内所有电线杆,外省邮电不通,断绝音讯。他以与鄂军大都督黎元洪有旧,挺身冒险,自请去武昌,向湖北军政府通报信息。从汉襄到达湖北,中途屡遭危险,出生入死。当时黄兴已驻军南京,陕西危险解除,于是他与从德国赶回来参加革命的儿子李仪祉在上海会面。他们随后同红十字会,带着药箱医具八辆大车返回陕西。行至洛阳向西,在观音堂附近,走在前面的李仪祉等四人,被土匪绑架到深山,李初闻大惊,随后冷静下来写了一封长信,晓以大义,让一乞丐送到山中,土匪阅后大为感动,对李仪祉等另眼相待,不仅没有难为,还用马把李等送到陕州。由此可见,李桐轩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之强大。回陕后革命大局已定,群相争功,他却悄悄回归故里。
1912年被聘为陕西修史局总纂、省长署顾问、督军府顾问等。李桐轩在文教事业方面最大的贡献,是创办了有名的西安易俗社。
孙仁玉
高培支
在辛亥革命前,西安尚无正式营业之剧团与剧场,民间艺人多以演堂台与庙会戏为生。民间班社所演剧目良莠不齐,李桐轩很早即认识到戏曲不但关系到社会风气与风俗习惯,而且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手段。因此他清末在家从事革命活动时,就编写过《黑社会》《鬼教育》《英雄泪》和《亡国魂》等剧本,供给民间班社演唱。辛亥后李担任省修史局总纂。与修纂孙仁玉在整理史稿之暇,研究社会教育问题,更深感戏曲对移风易俗关系重大,遂与孙仁玉以及王伯明、范紫东、高培支等163名热心戏曲改良的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在西安发起创办易俗伶学社(后改名易俗社),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陕西易俗社。1912年7月1日,陕西易俗社成立。李任第一任社长,后担任评议、编辑、驻武汉分社社长、评议长及名誉社长等职, 达七八年之久。
易俗社大门
易俗社章程
易俗社章程
易俗社老门楼
在李桐轩的筹划下,易俗社有“改良戏曲,移风易俗”的指导思想;有仿效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建立的剧社的管理体制和组织大纲;有“以编演各种戏曲,辅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的办社宗旨;有提倡“破陈旧戏班的陈规旧俗,启迪民智”的工作《简章》;有对演职人员要求“勤、俭、洁、整”的四字社训。主要领导成员由社员民主选举,并规定任期。设立评议部、编辑部、学校部、训练部。招收少年学员,先学初小、高小课程,后上“文史进修班”,达标者发给毕业证。在此基础上学习六年戏曲专业,合格者发给戏曲专科学校毕业证书,从事戏曲演出。将文化教育、戏曲训练、演出实践结合起来,培养了大批戏曲人才,创作和演出了许多优秀剧目,对戏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戏曲改良起到了示范作用。使易俗社不但成为一所戏曲学校,也是一个新的剧社。在全国独树一帜,如今与莫斯科大剧院和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
李桐轩提倡戏曲改良,组织由孙仁玉、范紫东、高培支、李约祉、吕南仲等人参加的编辑部,编写剧目500余本;还聘请名艺人陈雨农、赵杰民、党甘亭、李云亭、呼延鑫等为教练,招收学生,既学戏曲,又学文化,并在该社修建之剧场经常演出。通过编演新戏曲,破除封建迷信,宣传爱国思想,提倡民主、科学。
李爱社如家,用半生心血,浇灌了这枝艺术花朵,为易俗社的创立和发展建立了首功,被誉为陕西“新剧界之星宿”,被授予“嘉禾勋章”。他既做领导,又任编辑,并与学生生活在一起,但当时一些封建思想严重的人,却讽刺他“与优伶为伍,有失体统”。他在《赠易俗社社友》与《答长公》等诗中作了回答。诗句有“诸伶憨且稚,与子共携持。饮食以为母,教诲以为师。”“凿空辟奇境,与子共居诸。丝竹洋盈耳,不乐复何如。”“晨兴教歌舞,亲履粉墨场。知我谓我乐,不知谓我狂。”“结社得良朋,易俗传清响,寻乐且偷闲,敢希识者赏。何期有长公,啧啧相嘉奖。遗貌取其神,评无毫发爽。赠我以诗篇,珠玑喜盈掌。何以报知音,前途励吾党。”等句。
1913年 李主持创办《易俗白话杂志》,共出七期,先生注重对旧戏曲进行改良,强调剧本的社会作用,认为“声满天下,遍达于妇孺之耳鼓眼帘,而有兴致、有趣味,印诸脑海最深者,其唯戏剧乎?”提倡使用白话文,普及社会教育。他编写的《甄别旧戏草》,是评判传统剧目的重要理论著作。是一部珍贵的指导性剧改书,对当时甄别秦腔剧目良莠提出了指导性的主张,取舍标准“以影响于人心为断”,也就是注意“社会效果”。对过去社会流行的几百个剧目,进行了分析评价,划分为可去者、可取者与可改者三大类,对易俗社排演进步、健康的剧目起到了指导作用。
1913年,他作为全国读音统一会会员,去北京参加了制定“注音字母”工作,为中国的注音字母诞生作出了贡献。英文字母“v”一音,在中国南北俱无,其读“万”“勿”“忘”“文”“武”,皆如“玩”“窝”“王”“温”“五”,有其音者只有陕西,南北各省会员都主张废除,桐轩与高培支据理力争,他俩认为“观察一个国家的文明,不能以音之多寡为衡量标准,数千年固有之古音,岂能废除?”在他俩的坚持下,无人能够反驳,于是用“万”母以存其音。
1925年孙岳督陕,李被聘为省政府顾问,他著有《集孟政谈》,同年又著《兵农说》、《井邑说》、《慈幼篇》等。
1927年,冯玉祥的国民军进入陕西,有的青年人思想过激,为所欲为,当地政府没法制约,他们准备毁掉文庙来建公园,先生单独上书曰:“民国约法,信教自由,中山先生,言犹在耳,今国民党人行与中山先生相背,殊甚诧异。昨国民日报载以文庙改建公园,是废文庙也,即废孔教也。是又以一人专制众人皆不得信孔教也。大背中山之旨,即不得为国民党。自失人格犹小事,孟子所谓为政在不得罪巨室者,以巨室所慕,国人慕之也……今也专听无学无识之少年,而不顾大局所受之影响,吾以此惧矣。”文庙竟因此得以保存。
李桐轩刚毅正直,怀着一颗爱国救国的赤子之心,不断撰文抨击误国害民的“恶魔”。他在《莲舌居士传》中写道:“舍其见而苟同于人者,耻也。无其意而假其名者,盗也。”所以他保持自己的主义,不落党派。他认为:“可曰利国者不顾家,福民者必忘身,有问舍求田而为英雄者乎!有利己而不害人者乎!有以慈善假面示人而非恶魔者乎!是故不可与言者,则终不与之言焉。”有感于身处新旧军阀混战、“恶魔”横行的时代,国破民穷,无力回天,李悲观失望,因而意志消沉,在1928年前后随仪祉寓居北平期间,皈依佛教,由格西喇嘛传授密宗。晚年“淡食取味,静境寻乐,平情得福,闻心应物,以终其身”,
1930年李桐轩完成了他的一部重要著作——《民兴集》,语言朴素无华,简明流畅,亲切感人,是一部白话通俗读物,取庶民兴则无谗慝之意。此书分“文编”和“行编”两卷,“文编”教人如何识字通文,法皆自创。“行编”则分为“法”与“戒”,皆为教育儿童之珍言。有他自创的《注音字母教学法》,寓识字于纸牌游戏之中,不识字者学之数日可通。李桐轩的幼子李隼(知祉),八岁因病耳聋,不能入学读书,由于在失听以前学习了这种识字法,掌握了自学的工具,又能刻苦自励,加上哥哥仪祉的指导,终于攻克了学习数、理、化和外文的难关,成为一位以绘图见长的土木工程师。
李桐轩
李桐轩铜像
1932年3月病危时李还口占一绝曰:“不做还家万里梦,浑忘为客五更愁,辞别亲朋无一字,接引老病有孤舟。”其境界令人倾慕。3月26日病逝于西安。享年73岁。由好友同盟会王子端拟定墓志,葬于蒲城富原村祖茔。
《双姤记》手稿
李桐轩在戏剧创作方面成果颇丰。主要作品有:《黑世界》《鬼教育》《英雄泪》和《亡国魂》《一字狱》 《天足会》《牛肉案》《豚尾记》 《银蜡台》《孤儿记》《贺家坟》《孝子金》《董华妻》《亡国痛》《泗林湖》《兴善庵》《文山殉国》《双刀记》《双姤记》《元宝精》《中牟摘印》《鲁相拔葵》《人伦鉴》《强项令》《闹督院》《万变图》等大小秦腔剧本60多个。先生的剧作,以表现社会现实题材见长,文笔锋利,泼辣深刻,直指封建统治者爪牙。时人评论:“其为戏也,若陶渊明之诗,冲微淡远,耐人寻味,选句之佳,尤非他人所能及。”
他的遗著还有《民兴集》《兵农说》《井邑说》《慈幼篇》《集孟政谈》《诗文集》及《莲舌居士传》等十多种。
李桐轩在《莲舌居士传》开篇便对自己有一句总结:“居士乃除旧布新时代人也”。他出生在历史厚重的黄土高原,又较早的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他最了解当时的中国最需要什么,那就是要改变社会,首先要改变的是人。他抓住了教育的本质,要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有思想、有道德、身心健康的人,所以他把教育人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用戏剧移风易俗,教育民众成为他的奋斗目标。他处在中国由封建社会转向民主社会的大变革关键时期,很快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他义无反顾地在这个时期发挥了自己最大的能力。他不仅是个移风易俗的戏剧家,而且是个功德卓著的教育家。 2021年7月13日
作者简介
冯宝哲,陕西蒲城人,一九三八年一月生。高级经济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陕西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渭南市楹联学会原常务副会长,现顾问。《渭南联苑》原主编、编审,蒲城县诗词曲联学会顾问。被授予“秦东联坛十老”、“渭南文化名人”“陕西孙髯翁终身成就奖”等称号。著有《风雨留痕》等书五卷,二百多万字。
编辑:叶子 贺宝璇
美编:惜缘
文字审核:惠玲玲
总编 制作:瀛洲居士
刊头题字:胡兴民
图标制作:旭晓霞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总编微信
合作伙伴《作家旬刊》
中华诗经阁总社
荣誉顾问 张文汉 韩春见 熊静中 沈阳 石生 郭仁炳 浬鎏洋 王亚中 秦玉才 周镇添 胡兴民
名誉总社长 王今伟
总社长兼总编 王连社 副总社长 胡乃华 副总编 惠玲玲
总监 蓝天
文化总监 铃龙
中华诗经阁江苏分社社长 泰然 荣誉社长 陈立新
副社长兼总编 辛谷 副总编 汪雯 编审 铃龙
中华诗经阁内蒙古分社社长 夏青海
副社长 刘东华主编兼群管
中华诗经阁陕西分社社长 惠玲玲
副社长 张培良
总编 李广远 副总编 翟英
中华诗经阁山东分社社长 赵芳香
总编 铃龙
宣传部
部长 刘建荣(河北)
副部长 左福启(河北)明雪琴(河北)
宣委
李宗平 张志国 唐生平 刘莹心 王素香 李绍芝 王杰侠 暴金娈 赵富娥 李飞以及所有编辑部成员
诗经部
部长 董杰(河北)
副部长 卢华山(河北)
编委
韩爱华(河北)惠玲玲(陕西)刘书琴(河北)毛恒昌(上海)石富城(重庆)李延军(陕西)杨莹(陕西)彭小毓(陕西)刘德生(陕西)王荣(辽宁)张建民(陕西)(添加中)
楹联部
部长 白公平(河北)
副部长 李彦蓉(河北)
编委
泰然(江苏)邱百灵(甘肃)周富成(江苏)王东海(河北)(添加中)
音频部
特邀部长 巧丽(新疆)
部长 于冰(河北)
副部长 骏马(河北)梦露(黑龙江)
编委
香乡(北京) 冬日艳阳(黑龙江) 田浩(天津) 心语心声(山西) 碧海青天(河北) 喜洋洋 英子 张志国(河北)枫叶(宁夏)悠闲(湖北) 山涧红枫 李严 惠玲玲(陕西)冯文静(陕西)刘崇甫(陕西)李民龙(陕西)陈莉(陕西)谢丽(陕西)孙琦(黑龙江)宋淑平(山东)杨海荣(陕西)月儿(黑龙江)李红琴(北京)王秀茹(陕西)杨晓红(陕西)穆涓涓(陕西)默韵(陕西)贾景华(陕西)高晓莉(陕西)凌子(黑龙江)莫莉(陕西)婉清(陕西)张卫静 张颖 孟繁燕(秦皇岛)张晓凤(陕西)谢艳芳(陕西)罗玲珠(陕西)程亚利(陕西)大囡(河北)贞礼(陕西)杨海静(陕西)乔晓莹(陕西)姜雅范(黑龙江)
格律部
部长 白公平(河北)
副部长 夏青海(内蒙古)翟英(陕西)刘激扬(河北)
编委
秋禺(江苏)乡音(湖北)孙春梅(河北) 刘淑芬(辽宁) 槐增良(河北)佘正发(湖北)么忠文(北京)白公平(河北) 马到成功(河北)李庆山(河北)李曼秀(河北)郝福生(河北)田永香(广东)孙上舒(黑龙江)娄洪魁(河北)朱建美(江苏)钟家奇(湖南)陈天培(广东)凌远科(广东)冯新民(陕西)(添加中)
词曲赋部
部长 汪雯(江苏)
副部长 文墨冰言 胜利(河北)
编委 周镇添(广东)张永庄 (河北) 李杰猛(湖北)连丙堂(河北)李振汉(辽宁)陈立新(江苏)铃龙(江苏)蒋兴国(江苏)葛君(海南)付胜光(陕西)冯宝哲(陕西)(添加中)
古风部
部长 李元超(河北)
副部长 魏增才(河北)
编委
闫俊山(河北)成俊峰(陕西)唐永恩(上海)李德宛(陕西)槐丙让(河北)(添加中)
新诗部
部长 胡乃华(辽宁)
副部长 张荫成(河北)
编委
杨慧月(湖北) 卢庆学(河北)吴萍(安徽)赵雪梅(吉林)杨永振(北京)邓自然(湖南)赵芳香(陕西)王苍洲(陕西)李耀国(天津)攸春仙(山西)钟家奇(湖南)刘小奇(陕西)许增正(陕西)(添加中)
散文部
部长 莹心(山东)
副部长 李华(河北)
编委
铁裕(云南) 王玉(河南)清风月(河北)王新平(陕西)李东林(陕西)(添加中)冷月(北京)潘远芬(天津)袁占凯(河北)田方芝(山东) 李密林(河北)齐英华(山西)陈新安(陕西)王全峰(陕西)
小说部
部长 贺宝璇(山东)
副部长 张合军(河北)任春铭(山东)
编委
王振伟(吉林)李拴强(陕西)(添加中)
杂文部
部长 熊静中(河北)
副部长 王俊颖(河北)
编委(添加中)
书画部
部长 胡胜利(北京)
副部长 王栓柱(河北)
编委
王春阳(河北) 邢富强(河北)仇建庄(陕西)刘进海(陕西)周继业(陕西)支铁锤(陕西)姚万杰(陕西)许炳荣(陕西)雷鸿飞(陕西)计泽潭(河北)雷百计(陕西)乔永胜(陕西)岳七虎(陕西)田小弟(陕西)毛凯(陕西)齐宝田(山东)卢绪高(山东)冯登厚(陕西)张培良(陕西)贺志明(陕西)潘琦(陕西)徒超(陕西)周君明(陕西)王学艺(陕西)(添加中)
影视部
部长 耿进柱(河北)
副部长 高聪英(河北)
编委
宋闯(黑龙江)许毅斌(陕西)任山泉(陕西)(添加中)
榜书部
部长 胡兴民(陕西)
副部长 郭青凡(陕西)
编委
雨田四郎(陕西) 程引岳(陕西)田德有(陕西)张学印(陕西)赵云斌(陕西)胡玉全(陕西)肖红斌(陕西)陈宏伟(陕西)张培良(陕西)刘进海(陕西)潘琦(陕西)陈兴顺(陕西)齐宝田(山东)
美编部
部长 王彩维(陕西)
副部长 郑翠利(陕西)
编委
婉萍(山东) 王申未(陕西) 梁聪苗(陕西)赵香利(陕西)孟五利(陕西)田保寿(陕西)(添加中)
诗评部
部长 秦本云(湖北)
副部长 宋京平(四川)
评委
刘朝智(陕西)李剑东(黑龙江)刘丰彦(陕西)高润南(陕西)王乃仁(陕西)(添加中)
直播部
部长 李海龙(陕西)
编委 李民龙(陕西) 任隽(陕西)
戏曲部
部长 刘奎芬
副部长 刘冬至 孟凡志 李飞
艺术指导 葛建州 孟凡志
部长助理 王俊茹 王焕生
后勤管理 孟凡成
摄像 王建民
编委
陈瑞发 张庆增 罗淑花 罗淑琴 杨双银 崔文秀 王新玲 陈秀峰 蔡香梅 刘秀清 毕站稳 汤富花 刘永清 邓春兰 刘铁桥 刘香平 孔维华 王福利 李凤霞 张凤霞 方明 裘艳华
中华诗经阁——传播诗经文化,弘扬正能量,以公益为宗旨,以奉献为准绳。诸子因兴趣爱好而志同,因传统文化而道合。期待国内外才子佳人入驻,尽情展示您的风采!
温馨提示:投稿、荐稿、组稿、音频配制、赞赏、点赞、留言、转发、推介等均属友情体现!衷心感谢!
【免责声明】
1、本平台基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而发布链接,但并不意味着支持赞同所有诗、文的观点和态度,并不意味着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和文学的艺术性,并不意味着文体文本合格或合乎要求。诗、文是否原创,无法考证,坚持奉行文责自负之原则。
2、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平台下载、或以其他形式复制、使用本平台链接图片等,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本平台所采用的音频图片等,如有不妥,请及时通知予以删除。如无意中侵犯了某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信或来电告之,本平台将立即删除。
4、本平台对于涉及政治、文化、权益等一切责任概不承担,均由相关作者或单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