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外祖父革命往事
高升考
众所周知,以古代琅琊郡、今天临沂市为主体的沂蒙山区,是我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重要的革命根据地,被人们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广大沂蒙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爱党爱国、参军拥军、不怕牺牲、无私奉献,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时,有这样一个群体——身在基层的村庄干部,他们虽然未能亲临前线冲锋陷阵,但他们在后方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开展各种拥军支前活动,为前线征兵、征粮,提供各种军需物资和服务,为战争胜利做了大量工作,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幕后英雄”。我的外祖父,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他的许多革命事迹,至今仍在家乡流传。我外祖父姓郑,讳金砖,1903年出生于沂蒙腹地沂南县之沂汶两河交汇处附近的前交良村。
我外曾祖父是清代秀才,既当过私塾教师,又精通岐黄之术,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医生。然而,有感于时局危乱、国难当头,外祖父没有子承父业,而选择了革命工作。
上世纪初,时值清末民初,朝廷腐败,列强侵凌,军阀争战,盗匪横行,国家一片混乱,黎民苦不堪言。而我们沂蒙山区匪患尤为猖獗,人们更是深受其害。对此,一身正气、嫉恶如仇的外祖父,无比愤恨,一心为民除害,帮老百姓过上和平安定的日子,可在那样的时代环境下,又怎么能实现呢?
到了1938年,土匪未除,强盗未灭,日寇又来了。4月21日,侵华日军占领并血洗临沂城,后在沂蒙地区多次大扫荡,并在外祖父家乡附近的河阳、刘家店子等村镇安设了据点,还设了伪区、乡公所和伪警察所。日伪军狼狈为奸,四处烧杀抢掠,为非作歹,作恶多端。
外祖父耳闻目睹日寇、汉奸暴行,每每慷慨激昂,决心为消灭日寇、争取和平出一份力。那时外祖父家乡一带已经有了秘密共产党组织,通过了解,外祖父对共产党的抗日主张非常拥护,特别是对共产党“有国才有家”的观点尤为赞同。于是在1939年,外祖父便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村里最早的一批地下党员。
外祖父入党后不久,便被任命为村党组织负责人,之后又被推举为一村之长。此后,外祖父更加忠于党,热爱家乡,关心父老,对上级安排的各项任务总是认真负责,千方百计地圆满完成。工作中,常常不分寒暑昼夜,不避风霜雨雪,不顾生命危险,不计个人得失。特别是在动员参军、拥军支前、组织生产、发展党员、组织农妇救会等活动及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等运动中,外祖父按照上级指示,大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认真落实政策,积极开展工作,克服了无数艰难困苦,经历了一次次非同寻常的考验与磨练。
那时,为支援前线抗日,外祖父积极响应我党提出的“一切为了抗战”的号召,积极宣传抗战道理,广泛发动青壮年当兵参战。为做好工作,外祖父与其他村领导成员既分工又合作,通过开会、走访、个别谈话等方式,先后动员本村近20人参军参战,他们有的加入了八路军、解放军,有的成为区联防队员或县游击队员。
作为村主要领导,外祖父无论开展什么工作,从来都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发动群众报名参军时,外祖父同样先动员自己的族人和亲属。那时舅父出生晚(舅父生于1943年),外祖父不但动员了多位宗亲族人,而且把自己刚刚结婚的侄子送入了由全国民兵英雄张修海带领的沂河联防队。1947年7月2日,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其侄子在沂河西岸的莪庄被敌人抓走,后惨遭杀害,壮烈牺牲,时年才25岁。对此,外祖父内心含痛,难以言表。后来还有村子里的数位烈士,他们都是外祖父心中永远的痛。
为了配合前线作战,外祖父他们不但要动员青年参军参战,组织民工支援前线,还要经常为前线筹备粮食、服装等军需物资。据今年98岁、时任村妇救会会长的郑法春老人回忆,1945年8月17日,临沂城解放战斗打响。外祖父接到上级指示,要求他们村两天时间内上交煎饼600斤。时间紧迫,外祖父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除特殊困难户外,每户征收11斤,并安排村妇救会干部郑发春、刘恩芝等人,马上组织动员全村妇女连夜加工,第二天一大早就派人送到了临沂。那时候,村里有时也有些储备粮,但为了不让日军汉奸抢去,外祖父他们常常要挖地窖把粮食秘密储藏起来,而一旦泄密,就要紧急转移。有一回,他们接到南河阳内线消息,他们村藏粮的地窖已经暴露,需要赶快转走。外祖父和郑金明等党组成员一起连夜打开粮窖,把粮食分给村里党员和积极分子,由各家保管一部分。后来敌人来抢粮食,结果扑了个空。
外祖父性格豪爽,素有侠义之心。入党后,觉悟更加提高,经常见义勇为,时常掩护和救助我党同志。郑发春老人回忆说,1944年四、五月份间,汶河南岸袁家庄子村的郑发忠,是村里的民兵队长,也是前交良郑发春的堂兄弟,由于他经常带队打敌人,敌人密谋要抓他。外祖父得到消息后,立即告诉郑发春,对她说:“郑发忠现在被敌人盯上了,很危险,在袁家庄子肯定待不下去了,我们要想办法救他。”然后外祖父又给想了个办法,让郑发春把郑发忠接到前交良,藏在郑发春家一个柴草院子后面的一堆高粱秸里,每天让郑发春趁人不注意时偷偷送饭。就这样郑发忠在前交良村藏了近二十天没有暴露,后来郑发忠主动要求参加县大队,终于脱离了危险。
其实,外祖父不但有侠肝义胆,而且常怀菩萨之心,每每想人所难,急人所需,特别是对村子里的烈军属和孤寡老人非常关心,时常探望,对他们的困难,都会及时伸出援手。村民李勤守老人是烈属,儿子当解放军牺牲后,他孤身一人过日子,外祖父对其十分同情,特别牵挂,不但经常登门看望慰问,而且与其他村干部研究决定,派村民李常善过去照顾老人,帮着给老人做饭、洗衣、做家务,后来李勤守老人家患病卧床不起,李常善便直接搬过去,住在老人家里,日夜陪伴,一直照顾到老人去世当然,那时候外祖父身为党员干部,领导群众支持抗日,反对国民党,是冒着很大的风险的,那时周围村庄常有党员干部遭到日伪军的恐吓、抓捕,甚至杀害。1943年春天,外祖父上了日寇和汉奸的“黑名单”,一天夜里,外祖父突然被后交良村一个李姓汉奸派人抓去,七八个人被关在一起,准备押往河阳日军据点。这时有一个对外祖父非常敬佩的人,认出了外祖父后,想救下外祖父,便心生一计,突然指着外祖父对几个抓人的人说:“你们抓错了,名单上没有这个人,快给松绑!”然后给外祖父递个眼色,故意对着外祖父大喊:“你来这里干什么?名单上没有你,快走快走!”那几个抓人的人也都不识字,以为真的抓错了,便给外祖父松了绑,外祖父才趁机逃了出来,就此躲过一劫。而那些被抓走的人,大都遭到严刑拷打,被折磨得死去活来,有的关了两三个月,有的还被押往临沂,直到最后多方托关系施钱才被放回来。
当然,外祖父并没有被敌人的抓捕所吓倒,仍然继续勇敢地为党工作。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外祖父仍较长时间担任村主要领导,仍然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工作,而且始终克己自律、廉洁奉公,从不搞特权,从不追求享受,从不假公济私,对村集体的财物,始终分毫不拿,点滴不占,真正做到了“清清白白、干干净净”。因此不管是村里的普通群众,还是主任、生产队长等干部,乃至上级领导,对外祖父都无不信任,无不尊重,无不称赞。也正因如此,外祖父虽历经多次政治运动,不但从来没有人对他进行过批斗,而且人们都对外祖父恭敬有加。
后来,由于年龄和身体原因,外祖父主动让贤,但秉性热爱劳动的外祖父,仍不居功,不肯安享清闲,坚持为生产队养牛,继续奉献自己的余热。
1984年农历十一月初七,82岁的外祖父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告别了他深爱的父老乡亲,也永远离我们而去了……
外祖父一生为国为民,奔波操劳,克己奉公,甘于奉献,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沂蒙山人平凡而伟大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外祖父的精神事迹也必将在沂蒙大地永远上传颂!



高升考,山东沂南人,1958年生,小学教师,专科学历。文学爱好者。曾在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发表诗歌散文100余篇。2020年编著《孝诗三百首品读》一书,被山东齐鲁音像出版公司出版。
